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绩效反馈分析

2021-07-01 00:30雷园园
丽水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目标发展教育

雷园园,王 昀

(1.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丽水学院商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一、创业教育是一个动态调整的系统

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出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响应,潮涌般开展创业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学校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大学生特征的变化,高校正在也必须适时调整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的这种动态调整必须关注学校外部需求、内部发展需求以及受教育对象即学生的需求。

1.外部需求

党中央前瞻性地发现创业教育服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全方位、集中性地表达了社会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数字经济,特别是区块链、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技术生态、创业范式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是基本逻辑的改变,是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可以说,经济、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需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在新的经济形态、新的技术发展中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支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技术创新的深度发展,是当下以及下一个时期创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2.学校需求

创业教育不仅是一个不断调整的系统,同时它也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系统的子系统[2],因此创业教育在适应外部需求的同时不能脱离学校的现实需求。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创业教育在服务和满足外部需求、学生需求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的同时,也正在履行这四方面的职能,这四方面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创业教育的进步,形成内部的良性循环。学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自身需求便是基本土壤,创业教育必须根植其中。

3.学生需求

鉴于生存型创业者、机会型创业者、普通未创业者的动机并不同,其创业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在把握培养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共性需求基础上,高校创业教育还必须考虑不同类型创业者的差异化需求,由“大水漫灌式”的创业教育方式向“靶向式”创业教育方式转变。此外,随着“千禧一代”进入高校,“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大学生主体间存在的代际差异要求新时代创业教育只有更加适应“00后”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创业教育靶向效果。

二、创业教育应关注绩效反馈

1.创业教育调整应关注多重绩效

外部需求、学校需求以及学生需求是创业教育动态调整的前置条件和期望。如何评价这些调整的执行情况特别是与最初需求的匹配程度,响应绩效反馈是其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只有对创业教育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高校才能根据反馈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以更好地实现创业教育在社会、学校、学生这三方面需求。根据Cyert和March(1963)的经典设定,组织绩效期望(Ai,t)是组织历史绩效期望水平(Ai,t-1)、历史绩效(Pi,t-1)以及同行绩效(Ci,t-1)的函数,即Ai,t=α1Ai,t-1+α2Pi,t-1+α3Ci,t-1。结合具体教育情景,创业教育调整(Bt)需要关注高校当期绩效(Pt)与创业教育的期望绩效(At)、已开展的历史绩效(Pt-1)、其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行业绩效(Ct)之间的差距。图1对创业教育绩效反馈作用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描述。

图1 创业教育绩效反馈的作用路径

期望绩效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外部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的执行目标。根据目标导向,高校会为创业教育的开展预设一个执行目标,在多个维度上设置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例如覆盖面、课程设置与社会影响、奖项荣誉等内容,以更好地指导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些目标的设置不仅需要兼顾三方面的需求,如人才发展等外部社会需求、科学研究等学校教学需求、未来发展等个人成长需求,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校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校外公众的可接受程度,过度超前和落后的创业教育理念与模式均无法获得良好的支持体系。

历史绩效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历史完成情况,集中反映了外部需求、学校教学育人需求和学生需求的执行情况。历史绩效关注的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历年来的实施情况,包括学生评价、社会评价、教育教学开展情况等,是对实施历史的总结和提炼。这是认识创业教育绩效以及绩效反馈的基础。

同行绩效是进行对比的同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完成情况,集中反映了外部需求的执行情况。在推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然参照先行先试高校的典型做法和工作经验,在期望绩效设立时也应参照同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绩效情况。将同行绩效作为参照之一,可更好把握高校间可比性,进一步控制相应高校的校情与生情,更多地考虑高校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基地应当如何回应外部需求,以及基于此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部署。

2.创业教育绩效评估

绩效反馈的基本逻辑在于根据绩效落差和顺差改变组织响应[3]。聚焦于高校创业教育情景,这些绩效差距来自创业教育当期绩效的历史差距及其与期望绩效、同行绩效之间的差距,即高校创业教育调整是期望目标完成情况、期间绩效之差以及校际绩效之差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表示为Bt=f([At-Pt)×(Pt-Pt-1)×(Ct-Pt) ]。从这些绩效差距中寻找问题是创业教育绩效反馈响应的基本思路。

从期望目标完成情况(At-Pt)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目标的科学性与执行的完备性。期初设立的目标是高校对于当期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预设,分析相关绩效的差距及其造成原因,可以有效了解当前创业教育情况是否符合外部需求、学校需求、学生需求,对三方面需求的把握是否准确和完备、期望目标设置是否科学,并进一步形成下期目标设置思路,改善产生绩效落差的核心原因、总结绩效顺差的工作经验等。

从期间绩效之差(Pt-Pt-1)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阶段推进情况与改推进方面。创业教育的期间推进并不会一帆风顺,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会呈现出绩效顺差与绩效落差,这种绩效差距反映出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创业教育三方面的需求,根据期间绩效之差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具体优势与劣势,并及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对相关资源的分配应用以及开展前景的再思考方面具有显著意义。

从校际绩效之差(Ct-Pt)重新审视高校在创业教育领域的所处方阵和改进方向。“人有我无、人优我劣”的校际比较压力是高校推动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力。控制校情和生情的客观因素,校际间开展创业教育在回应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上的做法和思路以及相应产生的社会影响差距,可以有效判断校内外创业教育工作的理念、模式、资源等匹配程度,进而找准这其中存在的问题。

3.创业教育绩效反馈的作用原则

把握多元绩效目标及其逻辑关系。对绩效反馈的考察已由单一目标绩效向多元目标绩效转变,并且目标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政策是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高校根据教育部门工作部署开展创业教育是基础的底层目标。在此基础上,高校尤应进一步加强目标导向,重视对创业教育目标的思考和设置,尤其是要厘清目标的整体关系和相互作用,构建相互激励的目标体系,形成“一个带动一个”和“1+1>2”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着重梳理目标的重要程度和实现难度,有计划、分进度地适时推进。

找准成就和威胁的参照点。组织对绩效反馈产生相应的节点在于以行业绩效、历史绩效和期望绩效为基础的参照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尤应注意设立成就参照点和威胁参照点,这种双参照点的绩效区间既关注成就导向也关注教学事故威胁,也就是说,在关注积极方面的同时也应关注消极方面,上行和下行突破参照点更容易触发高校推动改革,所以参照点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参照点的绩效区间尤应受到关注,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发展状态,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个人成长等各方面需求都不能有效满足,既不能给高校带来成就感也不存在教学事故威胁,这种程度的创业教育绩效反馈并不能为高校带来更多的资源支持和改革动力,极容易带来“发展陷阱”。因此,高校在创业教育发展调整时必须合理设置双参照点,并有意识地着力突破。

保持创新精神,突破组织惯例。作为绩效反馈最基本的理论视角,问题驱动搜寻(problemistic search)认为在绩效顺差时组织会更加信赖组织惯例而降低创新和改变的意愿,这无疑会陷入“创新者的窘境”,无法在发展顺境时发现问题苗头。这也就是说,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积极保持创新精神,避免对学校创业教育惯例的过度自信,保持对外部需求、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的敏感性,正视并积极发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性地通过各方主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解决并持续关注。

4.创业教育绩效反馈的策略行动

在现行高校治理体系下,由绩效顺差带来的教育成就感并不会使执行单位产生过分的“忘乎所以”,反而对高校的发展特色、发展实力、发展声望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在历史声望、资源禀赋、教育能力以及公关能力等方面相对弱势的地方高校来说更为重要。良好的市场反馈、教育评估、创业绩效一方面为地方高校带来外部合作的深化可能,另一方面强化创业教育改革的信心[4]。相对于享受更大支持力度和自身资源实力更强的“双一流”高校而言,锦上添花的创业教育绩效顺差可以成为地方高校“雪中送炭”的发展能力和改革动力。

但是,绩效落差极易产生跌出排行榜单、丧失评优资格等一系列负面影响。高校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偏差,甚至存在教学事故或其他更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各执行单位容错的能力亦有所差异。是船小好调头还是船大好破冰?地方高校尚支撑不起资源的反复消耗和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支持丧失,在创业教育不可或缺与势在必行的情况下,不仅容易表现出懈怠,还极易因无法承担错误成本而简化创业教育流程、被动降低教育质量,在年度性工作调整中更难寻找到突破口。尤其是对大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而言,其声望有限,同时受制于地方财政紧张的资金,难以开展更高层次的创业孵化、产教融合等工作;而“双一流”高校则往往有充足的资源可以更好地解决所产生的问题,持续性调整即时工作以及下一年度教育方案。鉴于此,为规避绩效落差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尤应关注可能产生的违规操作等应激反应,其中相关行动主要表现为学术不端、教育行贿、行政索贿以及国有资产套现等,必须强化“政府-高校-行业”主体框架的嵌套性治理体系以有效防范该类事件发生。

三、基于绩效反馈的创业教育提升路径

1.建立期望设计机制,完善创业教育联席议事规则

创业教育绩效反馈的起点在于对期望目标的设计。一方面,创业教育期望目标的设定需体系化地符合外部需求、高校需求以及学生需求。高校应全面把握多方需求的内在逻辑及其对创业教育绩效反馈之间的联系,牢牢把握多元绩效目标逻辑关系的原则,同时建立确保期望目标制定的联席规则。创业教育的期望目标具有系统性,涉及创业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以及后勤部门、图书馆等校内职能部门以及校外实践企业、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仅由某一部门驱动显然都势单力薄,无法有效统筹各方利益和各方资源的有效分配,高校可通过建立签订长效的联席机制,轮值联席创业教育整体发展部署,从各个职能部门角度全局性思考创业教育工作,避免单一部门统筹以及产生的思想上的惰性与惯性。

2.建立工作反馈机制,形成创业教育发展螺旋通路

强化信息管理。高校必须强化对校外先进模式、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反馈等各项各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要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等多渠道多方式收集学生评价的一手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创业教育发展数据库,分类管理数据,做好数据研究工作。除了利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其他先进高校的典型做法之外,应特别研究受教育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社会评价,通过绩效对比的数据挖掘工作进一步明确现行模式是否适应学生代际差异和社会变迁。

科学决策响应。基于创业教育绩效反馈的基本情况,高校应从表象的绩效数据入手,深刻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如资源配置不足、课程过于理论化或脱离市场发展,或者学生主动性不够或参与感不强、社会接受无能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参照点重新审视创业教育资源配给程度与绩效反馈区间的匹配情况,科学制定措施以精准应对存在的问题。

跟踪教育改进。前文已经明确创业教育是动态调整的,这就决定了对创业教育调整的关注必须是持续的。持续跟进调整过程可以有效观察创业教育的调整过程,及时评估调整效果。同时能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绩效信息及其满足需求的程度,有效补充当期绩效的同时构建常态化制度化的信息通路,使绩效反馈能够适时推动高校创新性思考创业教育运行,确保高校创业教育阶段性调整和适时调整的有机统一。

3.建立嵌入发展机制,构建创业教育齿轮运作模式

为了更好地利用绩效反馈机制打造出能同时满足高校外部需求、高校自身需求和学生需求的创业教育,高校在建立合理的期望设计机制和工作反馈机制的基础上,还需嵌入多元的发展机制以构建全面创造教育运作模式,且始终动态地贯穿在各个阶段,包括反馈前的设计、反馈后的调整等。

嵌入社会发展。目前,创业教育最受诟病的以学校为主导的“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模式缺乏对市场实际的把握,高校创业教育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六部门在2019年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旨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创业教育的变革创新指引了方向。在绩效反馈的基础上,创业教育应进一步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利用产教融合进行革新,这可以有效激发创业教育的生态活力、拓展实践深度、实现校企和社会合作共赢[5],真正将创业教育嵌入于社会发展之中,并通过建立与社会发展、市场变化紧密联系的绩效反馈,及时跟进满足社会需求。

嵌入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本质依然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环节之一,创业教育的开展受到学校实际情况的制约,其期望设计、绩效反馈等机制也必须满足学校发展的整体需求。一方面,创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6],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育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融合,还需要关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互补性功能和升级提升作用,必须相互配合和适应,在通过绩效反馈系统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融合情况,强调分析绩效数据时嵌入高校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应全面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创业教育工作多由学生工作队伍主导开展,具有显著的实践育人的特性。但随着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存在问题的愈加凸显,必须将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通过绩效反馈系统及时调整改进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实时解决创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强调服务育人、科研育人,并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多元支持。

嵌入学生成长。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受教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需要在大学学习阶段和终身学习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的作用。从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创业过程和大学学习、终身的学习过程双维度出发,以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岗位创业的能力与意识为根本宗旨,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更好地构建个性化绩效反馈系统,才能有针对性地把握受教育学生的特征变化和成长需求,探索创业教育和创业保障的双重结合,立体式地嵌入学生发展全过程,提升创业教育绩效。

猜你喜欢
目标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