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约撰稿人 赵英
近来,随着汽车智能驾驶取得的进展、新一波以互联网和电子通讯技术为专长和依托的“造车新势力”的涌入,所谓“软件定义汽车”的说法,渐次传播。
从宣传视角看,“软件定义汽车”的说法,简单、易懂,突出了软件及其制造者对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冲击,因此不胫而走,颇受欢迎。
但如果由此成为企业、行业的发展共识,甚至成为制定政策的参考,就必须予以严格的讨论。笔者就此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各位读者。
“软件定义汽车”,笔者从未看到完整、严格的学术意义上的定义,仅仅是若干专家讲到智能驾驶时,顺带用了这句话。新闻媒体在报道中也有应用。从他们大致所指及字面含义看,就是软件决定了汽车产品的整体形态,决定了汽车产业研发、制造的整体方向。笔者就以此为原点,进行粗略分析。
首先,从汽车发展的漫长历史看,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例如,发动机的持续更新增效;各种新材料的应用;各类安全装备的配置;电子零部件的持续增加;研发流程的改变……无不深刻地改变了汽车产品。
但是,能够说以这些技术变革“定义汽车”吗?不能!因为汽车的基本功能、产品特征并未改变,汽车产品通过融合新技术、新材料、新零部件产品,持续进步,但汽车仍然是汽车。
汽车产业是传统产业,但汽车产品通过融合、接受新技术,仍然居于全球工业发展潮头。汽车产品、汽车产业陆续融入了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新零部件产品,改变着自身形态;新技术、新材料、新零部件产品在不断打破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原有内部结构、系统,创造融合出新的产品、产业体系。
汽车产品的演进、汽车产业的演进,是一个多方融合、推动的过程。某一方面的技术进步可能给汽车产品、汽车产业带来的震撼、改变更大一些,但也必然融入汽车产品体系、汽车产业体系之中,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没有其他子系统、其他领域的相应变革与进步,那么该技术可能被暂时悬置。例如,多年前电动车就被造出来了,但大行其道是21世纪的今日了。
其次,从汽车产品的技术演进看,除了漫长的机械、动力系统的持续演进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汽车电子零部件迅速增加,改变了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形态和运转方式。
一方面,汽车产品上电子零部件持续增加,离散状态的软件也随之嵌入有关电子零部件。20世纪末,德国高端轿车上的电子产品价值已经占总价的40%左右。
另一方面,汽车设计、制造过程中大量引进电子信息技术,依托互联网,改变了汽车产业的形态。但是,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底层存在形态和运转形态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电子信息产品并未重新“定义汽车”。
进入21世纪,汽车产品、汽车产业遇到了自诞生以来所仅见的技术革命。新能源、智能驾驶方面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但是,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变革,仍然是一个持续融合的过程。很难说以哪一方面的技术来重新定义。
再次,从当前汽车产品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看,除机械系统外,能源系统的演进、变革,对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影响似乎更大、更全面一些。
新能源技术革命对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整体影响,至少与智能驾驶并驾齐驱。如果说重新定义,那就要着眼于新能源、智能驾驶的整体状况,论述汽车产品、汽车产业的系统形态变革。能够无视新能源变革导致的巨大变化,仅仅以“软件定义汽车”吗?
第四,软件系统的确对未来智能驾驶汽车的影响甚大,但软件系统要依托于机械系统、动力系统的基本功能变化和底层结构。软件依旧要搭载在行走的汽车平台之上。
软件系统改变了汽车的功能,但是行走功能依然是汽车最底层的基本功能,汽车研发与制造的基本流程、要求并未改变。软件系统起到了对汽车“赋能”、“增效”的作用。
即便在软件系统自身存在和运行的领域,也要依赖汽车芯片这一硬件系统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汽车芯片的短缺,震撼了全球汽车业,而软件的供给增加(除技术垄断因素外)则在某种程度上比芯片的供给增加容易(例如,科大讯飞的车用语音软件)。汽车软件的应用与开发,要以汽车机械、动力系统的存在形态为基础。
最后,当前的智能驾驶软件,不要说从整体上“定义汽车”,就是在汽车电子框架内完成整合,搭载能够流畅、安全运行的智能算法和数字化运作模式,也还有相当距离,更何况能源系统和芯片系统也在不断进步、演化中,软件系统也要适应、紧跟其他系统的进步。
根据上述粗略分析,笔者认为,“软件定义汽车”,说说就好,可以引起业界及有关产业对相关软件的重视,但是准确地讲,当前的汽车产业技术革命,是一场新能源、芯片、新材料、软件融合发展、共同推动的大变革。软件是核心要素之一,也受到其他要素的推动与影响。
“软件定义汽车”这一说法的出现,凸显了软件在汽车产品、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优越态势。传统车企如何应对,如何扭转议价中的弱势地位,如何维持在产业链条中的优势地位,是一个亟须回答的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