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东
【关键词】物型课程;蕊春文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6-0038-02
“蕊春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日俱增。在我看来,“蕊春园”不只有一座,或者说,它不只是一个“园子”实体的存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通州实小”)那座“美轮美奂”的园子固然是一座本体的园子,而这所学校不也是一座“教育的‘蕊春园”?更进一步说,“王笑梅们”所着意为之,不断革故鼎新、接续焕发新象的“实小教育(现象)”亦如一座蕊春园,呈现出一派美不胜收、令人向往的景象。如果沿着这样一条思维幽径往下走,我们还可以发现或创造出更多的作为喻体的“蕊春园”,它们的美丽和作为本体的园子“有得一拼”,并且富含更多一份诗意,深藏更多一种哲理。新近出版的《蕊春物语:物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一书自然成了另一座意韵隽永、引人流连的“蕊春园”。
一、感受物境:文字间的蕊春园
这本书确乎是一座美的园子。在这里,移步换景,可以欣赏到作为“本体”的园子内部或乡风扑面或古典雅致或新气盎然的景象,它犹如一卷长长的画轴,把园子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尽情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使读者仿佛置身其间,常有陶醉之情。有山有水,有溪有潭,有廊有桥,有树有花,更有栩栩如生的群雕,还有一幅幅对举谨严而又自然天成的楹联……每一种物事的存在都是那么妥当熨帖,生动和谐;每一种景观的构成都焕发出活泼泼的生命气息,让人有诗兴欲从胸中喷薄而出的感觉。而事实上,这本介绍学校物型文化与课程建设成果的专著有相当大的篇幅恰恰是用了散文和诗的笔触,用了油画般的技艺精心、精致和精到地描写、描摹了这座美丽的园子和这园子的美丽。人们说,对于世间的美景,一切文字都是拙劣的。可是在读它之时,我却一点都没有这样的“劣感”,我承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曾数度“游园”,真实的景和眼前的文相互“召唤”,使之仿佛就在眼前;可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园子自身亦是作者和更多“通州实小人”的作品,融入了这个群体的深情乃至生命,他们不是在“写园”,而是牵手读者,徜徉园中,睹物赏景,品诗抒怀。
二、生发课程:校园中的课程群
这也是一方关于课程的“生态园”。在这里,“校园即课程”,进而言之,好的校园即是好的课程。这类课程未必是所谓的隐性课程,它不仅可以是显性的,还能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蕊春园”里各种物的存在都有课程的意义与价值,甚至就是“为课程而来”的。譬如,张謇等三位先生的群雕,其中就蕴含着一部校史课程;蓝印花布研究所有着乡土文化课程、劳动课程和生活审美课程;而各种花草树木中,则有着地方植物课程,以及以此为描写或描摹对象的写作或美术课程……触目之处、涉足之地,没有一个或一段时空不可以“做出”让学生今天记得住、明天带着走的课程。当然,“蕊春课程”不限于区区几亩地里所发生的课程,“天地大教室,课堂小社会”,通州实小还把课程建设的触角伸向校外,拓展至江海大地,如田园嬉乐课程、“苇海听音”课程等。我敢说,通州实小有着许多堪列“上品”乃至“极品”的校本课程,它们既生发于“蕊春园”的真实物境中,也在这本专著里得以优质的梳理、提纯与重构。如果说,发生在校園这一方特定空间的众多课程已然汇成一个“课程生态园”,那么,这本书则是绘就在字里行间的另一方“课程生态园”。与前者相比,它自然少了一些感官、直觉上的五彩斑斓,却拥有着独特和独到的理念涵括力、理性穿透力和理想感召力,为本校今后抑或其他更多学校的物型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或者说是一份足资借鉴的“实小方案”。从这种意义上讲,这方“生态园”是可以产生“裂变效应”的。
作为一方纸面上或文字间的“蕊春园”,它自然成于作为本体的“蕊春园”之后。但后者也将有面向明天的发展;而且,当下所有校园都应该有或者说都应该是广义上的“蕊春园”,这本书因此是继往开来的。在开辟未来道路的这一维度上,它确立了对于更多物型课程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新理念,建构了相应的新模型,以及开发模式与运行策略。这些理念、模型、模式和策略,都是基于而又超越“本园”的。可不可以这样讲,用美文写就的这方“蕊春园”,其实也是一座可以“聚射”更多学校物型文化成果和成就的“大观园”?我想是可以的。
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说:“人创造了第二自然。”通州实小校园内的那座“蕊春园”无疑是“第二自然”的一部杰作。那么,本书则可以视为对“第二自然”的深化和升华,无妨称之为“第三自然”:“第一自然”指向于物,“第二自然”指向于人及其活动,“第三自然”则指向于人的精神和思想。有了好的精神与思想,无论“第一自然”,还是“第二自然”,都将不断地被引向“明亮那方”。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