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雯
摘要:民国时期的居民建筑属于古建筑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特别是民国建筑作为连接传统木建筑和现代化城市建筑的过渡载体,不仅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交融,也体现了我国历史的变迁。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民国居民建筑在内的很多古建筑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本文先探讨了民国居民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价值,并阐述了这些建筑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结合其破坏情况,从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更新古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维持资金链的畅通五个方面,探讨了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民国时期;居民建筑;建筑现状;古建筑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各个城市对于民国居民建筑进行了很多改造。但民国居民建筑本身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还应该开展必要的保护工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没有针对民国居民建筑进行必要的保护,导致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具备完善的管理措施、充足的资金、完善的法律体系等,同时也需要社会民众具有较强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我国各个城市在这方面都有较大的不足,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探讨民国居民建筑保护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相关概述
(一)民国居民建筑的历史演变
民国居民建筑的历史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城市改良运动。我国民国时期的城市改良运动借鉴西方国家城市的改良,打破了传统木建筑的古建筑体系,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第二,都市分区制。西方很多国家在我国民国时期就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都市分区制,这也给我国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变迁提供了很多经验,使我国城市建筑体系变得规范和标准。第三,田园城市建设。这一部分的民国建筑到了民国后期,随着民国居民建筑体系的逐渐成熟,真正将现代建筑体系融入城市建设中。综合来说,我国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变迁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经验,但也融入了我国传统木制建筑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意义与内涵。
(二)民国居民建筑的文化价值
民国时期,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关键阶段。由于我国的国情,当时的中国引入了西方很多国家的文化,它们对我国社会民众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我国彻底进入文化大变革的阶段。这也对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在内部装饰等方面体现得非常突出。因此对于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可以通过这些行为充分了解民国居民建筑蕴含的内部文化信息,便于我国相关学者对于民国文化的研究与分析。
(三)民国居民建筑的美学价值
民国时期的居民建筑设计与建设是中西方建筑理念的交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虽然民国时期我国一直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且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等方面也借鉴了西方建筑的相关理念,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依然融入了很多我国传统古建筑的风格。我国民国时期的居民建筑虽然模仿了西方建筑体系,但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对于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也能够挖掘这些建筑的美学内涵,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二、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现状
(一)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现状
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不同数量和规模的民国居民建筑,但是以南京、晋城等地区最为出众。这些地区的民国居民建筑已经没有居住价值,作为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城市管理者认为,对于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是单纯的封闭保护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取得的效果也不算太好。将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以后,对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就转变成开放性保护,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古建筑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综合来说,我国民国时期居民建筑在当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是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保护体系。
(二)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特征
在开展保护工作以前,首先要明确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特征,给后续的建筑保护指明方向。第一,建筑的价值非常大。前文已经分析过民国居民建筑的价值,因此在保护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确保护这些古建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实施各类保护措施。第二,建筑的易破坏性。古建筑的建设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十分久远,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使它们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进行建筑保护的时候,必须要进行统一的规划,避免不充分的保护行为对建筑造成二次破坏。第三,建筑保护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居民建筑不同于寺庙等建筑,基本处于现代居民居住范围之内。
(三)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破坏情况
从目前我国多个地区的民国居民建筑具体保护情况来看,这些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破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跟自然环境接触并且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致使建筑本身产生了一些损坏,甚至有倒塌的危险。另一方面则是很多地区都将民国居民建筑当成一种旅游资源,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提供有效的保护,使游客的旅游行为对建筑造成了破坏。旅游景点在修复时,并没有真正遵循原来的建筑风格,只是秉承经济性等原则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使建筑风格遭到了显著的破坏。
我国民国居民建筑出现很多破坏情况,其内在原因是多元的。一方面。我國目前并没有针对民国居民建筑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部门只看到了这些建筑的旅游价值,忽视了古建筑在其他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民众对于民国居民建筑也没有较强的保护意识,并且在旅游过程中也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致使建筑遭到很多破坏。
三、民国时期居民建筑的保护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1.侧重管理的重建性
在对民国居民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不仅要贯彻预防性的破坏保护,也应该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建筑进行修复。目前我国很多民国居民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应该侧重于重建性,即使用各类先进的建筑修复技术对破坏区域进行重建。在这些修复工作中,相关人员一定要注意自身修复行为,不能对建筑造成二次破坏。
2.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那些已经将民国居民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区,更应该认清建筑保护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平衡和内部联系,从长远的角度看待民国建筑的保护开发,不要过度追求旅游活动的经济收益。这也需要相关人员在组织开发旅游活动的时候,对居民建筑的承载能力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评定,从而决定旅游活动开展的规模与程度。
(二)强化全民保护意识
1.加强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教育
古建筑的保护教育应该纳入我国教育体系中,自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都应该融入相关的内容。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可以作为课文和课外阅读加入其中,并以趣味性的语言来让学生认识到其价值。在高中和大学中,则可以直接放入一些古建筑保护重要性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
2.加强古建筑保护的社会宣传
在社会层面上,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民众对于包括民国居民建筑在内的所有古建筑的认识。在这之中,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推送相关的内容,而那些民国居民建筑数量比较多的地区还可以考虑设立路边宣传牌,让不同层次的社会民众都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提高政府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对于民国居民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还有明显不足,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那些非常出名且有独特价值的古建筑上。很多政府人员认为民国居民建筑并没有太多的价值,不需要额外提供保护力量,只需要关注那些能够作为旅游资源的居民建筑就行了。这种认识事实上是非常肤浅的,特别是随着我国民国居民建筑破坏程度越来越深,建筑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减小。
2.建立多元化的法律规程
针对民国居民建筑制定法律法规时,应该遵循分级保护的原则。对于那些具有重大价值的民国居民建筑,应该列入地方法规准则中,并细化其中的保护条例。对于那些重要程度一般但能开展旅游活动的民国居民建筑,应该制定旅游管理制度来进行建筑保护。对于那些普通的民国居民建筑,则应该进行倡导保护,并对那些严重破坏建筑、产生较大影响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
(四)更新古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方法
1.贯彻实施保护理论和理念
我国针对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理念还比较粗糙,依然停留在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念上,并没有对民国建筑保护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导致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念无法对民国建筑保护行为作出指导。这需要我国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民国居民建筑情况,对这些保护理念进行细化和调整。
2.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相较于国内来说,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针对古建筑保护都累积了一些先进的保护经验与方法。因此,我国在这方面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具体国情进行调整。在这之中,特别是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我国的很多修复方法都比较落后,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成本,还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维持资金链的畅通
1.适当加大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
资金不足是导致我国民国居民建筑保护工作开展不深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我国地方政府应该想办法加大建筑保护的资金投入。在这方面,将民国居民建筑作为旅游资源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民国居民建筑的旅游开发整体理念应该以建筑保护为主,而不应该以旅游营利为中心,避免那些通过强行消耗建筑来扩大经济收益的行为。
2.合理吸引民间资本
目前我国有非常多的散乱民间资本,如果能够成功吸引这些资本,就能够有效解决民国居民建筑保护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这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展览馆、开展旅游活动等各类有效的方式,吸引民间散乱资本,基于民国居民建筑保护建立一条完善的资金链,提高建筑保护的力度与效果。
四、结语
民国居民建筑保护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具体保护工作中,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能,发挥引导作用,在不断完善地方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保护方法。平时也应该通过新媒体等途径,多向社会民众宣传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让民众也参与到保护工作中,自觉摒弃那些破坏行为。随着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念在我国的深入贯彻,我国对于民国居民建筑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规范完善的保护体系。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给整个古建筑保护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劉守柔.从孔庙看民国时期历史建筑保护现象[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5(02):28-32.
[2]于飞.浅议晋城老城区民国建筑的现状和保护[J].文物世界,2016(01):55-57.
[3]刘志峰,马颖忆.南京市民国建筑保护的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7-11.
[4]张冰,戴航,孟霞.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724所改造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01):121-123.
[5]王盈,汪永平,江剑生.城市街区改造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以南京升州路两栋民国建筑为例[J].艺术百家,2012,28(增刊2):148-152.
[6]张四维,王雪寅.南京民国建筑适应性保护修缮方法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5(0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