龚向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歌曲在我国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音乐文化的主流,而流行歌曲的演唱则成为许多热爱流行音乐的普通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流行唱法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在高校相关专业教育领域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而对流行唱法在审美层面的研究则相对滞后,中国知网也只有寥寥数篇文章,其中的大多数文论是对流行歌曲词曲创作层面的审美研究。流行唱法讲求的是个性,流行歌曲又具有商业化的特性,这两种特性叠加在一起,长期以来,让人们在对流行唱法的认识上产生了一些误区。本文欲解读这些误区,并尝试阐述流行唱法在审美上的一些共性特征,供从事流行音乐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士参考,以期促进对流行唱法的审美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流行音乐涌现了大批深受大众喜爱的歌手。早期,许多流行歌手并没有专业训练背景,他们凭着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以及自身较好的外形条件和声音条件、一定的音乐天赋,再加上长期在歌舞厅等商业机构的磨炼和一定的机遇,才逐渐成名的。随着卡拉OK等产品的大量普及,加上流行歌曲的大众化特征,许多流行歌曲本身音域不宽、难度不大,其中的大部分普通人都可以演唱,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一些错觉,认为演唱流行歌曲不像传统唱法那样需要严格的声乐训练,不需要太多方法,声音条件稍好的、乐感较好的人通过模仿都可以唱。
这种认识的产生源自我国流行音乐恢复发展早期,并延续至今。普通歌唱爱好者能完整地演唱流行歌曲和真正意义上的唱得好之间,其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一个好的流行歌手,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乐理基础知识、良好的视唱能力、歌唱能力、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有演绎新作品的能力。近些年来,人们会发现不少曾经的著名歌手,个人音色、音质、音域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漂亮的音色现在变得暗哑,以前不是问题的高音现在要降几度才能演唱,现场演唱甚至经常出现破音、走音的现象。这大多是因为没有具备扎实的声乐基本功,长期不遵循基本的发声方法导致的。“真正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歌手,由于方法不当而嗓音受损,最后导致职业生涯中断。”①所以,流行唱法在我国发展至今,学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流行唱法需要良好的声乐演唱基本功,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做基础。
近些年来,流行乐坛也出现了不少公认的唱功优秀的歌手,他们不但具备丰富、高超的演唱技巧,演唱的歌曲难度也普遍较高。他们的成功在告诉普通大众,流行歌曲演唱同样需要良好的方法作为支撑。
在流行歌曲领域,人们往往是以歌曲的流行程度来评价歌曲的。长期以来,对流行歌曲的审美评价比较单一。一首歌流行程度较高,人们一般都会认为这首歌是唱得较好的。
一首歌能够在一定范围的人群中流行,无论是从传播学还是心理学角度来看,肯定是有其原因的。要么是歌词引发了受众的共鸣,满足了特定时期受众人群的某种心理需求;要么是旋律流畅,深入人心。而单从流行唱法的专业角度来看,有一部分歌曲在演唱上则是水平一般,甚至是很有限的。
在21世纪前的几年,网络音乐兴起之初,这类歌曲凭着上口的旋律和纯朴的演唱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而从专业角度来说,其中有些网络歌曲的制作比较简单,歌曲中甚至有些音都没唱准。例如,在网络歌曲早期,唐磊演唱的《丁香花》流行一时,而在最初流传的流行版本中,编曲制作简单、歌手在副歌部分的许多音是不准的,之后歌手签约了唱片公司又正规制作了一版才修正了上述问题。
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流行乐坛兴起了一阵“翻唱风”,有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我是歌手》(后改名为《歌手》)。一般来说,翻唱想超越原唱是比较困难的,毕竟音乐是“先入为主”的。但有些好的翻唱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甚至超越原唱,如林志炫在第一季《我是歌手》中翻唱的《烟花易冷》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和称赞。两个歌手演唱同一首歌,歌唱水准往往显而易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流行音乐审美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更加客观地分析“流行的歌曲都是唱得好的”这种现象。
流行乐坛是个高度商业化的市场,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电视选秀时代和网络直播时代的开启,催生了不少一夜成名的“草根”歌手和“流量”歌手,还有一些“演而优则唱”的明星,随之产生的是一大批“粉丝”。这些歌手没有经过流行乐坛严格的市场筛选和行业内的打拼、磨炼,其中有不少人唱功平平,有些更是靠着各种话题的炒作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近二十年来,随着技术的普及和数字音乐的快速发展,唱片制作业已经从传统的模拟时代全面迈进了数字时代。模拟录音时代对歌手的基本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歌唱时的音准、节奏、情感表达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在行业内立足,而在数字音乐时代,歌手歌唱时基本的音准、节奏、甚至一些情感的表达都可以在后期制作时,通过一些并不复杂的技术手段加以修正。时至今日,数字音乐软硬件已经可以实现在歌手现场演唱中实时修正音高,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让市场对歌手唱功要求不断降低标准。
“‘模仿’是学习流行唱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很多流行歌手最初都是通过模仿其他歌手的演唱并最终走上专业音乐之路的。”②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流行音乐开始恢复发展的一段时间内,有不少流行歌手起初都是以模仿演唱起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电视媒体上各种模仿秀兴盛一时,产生了许多模仿得惟妙惟肖的歌手,他们从包装形象和歌唱的声音上都非常像某位歌坛明星,观众们往往也觉得他们唱得不错。“虽然各种模仿秀中经常出现以模仿某位或者多位歌星的演唱而博取大家眼球的选手,但‘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③实际上,在流行歌曲演唱上模仿只是一个阶段,流行唱法的本质特征—个性,决定了歌手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有可能真正的立足。早期靠模仿起家的那些歌手在演唱生涯中后期基本摆脱了自己的模仿对象,形成了独特演唱个性,而那些仅仅以模仿立足的歌手后来基本都不见了踪影。那些还能靠模仿生存的歌手基本都是模仿已故巨星,如美国“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等,以满足人们对这些明星的怀念之情。
长期以来,人们对流行唱法审美上的若干误区,与流行音乐的商业属性和流行唱法讲求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一名歌手通过商业化的运营在流行乐坛成名后就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而歌手在演唱上的一些问题或明显缺陷就成了歌手本人演唱上的特征。如,歌手孙楠在他早期演唱中高音区出现的快速颤音,刘欢的浓浓鼻音,周杰伦在早期歌曲演唱时出现的吐字不清、喉音较重,张宇发声位置较低的夸张颤音等。对流行唱法审美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流行唱法。
虽然流行唱法讲求的是个性,但从审美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下文我们试图分析流行唱法审美上的一些共性特征。
在声乐领域一般分为“美声”、“民族”和“流行”三种唱法。相较于流行唱法,我们权且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统称为“传统唱法”。美声唱法被公认为是科学的歌唱方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严谨的教学规范,对歌唱者的基本功有较高要求,学界有“没有四五年以上的功夫,不能称‘美声’”的说法。我国的民族唱法相对比较复杂,从当前“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来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同样讲求发声的规范。从各个地域的“民族唱法”(近十几年来一般称为“原生态唱法”)来看,虽然讲求的是各地域的不同风格,但一般来说对歌唱者的音色、音质也有一定要求。
人们在欣赏这几种唱法的演唱时,虽然最终的审美需求都是声情并茂,但审美的过程和侧重点却有较大区别。在欣赏传统唱法演唱时,人们往往发出“好漂亮的声音”“声音多么辉煌明亮”“歌唱技巧高超”等感叹。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这些歌唱者的声音状态,训练有素的、远远超越普通人的声音让人们由衷地发出赞叹。而在观看流行歌手的演唱时,人们往往发出“好感动”“真的打动我了”“唱得好投入”“唱到我心里去”“忍不住流泪”等感慨。有时候,歌手在舞台上的演唱是“声嘶力竭”的、“大声喊唱”的,甚至出现破音等,都不妨碍观众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在欣赏流行歌曲时,只要歌手的情感表达到位,能够打动听众,人们常常会忽略其自身声音或歌唱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流行歌曲在表达情感的广延度或者受众面上,无疑比其他音乐形式占有优势,这也是绝大多数人喜欢流行歌曲的原因所在。”④
笔者在高校开设了一门流行歌曲演唱通识选修课,设置了课程演唱实践竞赛的环节,并设计了同学投票环节。多次的实践证明,在声音较好、情感表达一般和声音一般、情感表达较好的同学之间,后者的得票数往往远超前者。
由此,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人们对流行歌曲演唱的审美最注重的是他们的情感表达,对歌手的音色、音质、歌唱方法等方面的审美在情感表达之后。当然,对于情感表达、声音状态、歌唱方法等方面都不错的歌手,就更受人们的青睐了。
如果将人们歌唱时的音量分为十个量级(十分声)的话,人们通常使用的音量是在六到七分声左右,这是一种相对自然的声音状态。如果人们采用四到五分声来进行歌唱,那么这时的声音就是一种有控制的声音。
流行演唱也是一门声音控制的艺术,特别注重对声音的控制,有控制的声音能令人产生良好的美感。在流行唱法中,气声、轻声、假声等声音表达方式的大量运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气声是流行唱法中常用的声音表达方式,常常与轻声搭配使用。气声是先出气再发出声音的一种声音表达方式,音量比自然声要小,音色也没有自然声那么明亮,但这种声音却可以表达流行歌曲中感叹、悲伤、伤感、爱恋等多种情感状态。
轻声,顾名思义,就是比自然声音量小很多的声音。在流行唱法中的轻声是在饱满气息支撑下、歌唱器官进行有效控制下产生的声音,不是人们在气息支撑不够情况下产生的发虚的声音。流行唱法中气声和轻声常常搭配使用,产生“气”“声”交融、音量相对较小但饱含深情的歌唱状态。
假声是因为人体声带边缘振动产生的声音。与饱满、结实的自然真声相比,声音比较尖细、飘逸,音量相对较小,有质量的假声同样需要饱满气息的支撑。
在流行唱法中,还有像混声、鼻音、哑声等多种常见的声音表达方式,它们都具有比自然真声音量小、需要更多气息支撑等共同特征。通常情况下,在流行歌曲的演唱过程中,除了最高潮部分需要使用接近九、十分声的最大音量来进行表达外,绝大部分时间都需要用歌唱器官协同控制下的声音来进行演唱。在流行乐坛中,由张学友、周华健等歌手演唱的一些经典歌曲无不具有这样的审美特征。
流行唱法的高音的魅力来自适当的紧张度。人们对流行唱法在高音的审美上与传统唱法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来说,传统唱法讲求高音区的松弛、通畅、辉煌、明亮,而流行唱法讲求的是高音区声音要有一定的紧张度,对歌手的音色和音质要求并不高。许多学习传统唱法的歌者在演唱流行歌曲时,上高音很轻松,音色、音质很漂亮,而人们却往往感觉“味道不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不同唱法在高音处理上的差别。流行歌曲的演唱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歌手在高音区声嘶力竭的喊唱,高音区的声音有很高的紧张度,感觉听上去很能抓住听者的心,能表达强烈的情感状态。在现场演唱中,歌手采用这样的高音处理方式常常也能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甚至是高声喝彩,而在传统唱法里这样的演唱方式却是禁忌。
流行乐坛还有一些歌手,音域并不宽,演唱的作品也能有较大的传唱度。例如,近些年颇受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创作歌手毛不易,他的一首传唱度较广的歌曲《消愁》,整个音域在普通男声的自然音域之内,最高音主要在小字二组的c,偶尔碰了一下小字二组的升c。对一般男声来说,这是一首几乎没有难度的歌曲,而毛不易自身的嗓音属于男中低音,演唱这首歌曲的高音部分时,声音就有一定的紧张度。台湾歌手姜育恒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首流传很广的代表作《驿动的心》,歌曲音域不宽,其中“平息”的“平”字为歌曲最高音—小字二组的e,但他的声音却有较高的紧张度。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人们对流行唱法的审美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来自流行唱法中高音区适当的紧张度。
在流行歌曲演唱中,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歌手在为准备录制的新歌定调时,一般都会尽量地选择自己演唱能力范围内最高的调。为新歌选合适的调是歌曲录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方面,词曲作者对作品有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另一方面,歌手的演唱要能为作品添彩。那么,在保证作品完整表达的情况下,定歌手演唱能力范围内最高的调就是业内的普遍规则,这样才能表现出歌手最好的声音状态。这样定调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让歌手的声音在高音区保持一定的张力(紧张度),最大化地让听众获得好的听觉效果,但歌手在现场演唱时往往会降低一个小二度或大二度进行演唱。
流行唱法虽然讲求高音区有一定的紧张度,但这个紧张度并不是歌手的喉咙过度紧张、声带过分拉伸所带来的,它需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基础,需要良好气息状态做支撑,需要歌手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否则很容易对歌手的嗓音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是所有流行歌曲演唱者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流行歌曲演唱需要歌者在高音区的紧张度和歌唱基本方法之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如果流行歌手在高音区既能有明亮、通畅的声音状态,又能有一定的紧张度,那就是非常理想的高音状态。在当今流行乐坛,张学友、周华健、林志炫、林俊杰、王力宏等歌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流行歌曲演唱是大众非常关注和喜爱的音乐文化,对流行唱法审美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让业内人士更进一步地探究流行唱法的内涵,还可以帮助大众人群走出对流行唱法理解上的一些误区。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广大从事流行音乐研究的相关人士批评指正。
注 释
①〔美〕安妮·佩克汉姆著,赵仲明、傅显舟译《当代流行歌手—声乐技能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年重印版,第15页。
②王思琦《“模仿”“风格”“乐感”“流动”—流行唱法教学的几个关键词》,《歌唱艺术》2013年第4期。
③王思琦《流行唱法评价的七个层面》,《歌唱艺术》2012年第10期。
④罗洪《流行歌曲应守护的四个基本审美观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