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语空间

2021-06-30 20:25张景辉
收藏与投资 2021年4期
关键词:平面化物象平面

张景辉

在一次與柯和根教授的聊天中,柯教授说:“越是平面的,越具当代性。”

在我早期艺术学习的过程中,所受到绘画的训练大都是焦点透视,因为那时候受俄罗斯绘画影响比较大。这种思考的惯性,贯穿着对绘画的基础认知。当然后续就慢慢打开视野,接触了很多绘画方面的理论,有平面的,有空间关系,也有多维关系的。

今天我们谈到陶瓷绘画形式美感的架构,其实更多地受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我个人理解,它是介于焦点透视与平面化之间的方式。中国画里有“高远”“平远”的透视法则。在对自然物象收集的过程中,中国画注重体验式的感悟,然后进行比较主观的描绘;而西方焦点透视,更提倡写生过程中对客观对象的描绘。

当然陶瓷丰富的表现力,在塑造方面,有它的特殊性。它既可以去模仿油画的真实再现,又可以去模仿水墨的自然韵味。但是,毕竟是模仿,而无法代替,这都是陶瓷语言建构的初级形态,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嫁接,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所谈到的画面“平面化”,我认为对当下陶瓷绘画艺术发展,有它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打破我们过去架构方式的惯性思维。因为从历史来看,陶瓷绘画是从陶瓷装饰演化而来,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语言形态,由于历史上陶瓷绘画多具装饰性,它可能会在画面呈现时,平面感比较强。这可能是我们古代人对陶瓷透彻的认知,就是陶瓷语言属性可能更具备平面感的装饰性。这也是陶瓷材料表现力的突出传递形式。

第二,平面感的提出,会在陶瓷绘画领域里面,展现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创作语境的表达。或许能开启更广阔的对陶瓷绘画的认知。就像我们在颜色釉的创作过程中,由于它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对陶瓷绘画的局限性,限制对焦点透视、三维空间表达语境的展现。可能对于平面传达,更为直接。

第三,陶瓷平面感的提出,它是现代艺术走到今天的一个新方式,也即是塞尚提出关于“形式美架构”的一些探求,所演化而来的平面形式感塑造,更加强调了艺术的传达性和表现性,而弱化了艺术的再现性。对于上一章节“自由状态的行走”和陶瓷绘画“纯粹性”,我认为“平面化”体现了更为确切的形式传达。

第四,由于当今陶瓷绘画处于一个初级架构时期,平面化的提出或许可以让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更注重审视自我对陶瓷绘画多元化的理解。陶瓷绘画如何在平面中凸显张力,拉近艺术家与画面感的距离,个人认为,平面化要强于焦点透视。我们可以在平面化的创作过程中,更加认知到艺术的形式法则,通过研究形式法则,来认知当下绘画本身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因为今天的绘画,不是对于事物简单摹写,也不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更多地回归到犹如韩子丰老师所说的“探讨人的存在,和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加强陶瓷绘画本体特征的识别度,调动人的主观意识,从而达到个人精神的释放,开启瓷画艺术深度的本体认知。

平面感的认知,某种意义上是寻找突破,同时又是在寻找“存在”。

今天的“平面感”的提出,不是停留在装饰画的平面认知上。装饰画与绘画本身具有差别,它的差别在于艺术家在突破与寻找自我的存在意义,而不是追求装饰画的形式设计感。当然它们之间存在形式的关联性,但是其终极目的是不同的。

塞尚对于画面结构的打破与重构,提到了对于绘画本身意义在形式感架构上面的探求,更注重于艺术家主观的传达,改变了历史上绘画对物象摹写的依赖,走向了绘画“纯粹”的开始。他在绘画上凭借梯形、三角形、平行线,甚至对于物象描写的偏移,来探求绘画形式美感的方向。又比如马蒂斯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了对中国剪纸艺术的借鉴,以平面造型和对线条的深切体悟,高度概括了物象,提高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把自我对精神的传达,跃然于画面,开启了现代绘画走向平面模式的先河。

平面化的意义,它舍去了焦点透视和三度空间的虚设,加强人视觉感应的“第四度”空间。在平面中,感知“时”“空”的延伸。由画面感的纯粹性中,观赏者对画面中“一秒触及”后续的视觉延伸。绘画的呈现是倒叙的,不像音乐或者文学,有时间段。绘画是一触及即结束,如何不让它结束,就是通过“第四度”空间的延续,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可读性。

在陶瓷绘画过程中,如何达到视觉延伸?我曾提出“不守方寸之间,而立方圆之外”。每一幅画的尺寸,是有限度的。而在艺术传达方面,在立意上要有广阔的思维延续,这是方圆,而不是方寸。这是对画面感的“第四度”空间的理解和最好的阐述。如同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先有本我,再有自我,再追寻超我的状态。艺术本身它是灵魂的载体,而不是对知识的解读。在架构平面化的绘画过程中,我们脱离了物象对艺术家意识形态的形体限制,走出了本我状态,寻找自我意识形态的认知,从而达到“立方圆之外”的超我境界。

艺术家对“第四度”空间,是追寻“存在”的探索。

因为平面化再现方式,具有强大的自由度,在打破和重构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形式法则与心灵的契合点。它更多在于灵魂的载入和意识形态的拓展延伸,是艺术家由本我达到自然状态的超我方式。

平面化——形式法则的建构,对物象的打破与重构,甚至非物非象,更多是关注内心的感触,和延展出的心率跳动,是作品赋予生命的思考。

平面化的东西,因为建立在打破与重构之上,其自由状态更注重艺术的纯粹性,不被物象所束缚,艺术家更能寻找自我的状态,是存在与寻找存在的关系,是自我与本我、超我的转换。

正如道学所说:无生有,有即一。打破“无”的状态,重新架构,产生“有”的状态。“一”即是法则,艺术形式美感根本在于“一”,由“一”派生出来万物,让人产生更广阔的遐想。

猜你喜欢
平面化物象平面
平面与构成——主题性油画创作语境的空间际遇研究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当代油画创作平面化追求探析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参考答案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
平面和立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