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珊珊?司雯
【关 键 词】区块链;短视频;传播图景;次生风险
【作者单位】郑珊珊,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司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一般项目“‘区块链+语言的发展战略研究”(WT135-7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5G时代短视频与体育文化传播的融合发展研究”(2021QN019)。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0.010
一、新思路:区块链与短视频的融合
当下,技术已成为引发媒体传播变革的核心变量,不断驱动新闻生产变革,甚至重塑传播新环境。因此,探讨区块链与短视频的融合问题,就要对二者的发展现状和内在逻辑形成基本认知。
首先,短视频成为主流媒体抢占舆论的“新阵地”。媒体深度融合的传播环境下,短视频凭借8.73亿的用户数(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成为网络信息传播、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场景。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后,“个体”的生产力被全面激活,这使得短视频生产呈现出难度低、速度快、覆盖广的特征,同时也催生了短视频内容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短视频传播权和信息资源向多元、分散化演变,短视频治理向更复杂的方向演进。
其次,区块链的概念与思维。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1]。该技术的本质是融合网络通信、智能合约、共识算法等多种技术,对每一次信息传播进行“记录”和“储存”,确保相关信息和数据不可逆且不可被篡改,形成一种“系统自动认证”的体系。基于区块链在网络信息安全、信任架构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因此被应用于传播领域,作用于短视频传播和治理方面。
每当新技术作用于传播领域,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那么,区块链与短视频融合,将带来什么样的传播、治理新图景?又将衍生出何种问题与挑战?本研究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
二、新图景:区块链深耕短视频内容生态体系
1.区块链重塑网络短视频内容的信任机制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的特征,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复制、仿写,能够对每一个数据留痕,能够准确、敏锐地追溯初始文本,构建信息传播的信任机制。这种信任机制主要依托于区块链的“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激励层、合约层、应用层”六大层级。数据层可实现“海量数据—数据块—数据链”的全程加密,网络层可实现“点—点”式的信息传播和验证,共识层将各类“共识”以及算法进行节点式“入链”,激励层将发行和分配的经济机制集中到传播生态中,合约层实施智能化防篡改,最终进入安全信任的应用层。以上六大层级作用到短视频传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短视频内容的高质量生产。具体做法是激励用户“入链”,实现身份认证、资源广泛调度、数据安全交换,构建一个短视频内容生产联盟,对生产者产生较强的约束。二是解决短视频监管难的问题。具体做法是针对谣言和虚假等内容进行审核和治理,精准追踪溯源,实施数据共享和智能研判,从而提高短视频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现短视频监管的全流程化、自动智能化运行。基于这两个应用方向,可构建短视频传播的新协同平台,实现版权保护与交易,做好大数据管理,为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渗透开辟全新场域。
2.区块链构建短视频内容交易的安全机制
区块链根据应用场景和体系的不同,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三大链。联盟链具有公有链去中心化的开放性,以及私有链的高性能特征,能够实现经济扩张并确保准入控制。比如有10个短视频平台都建立了区块链,要求至少6.7个以上平台达成共识,便能形成联盟且实现这个联盟中所有节点的安全交易,呈现“去中心化”特征。因此,区块链有望颠覆短视频平台化的垄断式收割,让传播利益回到内容生产者和用户手中。
在传统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中,通常会引入第三方来构建信用,信息交易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区块链的信息交易只需按数据、规则自动执行,省去了第三方的介入,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门槛和成本,提高了信息记录和传播的效率。区块链为短视频内容产生、安全交易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削弱了短视频盈利的“外界依赖”,为主流媒体布局网络短视频传播、确保“双量”(流量和质量)提供了新路径。
3.区块链深化短视频内容价值的传递机制
区块链下的信息传播采用“公开密钥—印证身份—发送资源—脚本系统—区域记录”的模式。首先,短视频传播从A到B的“入链”可以理解为“会员注册”,用户在注册后,其会员身份便可在全网形成记录,而用户获得密钥的认证后方可进行多元多次的信息传送;其次,信息从用户到平台再到用户,打破了传递障碍,保证了信息交换的准确性,为用户实施话语权奠定了信息来源基础;最后,这种模式作为一种变革内容生产关系的实践,对内容“生产者—用户”“虚拟现实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形成理性判断和正确认知。“正义是优先于效率的”[2],区块链作为促进短视频内容正向传播的技术手段,其目标是解决当下短视频内容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契合问题,保证短视频内容的正面传播,发挥正向引导舆论的作用。
三、新路径:区块链赋能短视频的传播与治理
1.区块链有效审核内容,解决图像合成虚假的问题
首先,通过审核消除假新闻。短视频“有圖有真相”,但“真实”与“虚假”难以区分;短视频构建的信息世界与主流价值观不协调,这些问题都将对主流价值传播、正向传播形成挑战,亟须解决。区块链能够对短视频内容传播进行追踪溯源,使得每一个短视频用户生产(UGC)全程传播和流动都被写入系统,能够实现内容源头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审核和验证;用户能够直接进行质量评价,从而避免产生谣言和接受虚假信息。2019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区块链作为网络虚假信息的治理手段,并将长期发挥效用,这是通过链上公开透明的审核结果,促进短视频行业标准化发展,为传播中各参与方提供信任基础。
其次,通过“全链”实现内容传播的透明性,即“新闻采集、组织和传播对公众公开,新闻编辑室内部和外部都有机会监测、检查、批评,甚至介入新闻生产过程”[3]。通过这种模式,区块链下的每一条短视频在网络中都被打上了唯一的时间戳,并且每一个时间戳都包含前一个时间戳,从而形成完整的“链”。这个“链”为短视频平台、网络监管机构等构建了高效智能化的监管体系,有效避免重复性审核资源资本投入。另外,用户如果发布虚假、不良信息,会被系统标记为“不可信”甚至进入“黑名单”,这倒逼内容生产者进行真实的、优质的、正向的内容创作和传播,促进网络短视频行业的良性运营。
2.区块链纠偏商业倾向,解决主流价值缺失问题
流量是短视频经济体系中的风向标,这容易使短视频受到资本和商业逻辑的操控,形成以猎奇、浅层、趋附为主要特征的叙事逻辑,藏匿着多元、非主流的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形成对抗。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能够通过准入控制和权限管理,对过度娱乐和商业操控的视频内容进行约束和控制,引导内容生产向规范性、文化性方向发展;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则促使多元主体形成开放性对话,在“点—线—面”的全链接下增强认同感和共识度,降低短视频商业利益化的杂音和干扰。
在虚拟真实的网络空间中,诸多个体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绪,通过短视频的“镜像”肆意释放,造成短视频舆论场中存在偏见和情绪化的现象。此外,各种新技术强化了网络空间虚拟主体的“反秩序性”特性,使得短视频社区治理和规制显得“无效”。区块链推进短视频从“中心化、垄断化”向“分布式、平等式”变革,使得数据与网络实现重构,推进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这将引发短视频内容价值的转向,使信息链接转向价值架构,形成一个主流价值空间。
3.区块链约束同质化现象,解决版权保护问题
由于短视频生产门槛和复制成本较低,大量转发、模仿不断侵犯原创者的权益,导致版权纠纷问题日益凸显。虽然我国于2017年设立了音视频版权登记平台,但是传统音视频版权登记、受理周期较长,手续相对烦琐,无法满足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对短视频的版权保护力度相对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块链作用于短视频版权,开辟了全新路径。首先,区块链的哈希值数字签名,能够将内容转化成数字串,在系统脚本中通过比对相似数字、评判相似程度,为短视频版权认证提供保障;其次,区块链结合自动截取技术,使得短视频内容从生产开始就被自动记录、自动维护、自动截取侵权证据,这为短视频版权保护提供了有效途径;最后,侵权者的侵权行为将被记录、存儲并纳入失信系统,对其日后的网络活动及社会诚信产生影响,这实现了对失信、侵权者的约束和规制。总之,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区块链都比传统登记确权更便捷,且永久可查,可成为短视频确权的重要“凭证”。
此外,平台对短视频内容和版权拥有解释权,导致用户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容易产生版权纠纷。区块链能够实现短视频内容的开放化,因而可削弱平台的霸权地位,改变平台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利益的生态,保护短视频生产者的个体权益。
4.区块链是实现短视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保险”
区块链在为短视频解决版权保护和交易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为内容变现提供了条件。区块链的激励层、共识层,形成了“生产—传播—交易”的可视链,保护了生产者和用户的视频控制权;区块链深化“知识付费”,使版权以“交换”的方式实现共享。区块链通过激励、保护、共享等手段,驱使短视频经济价值向社会价值转移,解决了短视频的经济乱象问题,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保险”。整体来看,区块链定义了经济社会的全新契约关系,强化了数据分享力,其为媒体智能化发展背景下的市场数据与个人隐私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用户获得深度沉浸式体验创造了条件。
四、技术反思:区块链给短视频传播与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1.对技术有美好期待,但人文矛盾较难解决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去蔽”工具。区块链本质上也是一种对短视频内容“物”的价值属性的“去蔽”工具。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补偿性媒介”理论,认为新媒介在补偿前媒介不足的同时也会产生缺陷。因此,分析区块链对短视频传播的应用图景,应从技术批判逻辑出发,关注区块链广泛链接带来的“过度承受”问题;需思考新技术下媒介补偿的缺陷问题,认清这种缺陷可能会引发短视频传播的次生风险。整体来看,短视频业态发展,需要发挥人对技术理性选择和控制的作用,要对短视频传播中承载的人文价值进行反思。
2.数据算法不真实,短视频传播陷入“信任悖论”
区块链得以运行的主要依据是大量的数据和算法,形成不可篡改、全程追踪的分布式记账。但是,如果原始入链数据不够客观真实,一旦被记录入链,“不真实”的内容将被“认证”为“真实”,这就与区块链构建的短视频“信任体系”形成悖论。另外,当算法发现两个变量存在强相关时,会判定二者具有因果关系,这种认定是不准确、不合理的。因此,区块链数据和算法的不真实、不理性,可能会加剧短视频情绪渲染现象,产生深层次的舆情危机。
区块链在短视频传播中的应用需要实践,特别是在运行规则方面、监管和治理层面,需要大量的数据语言脚本和验证。如果不满足相关条件,区块链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图景会存在“失真”隐患。区块链的时间戳发挥记录功能时,也将促进短视频传播场景的数据化,影响生产者和用户作为“现实主体”的隐私保护;长期的分布式的数据监控,难以避免隐私泄露,甚至使得这种不良影响范围扩大。
3.偏离媒体融合发展的正向路径,形成“传播悖论”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将削弱“把关人”的权力。媒介融合发展着重强调“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区块链共识机制是将人的把关权转移给算法、代码,与媒介的正向发展形成悖论。另外,短视频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交属性以及丰富多元的人文色彩。区块链的技术属性可能会削弱人文价值,过度使用区块链会将人演化成区块链中的一个“代码”,这与短视频引入区块链消除假新闻、引导理性思考、尊重人文精神的初衷形成悖论。
短视频作为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主流媒体深耕的领域,应用区块链技术提升内容质量、强化人文价值是其初心。但是,区块链在短视频领域的应用图景,不能盲目追求技术至上,一味部署区块链技术应用,还应以尊重人类发展、符合人类道德伦理为根本;探寻区块链在短视频领域发展的正向路径,要将技术与人文置于同一语境下思考、衡量,从而重构信任体系,凝聚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区块链白皮书(2019年)[R]. 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
[2]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M]. 何怀宏,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科瓦齐,罗森斯蒂尔.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 刘海龙,连晓东,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