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张梦洁
小学“新忠义”特色主题微课程是指教师从社会需求、学校发展、师生兴趣能力等出发,以“新忠义”精神为主题,展开系统研究和实践,在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而编制的微型课程群。该微课程群以融入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的“忠义”因子为特色,由若干子课程形成序列,供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
江阴被称为“忠义之邦”,涌现了许多忠义之士,如春秋延陵季子、战国春申君、明代徐霞客等。目前,已诞生的能独立成课的小学“新忠义”课程主要分为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爱亲人、爱自己三类。其中爱祖国、爱家乡一类主要以江阴本地传统地域文化为依托进行设计与开发。例如:“医学家曹颖甫”“永远的艺术家——上官云珠”等微课程,选取了江阴本地具有代表性的名人作为课程主题,通过让学生参观故居、展览馆,寻访相关人物、查询相关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江阴忠义人物的事迹,感知他们的新忠义精神。再让学生进行故事演讲、相关诗文诵读,进一步传承江阴地域文化。同时,“‘非遗’马蹄酥——不变的老味道”“江鲜小食蟛蜞螯”,将马蹄酥、蟛蜞螯等地道的江阴美食带进了小学课堂,这些带着浓浓的江阴本土味道的微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
“忠义”是世界各国育人做人之准则,但其内涵因国情不同而各具本土特色。我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结合“立德树人,求实创新”的校训,提出了“新忠义”的概念。小学“新忠义”主题微课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爱祖国、爱家乡,为社会负责。已开发的课程主要有:“中国红”“忠义老街”“难忘的红色之旅”等。第二层次是:爱学校、爱班级,为集体负责。已开发的课程主要有:“关爱他人”“校园植物知多少”“多彩绘本,助力入学”等。第三层次是爱亲人、爱自己,为家庭负责。已开发的课程主要有:“如何和同学相处”“年味分享”等。三个层次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以“新忠义”精神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涵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应该在一个丰富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自我知识建构的空间。目前学生的道德教育缺少真正适合学生的生动内容,学生在教师灌输式的道德说教中所接触的是抽象的时代或地域的人、事、物,是一种干巴巴的形象,这很难让学生在现实中结合实践去模仿体验,更难以使学生内化。我校小学“新忠义”微课程以贴近生活,选取生活素材来设计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式、故事式、问题式等多种类型的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搜集人事物、查找资料、课外拓展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架起桥梁。
例如,孝顺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学生能体会父母的辛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让孝顺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我校开设了微课程“微微一‘孝’很倾城”,该课程以三八节为契机,开展了护蛋活动,让学生体验家长培养自己成长的艰辛,感受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通过读绘本《我妈妈》,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感悟真挚深切的亲子深情,夸夸自己的妈妈。最后,学生用语言、行动祝妈妈“妇女节快乐”。
“STEM教育整合理念提出的广域课程模式取消了学科间的界限,将所有学科内容整合到新的学习领域,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各学科的知识”。作为校本课程的小学“新忠义”微课程,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课程当中,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将有利于小学“新忠义”微课程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革命烈士钱振标”这一微课程中,在收集资料、了解相关事迹之后,学生们通过画钱振标像、讲述钱振标事迹,制作美篇、PPT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记录并分享活动心得,将革命烈士钱振标的教学内容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美术的色系知识、信息技术的制作技能等融进自己的作品里,放飞自己的想象,进一步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这正是小学“新忠义”微课程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地融合,滋润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体现。
社会资源是“一池活水”,有效引进社会资源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社会即学校,必须在大社会里,才能收获丰富的真教育。”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让学生接触社会并融入社会。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大胆开发创新课程,将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到小学“新忠义”微课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在开放、探索、互动的氛围中,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非遗’马蹄酥——不变的老味道”微课程中,学校邀请了制作马蹄酥的师傅走进小学课堂,让学生听师傅讲解马蹄酥的故事,亲自动手跟着师傅制作马蹄酥。同时,学校还组织了学生参观马蹄酥工厂,进一步了解马蹄酥制作过程。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学校课程变革的基本准则,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课程变革的核心目标。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校微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实际开发微课程过程中,应减少微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差距,减少学习需求与课程的现实差距,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我校小学“新忠义”特色主题微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将最大限度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满足小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伴的交往,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因此,我校开发了微课程“我会交朋友”。在该课程中,设计了讲故事、情景剧、你画我猜等活动,通过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敢于和他人交朋友;让学生认识到嫉妒心理的表现、感知产生的原因和对自己的危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