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竞赛为依托的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1-07-01 06:08彭立强秦志英阴成健李俊毅孙振忠
科技风 2021年16期
关键词: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彭立强 秦志英 阴成健 李俊毅 孙振忠

摘 要:目前,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处在就业的困境中,好工作难找,究其原因是其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不能满足车辆行业及社会的需求,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各学校“车辆工程”课程教学的“课堂式安排”分不开。对此,各高校应尽快改革“车辆工程”的课程教学安排,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本文就“车辆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实行“科技竞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關键词:课程设计;科技竞赛;车辆工程

了解到现在车辆毕业生就业问题而言,虽然工作岗位和招聘单位有很多,但很多毕业生找不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导致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就业岗位接近于饱满状态,而是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或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在学校的学习并不充分,单纯地在理论方面有深一点的学习,在实践创新方面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有所欠缺的,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实际上,车辆行业还是急需具有高素质综合能力的人才,与当代毕业生现状构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所以,这一问题需要各高校对“车辆工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更好的能力去适应当代的人才需求。

1 “车辆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据调查和自我经历,现在车辆工程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课程内容大多数以教授方法和理论知识为主,期间包含实验和实习,但在大一大二期间,知识体系过多地只是介绍概括的文字信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比较少,能去锻炼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平台较少。单方面接受文字知识,他们还不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工程经验,不利于该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大多数学生可能也只是应试学习,对以后的实习或工作来说作用不大、效率太低。没有从期间获得实际的可行的收获,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课程设计教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则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将学科竞赛的内容和形式引入到传统课程中,再从课程设计中选择优秀团队和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二者互补互利的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提供有力充分的经验。因此,车辆工程教学需要改革,将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竞赛阶段性的相结合,让学生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综合能力的提升。构建出一个科学、全面的教学机制,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去适应进而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而探讨出的教学方案就符合当前车辆工程教学的改革需求。

2 教学改革的具体教学模式

努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的质量。至今为止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式。“车辆工程”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依然是课堂讲授为主,所以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质量是教学模式中要进行的必要的改革。班级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小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将学生作为中心,老师更多地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第一参与者。学生参与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与设计过程,老师用新颖有效的互动提高学生们对课堂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最后通过课堂的总结与测试练习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与“车辆工程”有关的科技竞赛以及课程设计也同样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现有的科技竞赛没有任务指标与教学目标要求,课程设计也略显套路化,学生对知识竞赛的参与度很低,几乎提不起兴趣。而改革中将知识竞赛相关内容与课程设计与课堂相结合。让学生接受了讲授的书面知识后,立刻就能学以致用,巩固并深入掌握知识。

以“科技竞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之前的传统观念。将之前的偏理论知识教学,转变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技能双重教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其融入一个实践创造中去,激励学生提高兴趣,遇到问题去探索答案,进而将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同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个教学模式要师生配合才能完成,老师分配项目给学生,或者学生参加比赛创作作品,实现老师指导提供资金,学生去动手完成的这一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设置完课程项目之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去独立完成此项目或者比赛。在此时间内,也不能让学生把全部时间放进实践中,课堂理论知识同步跟进,使学生在该教学方法下树立工程的意识,掌握工程理论知识的核心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项目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贯彻理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这种双重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熟悉了解实际工程开发工作的流程,在一些小项目或比赛中积累经验,更好地满足现在社会企业对学生个人技能的需求,为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3 “科技竞赛与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过程

(1)老师给学生分配实践项目。在分配项目中,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本着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原则,进行自愿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组长,并由组长定时向老师汇报任务进度与各个部分的完成情况,实时监督自己的组员进行工作,定时开会讨论、安排任务、检查任务是否完成,重要的是总结归纳每个人自己都学了什么技能,然后成员之间要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互相学习,并延续下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小组人员共同进步。在小组成员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同时带动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知识交流,更理想的是进行一个小型学术沙龙,由优秀小组成员为大家分享学习经验技巧,进行意见交互。课堂状态由一人进步带动小组成员进步再到最后带动全班成员的进步。

(2)学生自己参加科技竞赛并自主学习。知识竞赛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能闭门造车,学会引用与之相关的竞赛案例,尽早清楚自己对竞赛的所需知识整体情况。不断完善所欠缺的知识与技能,竞赛应该有所结合。例如与创业项目项目相结合,做相关的调研,充分利用与校方合作的汽车企业的资源。优秀的竞赛成果也可以带入企业内,获得企业车间实验的机会。将竞赛与企业紧密联系,竞赛也可以与创业项目相结合。科技竞赛的主题几乎都会是当前社会的热门,同样也是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将科技竞赛的方向转换为创业主方向,在创业的过程中完成科技竞赛的内容,这样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技能,更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维方式。

在科技竞赛中,每个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地位和任务,要有严格的要求,争取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画图时要严格熟悉CATIA等计算机绘图软件,在实验室工作时有严格的规定,人身安全第一。整合团队成果时,不能只是乏味的图纸,要有数字计算和经济性计算来支撑,必要的时候要学习语言编程来进行控制和matlab、ansys等分析软件进行仿真以及实物的组装,综合提高学生能力,从而满足参加各类比赛的素质。

(3)将学习的实践竞赛知识回归课堂进行结合。课程设计培养方案应该也应根据科技竞赛的要求做出一定的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案中重心在于理论,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实践动手能力。所以新式的课程设计应该与知识竞赛相互结合,提高课程设计的难度水平以及课程设计涉及的知识层次。严格化考核标准,增设考核项目。但是为了平衡学生学习的精力与理论知识的培养方案,可以适当地合并一些相关的课程的方式来缩短理论课程的学时,并将所删减的知识内容融入课程设计中。为保证学生能对课程设计繁重任务适应,可增设一些引导性强的技能培養课程。老师同样要加深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严抓严管。全方面提高学生们的技能知识水平以及动手能力。在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之后,在自己的课程设计中可以用到自己以前的课题题目,或者自己在做但没有做完的课题继续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作品不断地调试更改和完善,最终达到可以拿到比赛现场去比赛的程度。每一个优秀的比赛作品,都需要无休止调试以达到最优,然而就是这个过程,也可以让一个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4 结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知,“车辆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以“科技竞赛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很高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在不去除之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双重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以分组合作互补的学习形式,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最大程度地真正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新颖的创新思维与扎实的实践能力。学生相比之前有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动力,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自己主动探求知识,配合指导老师适当的引导与答疑解惑。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及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解决。在实践中极大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能力,逐渐具备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业实际生产创造的能力。学生们在竞赛中的表现将一改以往略显迷茫,变得更加自信,成绩有质的提高。课程的改革将学生从生硬的书本知识拉进生动的实践课堂,将学生塑造为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使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了迅速进入汽车行业,满足当代社会与汽车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军辉.论全球一体化视野下理科高校的人文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810.

[2]张百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J].教育评论,2013(6):9395.

[3]陈开岩,闫燕.浅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7(5):162163.

[4]张书增,谢素超.新时代下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讨.高教学刊,2020(9):146148.

[5]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13.

[6]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7]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高教,2015(02):132134.

作者简介:彭立强(1981— ),男,汉族,山东巨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汽车系统动力学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秦志英(1976— ),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教授,机械系主任,系统动力学分析及设备智能管理与运维;阴成健(2000— ),男,汉族,河北衡水人,本科在校大学生,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李俊毅(2000— ),男,汉族,辽宁大连人,本科在校大学生,主要从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孙振忠(1999— ),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本科在校大学生,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专业。

猜你喜欢
车辆工程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课程设计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应用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车辆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实验室开放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初探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独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