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昕
摘 要:想要促进内部银行企业管理工作进步,就要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只有做好科学研究,保证管理制度实际效果,才能保证银行不断发展。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和关系,结合当前内部银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总结了提升内部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部银行;企业管理;解决对策
内部银行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中,要保证对各项要素的掌控,保证业务相关部门以及各部门内部的沟通效率,综合提升要素评估质量。商业银行内部要找到以往管理中不合理部分,完善风控工作,提升内部管理工作能力,促进银行持续发展,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在《银行组织内部控制系统评估框架》中,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五个基本要素进行了阐述。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评价。控制环境是指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环境要素,它的重点在于强调组织内部的人和人的行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风险评估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家具有较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它需要对其所面对的各种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价。控制活动是指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具体操作。信息和交流是指银行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1]。监督评价是指银行指定独立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效而全面的内部审计,评价和监督内控制度的构建、实施以及效果,并依据有关法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动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2]。
从五个要素分析,内部控制环境因素是最底层的,是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风险评估是衡量商业银行在完成其业务目标时所面对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是内部控制活动的指导;在商业银行中,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是执行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方法;信息和沟通为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支撑,是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的媒介;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监督和评价是控制系统运行效率的最高层次,其作用是评价和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效果,并对其进行适时的修正[4]。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不合理
组织结构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载体,其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其业务运行,而且对其实施和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设置组织结构上,一些商业银行未能充分考虑到其风险管理的特征和要求[5]。各部门之间和内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和责任不清晰,各关键部门或岗位缺少独立性,不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匹配的岗位无法实现有效的分离,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使得内部控制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的功能和效果也在不断地减弱[6]。
(二)风险控制系统不严密
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中,风险控制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缺少风险补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预警等功能。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技术手段比较滞后,主要集中在定性评估上,缺少利用风险评估模型实时监测风险。风险评估的适用领域很窄,主要是为信贷服务而设计。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等风险评估不完善,金融创新工具、外汇买卖和中间业务风险的监管缺失[7]。
(三)内控文化没有形成
完善的内部控制文化是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先决条件。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其内控理念与内控意识相对落后。主要体现未能正确理解银行经营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不能将内部控制与银行的整体战略计划相结合;员工缺少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中存在着激励和制约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四)内部管理建设不健全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大都是由各个职能部门来制定的,法律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其在体系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具体表现在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无法涵盖各方面的运作,缺乏协调性和配套性,无法充分反映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其次,在商业银行的金融改革中,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同时,新的会计准则于2006年出台,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部分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未能及时对内部控制體系进行修订、补充,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经营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从而为银行带来了诸多的风险。
(五)内审监督不到位
内部控制在监督、评价、反馈和修正环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内部审计在其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职能长期处于弱势,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决策层对内部审计的定位与角色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得内部审计体系与内部控制的工作无法适应内部控制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审计盲区”与“弱化区”;
2、因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因其自身的不健全,而导致其缺乏独立性、权威化;
3、内审机构的职权有限,无法在全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不足、失效等问题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另外,内部审计师自身的素质与专业水平的欠缺,也会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六)信息系统不完善
健全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但由于国内部分商业银行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无法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进行有效的监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使得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对策
(一)健全制度体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内控制度体系是为了强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与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构建完整的、系统的内部制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内控制度,并根据国内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涵盖整个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系统。其次,内部控制体系也要与时俱进,随着金融改革的加速,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也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完善组织结构
要健全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必须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坚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基本原则,并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明确各职能部门和岗位职责,强化授权,强化授权审批程序,实行分权管理,规范决策程序。特别是在内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审计机构,为了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它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措施的实施、效果的评价等进行全面的监督。通过科学的组织架构和责任的合理配置,使各部门、各岗位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制约,才能有效地保障内部控制的正常运作。
(三)加強内部管理文化建设
首先,必须加强银行高管内部控制的意识,使其在构建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以人为中心,加强公司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和责任意识,透过各类训练及考核,加强员工的风险及内部控制意识。同时,通过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来增强员工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把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变成自觉性。另外,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健全的用人制度,让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担任内控监督工作。下图为银行效率提升路径图。
(四)建立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结合外国银行的风险控制理念、方法和程序,扩大风险控制的范围。从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到对信贷风险的全面控制与管理,尽快建立起一套全面、规范的风险控制体系。把控制机制融入到所有业务活动中,建立动态的、不断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同时,积极构建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式,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风险辨识与评估,以提升判断和决策能力,降低日常经营中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不足或预期过高的情况。
(五)完善稽查监督机制
借鉴国外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建立一个由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制订和领导内部审计的政策。其次,应当在银行内部建立一个与其他业务部门相分离、直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级别较高,其部门主管人员由董事会直接委派。再次,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当在分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中实施委派制度,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8]。这样,从总行到分行,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上下相连,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完善内审制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内审队伍,全面提升内审员的整体素质,积极引入风险导向的思想与方法,以标准化的方式推动内审工作的完善。
(六)加强计算机风险防范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从国外的商业银行中吸取经验,将电子风险管理系统纳入计算机管理应用程序,以强化计算机风险管理,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采用或借鉴国外先进的控制软件,同时,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电子监管系统和电子网络系统,以保证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效率。为防止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使用和运行过程中产生风险,在系统管理中,也要充分反映出内部控制的要求,即明确的分工,分开的责任。机房建设要按国家统一的标准建设、施工、装修、安装,并经公安、消防部门的检查和验收。应注意防止机房与各类广播电台或电视转播站相邻,避免计算机信息传送错误。
结束语:
商业银行在开展内部银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健全制度内容,完善管理结构,建立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管理文化,做好风控工作,完善监察机制,保证信息系统的使用安全,打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管理体系,发挥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 袁小莉,潘虹. 金融服务与银行内部管理[J]. 品牌研究,2021(36):72-74.
[2] 李瑶. 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应用实践[J]. 中国金属通报,2021(21):79-80.
[3] 李青. 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的有效途径探析[J]. 现代商业,2021(31):131-133.
[4] 李敬涛,朱晓洁,周丽丽. 高质量发展、多元化经营与商业银行并表财务管理转型[J]. 现代商业,2021(31):92-94.
[5] 薛慧. 试论银行内部审计的应用意义[J]. 财会学习,2021(1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