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儿童课堂具有彰显时代风貌、顺应教学变革、强调实践体验、注重技术支持的特征,能够凸显新儿童教育特色,是有学力、有活力、有魅力、有媒力的课堂。新儿童课堂的构建要从儿童立场出发,把握学科特质,引导儿童思维升级,同时进行評价发展。
【关键词】新儿童课堂;新儿童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29-03
【作者简介】刘志彪,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225000)校长,高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新儿童教育联盟秘书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对课堂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加,这是从理论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的实践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交汇点。儿童课堂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以下简称“梅小西区校”)围绕新儿童教育实践,构建了凸显新儿童教育特色的新儿童课堂。
一、新儿童课堂的特征认识
儿童是未来的主人,新时代下的儿童应具有对未来的担当能力。新儿童课堂是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对儿童的学习认知特征再认识后形成的教学环境,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征:
1.彰显时代风貌。
新儿童是新时代的儿童,新时代的儿童和他时代的儿童有着明显的时代色彩差别。新时代的儿童可能对滚铁环、连环画不熟悉,但能够熟练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视频直播学习平台等。时代的变化带来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发展必然带来儿童学习方式的变化,新儿童课堂能够彰显时代风貌。
2.顺应教学变革。
新儿童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建立在教与学的主体认识理念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育应注重课堂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形式,注重课堂的专业发展,注重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只有自发地生成学习动机,才能将知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能力,注重课堂学习认知的产生,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学习”。
3.强调实践体验。
实践是人类认识事物最直接、最基本的手段。新儿童课堂以实践作为儿童学习的突破口,强调实践活动的参与,强调身体体验的参与,强调实践具象和思维抽象的对接,让儿童在课堂经历认知发展的过程,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4.注重技术支持。
技术是发明的产物,从技术学角度来说,技术是人类对科学文明的运用,它改变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新儿童课堂强调技术对课堂的改造,凸显技术对课堂的支撑,让技术运用和儿童学习形成整合。
二、新儿童课堂的内涵解读
新儿童课堂的构建,旨在凸显新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是以新儿童为本、以新儿童作为教育出发点的。构建新儿童课堂能够使儿童得到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平等而智慧地与教师探讨问题,进而实现儿童站在教育的正中央,真正体现儿童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梅小西区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新儿童课堂观,着力打造有学力、有活力、有魅力、有媒力的课堂。
1.学力课堂。
学力包括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学力有三种表现形式: 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学力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力。新儿童课堂要求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教育资源,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在内在素质和行为方向上实现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如数学课堂以学生数学学力生成为要义,培养数学学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2.活力课堂。
儿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活力课堂旨在全方位激发活力,全过程优化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大程度促进师生实现自我价值。新儿童课堂把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体验和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摆在首位,形成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课堂氛围,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如体育课堂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生动而有趣的体育课给学生带来没有思想负担的快乐,自主练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直接促进了体育活力课堂的形成。
3.魅力课堂。
只有充满魅力的课堂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学习。新儿童课堂要求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更新教学观念,打造魅力课堂,让课堂产生魔幻般的吸引力。魅力课堂一方面表现为教师的魅力,如梅小西区校音乐课堂上,教师以古筝曲《茉莉花》开篇,用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弹奏民歌,瞬间“征服”学生。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科的魅力,魅力课堂散发着学科的思想魅力。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学习的历程就是培养思维、促进思考和启迪智慧的过程,数学的外表“冰冷”,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4.媒力课堂。
传统教育手段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是全部。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种新兴多媒体设备不断出现,这就促使了新型混合学习模式不断涌现。新儿童课堂主张运用多种媒体技术和媒体设备,打造具备媒体使用能力的媒力课堂。
媒体技术对课堂的介入催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课堂信息资源的变化,教师可以进行非连续教学活动,让教学资源更丰富。学生的学习评价变得更加清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捕捉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存在的不足。二是课堂的翻转得以实现,学生与学习更加贴近,学习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以体育室内课为例,教师借助视频展示立定跳远“起跳—腾空—落地”的完整动作,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动画,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腾空阶段双腿积极前伸,身体呈现接近“U”字的状态。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因媒体技术的介入而发生质的改变。
三、新儿童课堂的实践策略
新儿童课堂要实现对儿童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认真总结课堂的特征和要义,寻找儿童课堂学习的密码,进行实践尝试和总结修正,建立具有个性的校本化课堂实践模型。新儿童课堂的实施,要注意四个要领。
1.儿童立场:课堂观察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对儿童的学习进行观察是新儿童课堂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科课堂围绕三个维度来实现儿童立场:一是找准儿童的学习起点。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谈话、课前访谈、使用学习单等方式,了解儿童的知识基础,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和准确性。二是把握儿童的增长点。教师要准确把握儿童在已知和未知之间的临界点,为儿童学习的生活化、科学化、序列化增长提供有效的发力点。三是明确儿童的学习目标点。教师要明确,儿童通过学习是否获得了自己建构的知识、建立了自己的学习方式、到达了预设的学习目标点,这也是新儿童课堂的重要目标。
2.学科特质:课堂教学的核心和要义。
学科的知识形态指学科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组成的知识体系。学科的活动形态指学科知识的科学研究活动、学科教材的编撰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创造性活动。学科的知识形态和活动形态指向学科特质,学科特质是新儿童课堂的核心和要义。教师在新儿童课堂中要把握学科特征,以学科本质给儿童学科素养带来的影响为出发点,不断促进学科特质的体现。这就要求每个学科的教师熟知学科的特性,了解课堂的特征,进行教学联结,用学科思维培育学习思维。
3.思维升级:课堂价值的引领和把握。
新儿童课堂要把握住思维这根主线,引导儿童实现思维升级,特别是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維的升华,从而凸显课堂价值。教师要关注思维的个性化特征,基于儿童的思维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儿童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新儿童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的课堂参与,激发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在生生或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关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4.评价发展:课堂导向的多元和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与学科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循序渐进中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发展评价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独立思考,有助于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
新儿童课堂的评价重在评价师生的学习进程和结果,从“讲了”“练了”“评了”“收了”四个维度对具体流程进行评价,特别关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儿童学习意愿、自主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反思等要素,从而促进课堂导向的优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