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燕,张永琴,陈永前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
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综合征,属难治性癫痫综合征,发病年龄大多在3个月至1岁之间[1-2],发病高峰在4~6个月,婴儿发病率为2/100 000~5/100 000,其中约80%为症状性,可因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脑损伤引起。本病临床表现为成串的痉挛发作,脑电图提示高度失律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3-5]。1841年West首次对婴儿痉挛症的临床发作类型、脑电图独特表现作出描述,后将婴儿痉挛症命名为West综合征。临床上常规的抗癫痫药物对婴儿痉挛症的疗效欠佳,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也可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6]。为探讨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我们对67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小儿神经科确诊的婴儿痉挛症患儿67例,其中男42例,女25例;初诊42例,再次入院25例(因第一次入院时我院无ACTH,我科给予丙戊酸钠糖浆治疗,再次入院后均给予ACTH治疗);年龄3个月~2岁;出生时有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史25例,早产10例,多胎2例,颅内出血3例,颅内感染5例,父母近亲结婚1例,新生儿低血糖病史3例,病因不明18例;起病年龄<3个月7例,3个月~1岁 41例,>1岁~2岁19例;发作表现四肢屈曲、点头 39例,四肢伸展、头后仰20例,不对称的痉挛发作8例;4 h 视频脑电图检查表现为发作间期高度失律、发作期电压减低58例,发作间期阵发性高度失律9例。67例患儿均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其中3例有新生儿低血糖的患儿枕区有软化灶,2例患儿有脑室旁白质软化,5例患儿有硬膜下少量积液,57例患儿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其中11例行癫痫基因包检测,未见与疾病相关的致病性突变,余患儿因依从性问题未行基因检测)。
(1)起病年龄<2岁;(2)发作形式表现为痉挛发作、成串发作;(3)结合4 h视频脑电图检查、盖塞尔(Gesell)发育量表测试(表1)确诊。Gesell发育量表测试项目包括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适应性能力、言语能力、应人能力,结果用发育商(DQ)表示,测试结果显示67例患儿发育较正常同龄儿明显落后。
表1 Gesell发育量表测试参考标准
将67例婴儿痉挛症患儿按用药方案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给予小剂量ACTH和丙戊酸钠糖浆治疗。观察组:ACTH 1 U/(kg·d)+5% GS 250 mL缓慢静脉滴注,输注时间4 h,疗程2周(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目前无固定疗程,我科综合考虑病人依从性等原因,给予治疗2周),注意监测患儿血压、血糖及肝肾功能;对照组:丙戊酸钠糖浆起始量15 mg/(kg·d)口服,若无效,则适当加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肝功能。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后2个月再行Gesell发育量表测试。
显效:治疗后痉挛发作完全缓解,脑电图的背景及波形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痉挛发作次数减少≥50%,脑电图背景表现好转,但仍夹杂痫样放电;无效:治疗后痉挛发作次数减少<50%,脑电图背景持续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41%,高于对照组的45.45%(χ2=8.2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全部患儿行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适应性能力好转率为73.53%,高于对照组的30.30%(χ2=12.54,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esell评分及发作次数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esell评分及发作次数比较
婴儿痉挛症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综合征,80%的病因明确,常见原因有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发育异常、神经皮肤综合征、围生期脑损伤等[3]。少数患儿属于特发性、隐源性癫痫。特发性癫痫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发现数十种相关基因,常见的有MAG12、STXBP1、SCN1A、SCN2A、CDKL5、MEF2C、ARX、GRIN2A。隐源性癫痫病因不明确。婴儿痉挛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痉挛发作,智力发育倒退或停滞,非常不利于婴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临床上急需探讨有效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方法。ACTH是目前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一线用药[7-9],但该药品供应相对短缺。ACTH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ACTH作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对GABA受体发挥作用,另外,ACTH还可作用于神经调节因子,刺激神经生长因子RNA/DNA合成,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直接作用。大剂量ACTH易诱发高血压、感染、电解质紊乱、肥厚性心肌病等,治疗婴儿痉挛症与小剂量ACTH疗效无明显差异[10]。因此,我院给予小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本研究应用小剂量ACTH治疗过程中,19例患儿治疗3~5 d症状完全缓解,复查脑电图背景节律基本恢复正常,偶有棘波发放;8例患儿治疗10~14 d后症状明显缓解;7例患儿经ACTH治疗2周无效,ACTH加量至2 U/(kg·d)继续治疗2周,抽搐仍无明显缓解。治疗过程中给予补钙、补钾等对症支持治疗,全程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及口唇颜色变化、有无咳嗽、气促、腹胀、腹泻等,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电解质,34例患儿无血压、血糖明显升高,电解质无明显异常,5例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剧烈烦躁、哭闹不安,给予暂停ACTH,哭闹烦躁好转后继续给予输注,无不适。
丙戊酸钠属于广谱抗癫痫药物,抗癫痫作用可能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的浓度升高有关,随访观察长期服用该药可导致肝功能受损、皮疹及癫痫性脑病等的发生。本研究中33例服用丙戊酸钠的患儿中有7例因肝损害停药,故服用丙戊酸钠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本研究对ACTH治疗有效的患儿出院后给予泼尼松起始量1.5 mg/(kg·d),缓慢减停,疗程2个月。ACTH或丙戊酸钠糖浆治疗无效的患儿后期给予托吡酯治疗,进一步随访观察。近年来难治性癫痫患儿还可考虑给予生酮饮食治疗,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低糖、适量蛋白质的特殊的饮食疗法,抗癫痫机制尚不清楚。有报道对一线治疗失败的婴儿痉挛症生酮饮食的有效率为14%~65%[11-12],我院暂未开展生酮饮食疗法。
婴儿痉挛症系难治性癫痫,总体预后不良,部分患儿后期可演变为其他类型的癫痫,如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13]。孤独症也与婴儿痉挛症有一定关联[14]。可从多方面预测婴儿痉挛症预后,如原发病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不对称或一侧性痉挛性发作,不对称性高峰节律紊乱,治疗前EEG明显异常,成串痉挛发作之间高峰节律紊乱背景不恢复等均提示预后不良[15-16]。其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隐源性相对于症状性婴儿痉挛症预后较好[17]。ACTH治疗后临床症状控制良好的患儿,不能作为预后的判断标准,需进一步长期随访观察。本研究结果提示,小剂量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明显优于丙戊酸钠糖浆,为临床治疗婴儿痉挛症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