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启春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数学概念是学生进行知识理解以及数学能力培养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的教学时就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而且还要将其与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结合,以此来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进而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准确地实现对概念含义的理解与掌握,所以文章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概念;策略研究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的基础内容,而学生要想实现知识的掌握那么必须要实现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而这也是其数学能力培养的前提。但是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还存在不足,并且其在进行思考时往往以形象思维作为主导,而这就与进行数学概念学习所要求的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思维特性不相符,所以当教师在对数学概念进行教学时,学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此外,由于在现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其探究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时模式仍然较为呆板,这也就使得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那么如何才能够将对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结合,从而解决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实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呢?正如杜威说过的“孩子的智慧游走于他们的指尖之上,年龄越小,智慧其实越灵动”,这就表示了通过进行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理解。
一、 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是一种更加偏向理论性的知识而且其具有抽象这一特点,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在问题思考时往往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如果教师对其这一特点并没有产生一个深刻的认知,并且在进行概念的教学时只是单纯地以口头的方式进行讲解,那么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产生一个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低年级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具有探究愿望的这些特点,所以进行数学概念的引入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新概念产生认知,这样往往能够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对平均数这一概念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小木棒并将其分成三组,在第1组中放5个第2组中放三个第3组中放7个,然后向小学生提出“这3组中小木棒的个数相同吗?如果不同的话哪一组比较多,哪一组比较少呢?”这些问题。当提出这些问题后,由于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往往都能够较为迅速地给出答案。那么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这三组中的所有小木棒放到一起再将其分成三组,并且每组都有分配5个,然后教师就可以此来进行平均数知识的讲解。为了避免学生对这一概念产生错误的认知,那么教师还可以对道具的数量进行改变然后再进行重新的演示,并且在演示之前,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仔细观察对思考平均数如何得来的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的要求。这样学生当看到原来被分为几组的小木棒又被重新整合到了一起,然后其又被分成了几个相等的小组,这样一来其就能够对平均数的形成过程产生一个更加形象深刻的记忆,而且这一过程也更加形象地对平均数的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进而可以对学生接下来所要学习的总数除以分数得到平均数的知识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基础。而在这一系列的演示完成后教师则可以将小木棒按最开始的分配方式进行复原,并让学生将原来的数字与后来得到的平均数的大小进行比较,这时一部分学生就会发现: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但比最大的数小。还有一部的学生可能会说“如果在数量最多的一组中拿出一部分放到数量少的组里,那么三组的数量就可以形成平均数了”。在这一系列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操作过程展开思考,这样其就能够逐渐实现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所以说,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相应的教具就能够更加形象直观地对相关数学概念进行演示,学生也能够更加轻松地实现概念的理解,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学的质量而且往往也能够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 用分析比较的办法认识概念本质
通过对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概念当学生进行学习时容易将其与相类似的概念发生混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对较为相似的概念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此来避免学生对数学概念产生认知障碍。而这其中分析比较就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在比较中学生就能够找到概念间所存在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所以教师在利用分析比较这一方法来进行对数学概念的讲解时,首先就要对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分析,然后将不同概念的本质特点形成对比,这样学生往往就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两个相似概念所存在的本质区别以及相应的联系,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相关的数学概念产生一個更加明确清晰的认知。例如,当对“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进行教学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对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这几个基础概念进行研究,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本质展开了解,并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被除数指的是将要在运算过程中被分开的目标数,除数指的是目标数要被分开的份数,余数指的则是将目标数分成相应份数后剩下的数,最后商指的则是每一份中所分到的数。在这样的对比分析中,学生就能够逐步认识到余数如果比除数大,那么就说明还可以再进行划分,如果能够全部分净,那么就不会存在余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将余数在相应的案例中的体现进行罗列,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加明确地掌握余数这一概念,并且也可以更加深刻地对余数比除数小的原因进行理解。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其在进行思考时往往会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势,所以当学生在对带余数的除法进行学习后其可能会单纯地认为只要出现了除法那么就会产生相应余数,而为了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那么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时就要将新旧概念进行罗列,然后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所存在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这样其就能够对有关概念产生一个更加清楚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对以下两个式子中出现的错误予以改正”这一练习
17÷4=3……5
27÷4=8……3
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运用,这样其就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二者所存在的区别,如此一来,就能够促进其更加快速地实现对新概念的掌握,进而将其融入到已有的数学概念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