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丹
【摘要】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应用微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再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难以有效掌握重难点知识,经常出现记忆不牢、理解不清的情况。基于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微课
学生自身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是引导他们对该事物进行深入探究的动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微课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在网络中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源,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信息技术知识有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元素,或者加入一些目前比较新颖、热门的词汇[1]。
例如,在讲解“汉字与印刷”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源,然后将这些图片整合起来,组合成动态的视频文件,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及印刷技术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制作好的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有关“六书”的形态及汉字的演变过程等,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观了解知识点,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到底有什么作用?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些‘和字舞中所使用的道具代表着什么?”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与印刷技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微课资源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还能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微课视频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喜欢的音乐、喜欢的动漫角色等。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学科,进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二、奠定学生学习基础——课前融入微课
“如何用计算机处理汉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编码原理、认识输入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编码及认识几种专业设备。由于这些内容均属于理论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靠口头讲解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即使花费较长时间,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开展“翻转课堂”,通过寻找素材、自主拍摄、编辑配音等过程为学生制作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例如,教师可以制作视频短片《“春”字的编码》,时长为4~5分钟,用短片的形式呈现出如何编写“春”字。微课最后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什么是汉字编码?请自己动手做一做“春”字的编码。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为了在计算机中对汉字信息进行储存和处理,我們可将汉字分割成许多个小方块,称之为汉字的“点阵图”,白点用“0”表示,黑点用“1”表示,这个编写的过程便是汉字编码。之后,教师再制作微课“认识生活中的输入及输出设备”,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学生通过微课的引导,对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有了清晰的认识,如输入设备包括鼠标、键盘、手写板、扫描仪、光电阅读机等,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刻字机、绘图仪等。微课的时长应当合理,不宜过长,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提前发放到班级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后重复观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将自己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可以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
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微课辅助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是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二是指导学生独立自主进行操作演练。在理论教学部分,由于基础设施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教师通常难以向学生展示有关实物。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语言讲解是很难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所学知识的,而且教学过程较为枯燥与乏味,使课堂学习氛围沉闷,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与效果的提升。除此之外,由于一些信息技术知识有着非常强的理论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而且教师在阐述过程中也很难将其描述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开展教学活动,以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理论知识直观呈现出来,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理论知识时,可以借助微课变抽象为具体、由繁入简。这种演示教学相比于口头讲解更为生动和立体,也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
例如,在教给学生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让他们掌握统计文档字数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引导学生浏览电子作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文字处理功能。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能够了解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不仅能对日常文书进行编辑、排版和打印,还能够制作出贺卡、书签、印章及个性日历等。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在欣赏了这么多电子作品后,你喜欢的作品有哪些?为什么?请说出理由。”这样能够引导学生在浏览电子作品后将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之后,教师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操作步骤后再亲自上机操作。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然后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平面化”,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进行预习后,能对课堂内容有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微课突出教学重点,让课堂“动”起来,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汲取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重复观看微课内容来寻找答案,还可以通过调慢播放速度来观看更多细节。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Word电脑小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也能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迅速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师多生”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
四、巩固学生新学知识——课后融入微课
课后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纠正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同时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能反复播放的特点来让学生复习课堂知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以小组为单位的“艺术字制作大赛”,最后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小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有小组没有成功制作出艺术字,教师需要在课后询问学生,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或者下发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后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难以在课下及时指导学生的难题。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一边学一边丢”的情况,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就忘了旧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微课,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处理课堂上遗留的不解和困惑,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对每堂课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进行统计,然后将其制成短视频,时长以3~5分钟为宜,之后,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观看微课并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反复观看,打破了以往教学中需要教师从旁指导的局限性,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掌握[4]。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以微见大”,帮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使其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罗茜芮.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应用分析[J].魅力中国,2019(51):365-366.
洪云招.小微课 大助力: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29):80-81.
王继惠.刍议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9(12):32.
姜维.“泰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名师在线,2020(3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