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法治教育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那么,如何将枯燥的法治内容上得生动且有效呢?新媒体时代,普法短视频的广泛传播与运用为法治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普法短视频集视听、时空、动静、表现和再现功能于一身,它短小、直观,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有情境、有主题、有思想。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利用普法短视频教学,可将枯燥的法治内容变得直观、生动,课堂教学环节更为简洁,教学任务设计更为清晰,课堂增量明显,从而真正达到法治教育的目的。下面,笔者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为例,谈谈新媒体时代普法短视频在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适“时”而用,调整教学节奏
普法短视频内容丰富,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捕捉最佳时机,适时使用合适的短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更好地调整教学节奏,提升法治教学效果。
(一)课前:身临其境引主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当学生处在学习的游离状态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选用画面感极强的短视频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中出现了“校园欺凌”的话题。教材以校园欺凌为切入点,展示了一些常见的校园欺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是一种违法行为。其实,笔者执教的班级中,也常常会有学生受到欺负。有的学生欺负同学而不知违法,有的学生受同学欺负却不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变成“沉默的羔羊”。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校园欺凌呢?笔者在上课伊始就播放了反校园欺凌公益短视频——《你好,校园》。视频中似曾相识的画面、完美契合的配乐和娓娓道来的旁白,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在学生看得意犹未尽时,教师引出“校园欺凌”这个话题并顺势提问:“你遭遇过类似视频中的欺负吗?当你遭受到欺负时,你是反抗还是沉默了呢?”“你欺负过同学吗?”一连串的提问,让学生快速进入对相关话题的探讨。
(二)课中:无痕植入破瓶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对专业性、理论性强的法律知识并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常常是望而却步。教师可在尊重法治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从专业的有关法律知识的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上精选生动、有趣的动画版普法短视频,将其运用到对超越学生生活认知的一些法律知识的讲解中,以便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使“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一般来说,六年级学生了解的法律知识是比较少的,对宪法的感知也非常有限。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建立宪法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呢?如何引导学生明白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呢?这是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抖音号发布的普法短视频——《宪法与我们的一生》,引导学生发现宪法在我们生活中的“踪迹”,让学生明白宪法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宪法伴随我们从婴儿到校园、从成人到工作岗位、从步入婚姻到退休生活的每时每刻。所以,我们应认真学习宪法,用宪法保护自己的权利,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冷静、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课后:主题延展拓视野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关法律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法治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法治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完善已有法律知识体系。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普法短视频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笔者在教学第五课“国家机构有哪些”第三课时的“活动园与阅读角案例”时,发现学生对身穿制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教材上只列举了“交警、法官、警察”三个案例,这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于是,笔者利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播放了税务局、工商所、海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穿制服工作的短视频,将文本信息以图文、声像的形式呈现,更为生动、形象。这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时身穿制服是身份的重要象征和依法履职的重要标志。
二、掐“点”而用,助力目标达成
许多普法短視频是围绕某一法治主题而拍摄的,具有不同的目标指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瞄准法治教育关键点,掐“点”而用,充分发挥短视频的作用,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用在艰涩点,突破教学难点
法治教学中,很多概念、语言表述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或不好理解的。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概念,教师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普法案例短视频,在讲到知识艰涩点的地方播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建立起所学内容与其生活经验的联系,实现知识的对接,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内容背后的观念、意识,让他们觉得法律知识不再艰涩、难懂,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第六课“人大代表为人民”中,教材主要提供了人大代表选举以及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相对枯燥、单一,学生学习起来兴致不高,也比较难懂。如果教师单纯讲概念或知识,学生根本无法消化。于是,笔者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央视新闻中的一个短视频——《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视频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明确了人民、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并将全国人大代表产生的基本程序与两种选举方式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二)用在模糊点,消解认知鸿沟
在法治教育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很多法律概念认识不清晰,常常将其弄混。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普法短视频,帮助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厘清法律知识之间的差异。
比如,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只有较为模糊的认识,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为此,笔者在课堂上分别呈现孙志刚案(人身自由)、就业歧视(平等权)等典型案例的短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另外,教学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时,笔者播放了一些公民因违法犯罪而被捕入狱的短视频,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公民应当自觉履行义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不让学生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割裂开来,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播放了《小学生可以不上学吗?》的法治短视频,帮助学生意识到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引导学生了解权利不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滥用权利。
(三)用在动情点,激发爱国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在爱国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动情点,播放爱国主题短视频,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爱国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爱国主义更不是抽象的符号想象。在教学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的“我是中国公民”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引导学生热爱国家、强化国家观念,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中国从也门、尼泊尔、叙利亚三次“撤侨”的视频。令人震撼的视频画面,让学生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视频的最后一幕定格在一本中国护照上。护照的背面有这样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段话更让学生从世界的角度认识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正视中国公民身份,体会国家对公民的保护,大大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三、择“法”而用,提升法治素养
运用普法短视频开展教学活动,目的之一是要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运用短视频开展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视频播放上,教师应以短视频为媒,灵活运用暂停、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激活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暂停法:聚焦细节,趣味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来源。法治教学中,动态的普法短视频的播放速度往往很快,而暂停是让学生慢慢观察的最好方式。定格可以让转瞬即逝的画面静止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
六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仍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薄弱,社会阅历少,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不足,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伤害。笔者在执教“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时,播放了《保护未成年温暖在心田》的动漫法治宣传片,并在“陌生叔叔邀请一起玩耍”和“校门口收保护费”两个情境处按下暂停键,引导学生聚焦画面,直面问题,深入思考:“如果自己遭遇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办?”学生窃窃私语,讨论热烈。多名学生发言后,笔者再次按下播放键,顺势进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1条的学习中。短视频中的生动案例紧密贴合学生生活,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对比法:剖析案例,自觉守法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要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要注重内容的鲜活性。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然而我们身边法治意识淡薄的人并不少见。笔者选取互联网上体现违法与守法的典型案例的视频进行对比教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并展开讨论,使学生知法懂法,做守法好公民。
例如,執教“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时,笔者选用《一盔一戴,安全常在》这一普法短视频作为教学案例,创设教学情境。短视频内容分别呈现了电动车驾驶员戴头盔与不戴头盔遭遇交通事故后截然不同的后果。观看视频后,大部分学生的关注点是在“安全问题”上,于是笔者深入引导,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不戴头盔驾驶电动车除了会遭遇严重的交通事故,更违反了《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课件出示具体条例)
师:现在,很多学生是家长骑电动车或摩托车接送的,你们都戴头盔了吗?
生1:我妈妈接送时,我们每次都带了头盔。
生2:我爸爸自己戴头盔,总是忘记帮我准备头盔。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在乘坐电瓶车或摩托车时戴头盔,保证安全的同时,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以上教学中,笔者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普法短视频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的好习惯。
(三)录制法:再现情境,模拟用法
六年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接触了许多生活情境,对于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想法。但是在权利受到侵害或遇到纠纷时,学生很难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看视频学法”,而是可以指导学生选择生活情境,录制普法短视频,让学生以直接参与的方式理解法律、运用法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达到法治教育效果。
教学第九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三课时,笔者播放了饭店维权情景剧——《这笔冤枉钱,你花了吗?》,帮助学生掌握消费者依法维权的方法,记住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学习基本的维权技巧。然后,结合教材活动园的内容,要求学生自组团队创编维权情景剧。一周后,笔者将学生录制的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时,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对短视频中正确的维权方法大加赞赏,也对不恰当的维权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通过此次录制短视频,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维权方法和技巧转化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使学习更有趣、知识记忆更牢固。
全面依法治国对青少年的法治素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专册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在短视频走俏的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巧用普法短视频,在教学中发挥其法治教育价值,实现法治内容的趣味化、深入化,帮助学生增进法治认知,促进学生尊法、守法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学会过法治生活。
(作者系浙江省嘉兴市海盐横港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