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要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初中阶段,一些学生由于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习效果往往达不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时常出现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第一,不愿做练习,缺少观察积累。部分学生怕麻烦而只愿意做选择题、填空题,不愿做解答题和应用题。还有的学生连题目都不愿仔细看,比如,教师布置课本上的练习时,这些学生总是要问“要抄题吗?”。在抄练习题的过程中,他们抄错题,抄漏题,将两道题目合成一道题的情况经常出现。笔者认为这是缺少观察积累造成的,而在练习中认真抄题就强化了观察积累的过程。
第二,学习数学时不重视方法与思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思想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所以数学常常被称之为“训练思维的体操”。有的學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动脑筋,不思考数学问题,纯粹地靠“填鸭式”地做题,像记生词一样去记解答过程。这种情况下,学生得到的不过是断断续续的知识,学习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而且很容易遗忘知识,达不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第三,未掌握准确的数学表达语言。数学学科有一套完整严密的“语言”体系,这个体系由定义、公理、定理和法则等组成。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不能熟练掌握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那么他(她)遇到数学问题就会无从下手。
二、针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对策尝试
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笔者依据“讲规矩、讲规范”的原则,保证设计的教育手段能够实施,富有成效。针对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做如下一些尝试: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在课堂上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笔者的课堂教学设计,其宗旨就是给学生多动手、能动脑和学表述的机会。活动设计既要有趣味性,又要紧扣数学问题,具有思考的价值性,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多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
二是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教师要通过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以语言促进数学思维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表述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问题的关键词,如有关的名词、定义和依据等做下整理,让学生在全班交流回答时流畅有据,培养数学思维。
三是重视课堂外的巩固训练。数学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一方面教师要教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课外的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设置必要的课外练习,如用少而快的“十分练”形式,提升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根据学习的数学内容,笔者每一天选两道略有层次的数学题,在午间或晚餐后放到电子板上,要求学生抄题进行练习(用时十分钟,满分十分),由小组一对一检查完成。学生必须更正每一天作业中的错题,以小组为单元互相检查,口述错误的原因以及更正的依据。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也提高了数学表述能力。
通过以上的策略实施,学困生数学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分数有了较高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一些学生能够勤动手、动脑,养成了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数学思维。
(涂世友,红安县二程中学,湖北 黄冈 438400)
实习编辑:刘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