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双师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1-06-30 00:25王贵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庭审法律教育

王贵

随着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目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教育的信息化来加快引领教育现代化,这是国家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国家倡导采用综合性教学方式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则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指导活动型课程来落实教学目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后,可以运用现代信息工具和平台,注重复杂、真实教学情境的创设,采用基于社会实践的课堂模拟活动、探索活动和思维活动等方式开展模拟教学,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多途径参与、合作探究,做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提升能力,逐步形成行动自觉,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教育,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落实法治意识核心素养培养。因此,通过学习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学生要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提高主动学法的意愿、自觉用法的能力。教学中,笔者面向整个年级学生设计了模拟法庭的活动型实践课,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双师指导方式组织学生模拟庭审活动,以期整体规划、推进教学活动。

一、模拟庭审准备环节: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助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必修“政治与法治”、选择性必修“法律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为其生活提供指引。教材中的法律涉及实体法中的宪法、民法典、行政法、劳动法等,以及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课标》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实体法的基本原则,能够识别和熟知相关法律规定的权利和责任,解析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特点和程序等,树立法治意识。面对大量的法律专业知识,现有的高中课程安排是没有时间和师资通过课堂教学来组织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大学里进行专业学习。

面对这样的难题,笔者双管齐下,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线上学习结合起来。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局限,并拥有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加之“互联网+教育”具有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它可为学生提供海量的资源,给予更多选择的自由。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某个方面(如民事案件)法律庭审案例,基于模块知识进行整体性学习设计,把教材中的知识用一个庭审案例串起来。

(一)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这个部分主要通过线上学习来完成。教师借助“云班课”推送相关资源让学生学习,主要包括教材必修部分知识、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课件、相关法律法规、案例链接资源、课前自主测试区。在课前预习这个自由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又能利用“互联网+教育”多元化知识来源的优势,频繁地与材料接触,快速查阅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学生既理解、掌握、巩固了法律知识,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在融合非正式学习和传统班级授课的全景教学模式中,互联网发挥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技术之间的无缝连接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个调查任务,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完成。学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网络设备,在教室、博物馆、家中、走道上等校内外一切场所搜集信息,在线整理分析,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享和展示[1]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

教师通过“云班课”平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网络平台“虚拟学习社区”里开展教师指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任务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庭审角色选择要承担的任务;在讨论区,小组长组织组员及小组间围绕模拟庭审任务学习、讨论、交流;在答疑区,教师进行实时答疑;在自主测试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测试;在课中笔记整理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整理并构建形成知识体系。在课中自主测试区和讨论区等学习环境,教师均可观察到参与的学生数和参与度。师生在这种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参与者的身份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评论。这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虚拟空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其思维是多元和发散的,进行的是独立判断和选择,在全面审视自我和他人思维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互联网+教育”的线上线下开放合作的学习环节,可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这做到了既尊重人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又促使学生学会合作探讨,进行深度学习。

二、模拟庭审环节:线上线下双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环节结束后,进入模拟庭审环节,共分两个步骤。

(一)调用远程法院庭审资源,组织学生观摩庭审活动,联络远程法律专家和任课教师进行线上线下同步指导

现在,全国各地各级法院为了保证审理案件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除特殊案件外,各類案件都通过法院的官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同步直播,供群众观看或回放。在模拟法庭教室这个真实情境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观摩,远程“旁听”法院案件审理的庭审过程。课前,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专家,在学生观摩时及时同步利用网络视频工具进行专业解说指导。此时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或者疑难点解决的途径有三种:一是上网查找资料,组内、组间探究讨论解决;二是请任课教师指导;三是及时求助远程法律专家。在课堂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发挥了线上线下双师指导的优势,借用优质资源及时进行深入互动,突破教学和学生实践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及时看得懂、弄得明、学得会。青少年学生学习的特点是:通过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经过保持、再生和增强,就会“模仿”被观察者的行为,并储存在个体内部,进而在以后显示相似的行为。他们在真实的庭审情境中观摩和模仿法官、律师、原被告、证人等庭审角色,既熟悉了庭审程序又懂得了庭审角色的权利和责任,可为下一步的模拟庭审打下基础。通过观摩,学生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案件审理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从而领悟我国法律是严肃、神圣的。

(二)模拟庭审实战演练环节,庭审全程安排录制并接受采访,专家远程点评

观摩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按庭前准备分配的任务组织庭审,让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并按庭审程序就位,旁听成员负责庭审全程录像、承担“报社记者”任务准备采访事宜等,教师全程观察指导。扮演角色的学生则穿上法袍、戴上帽子,准备好卷宗材料,随着威严的法槌的敲响,庭审开始。庭审结束后,安排“报社记者”现场采访,让参与庭审的成员谈谈在庭审过程中的收获,让他们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同时,邀请专家通过网络远程观察,庭审结束后请他们进行具体点评指导,并录制成音频、视频资料留存共享。

通过模拟法庭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相关实体法知识,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识,通过庭审实践活动解决纠纷,维护司法公正,在角色扮演中切身感受到法律的透明、公平、公正,更加深刻地認识、理解公民的权利与责任,辨析不同诉讼的原则、程序和举证规则。学生的分析、辨别、逻辑推理等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运用所学实体法知识按照法定诉讼程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做了准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三、共享巩固知识环节:模拟法庭庭审活动课程共享,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经过课堂学习和模拟庭审实践活动,笔者设计了知识分享巩固提升环节。主要兹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庭审活动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类型;二是班级多,课时安排和模拟法庭教室有限,能直接参与庭审模拟审判活动的学生和班级是有限的;三是根据教师专长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件来教学。政治课教师要整体分配教学任务,分组承担不同类型的诉讼案件进行庭审实践活动,这样就会出现一些班级只参与某一种案件的模拟法庭庭审,甚至有些班级只能在教室里开展,没有真实的法庭环境,对法庭的神圣威严感受不深,角色感不够真实。因此,教师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诉讼案件庭审视频资料进行剪辑,制作成微课。

微课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完整的模拟法庭庭审流程、远程法律专家对模拟庭审的点评指导、模拟法庭的任课教师对模拟庭审的点评指导、庭审“报社记者”采访的场景。制作完成后打包传到班级微信群、QQ群或者智慧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书库里,实现学习资源的班班通。在每个视频里,我们还设置了二维码,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够与法律专家和庭审指导教师交流。线上教师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任务情境,将理论性的跨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知识情境化应用的能力;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线上教师发挥支撑、承载、联结的作用,确保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并解决问题[3]。这些一手学习资源可供学生课上与教师交流学习,也可供学生在课下利用碎片化时间观摩学习、巩固知识。

每个任课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还可以分享这些资源,组织学生观看模拟法庭庭审视频。学生看到同学身在其中时,会有真实感、亲切感,犹如自己也在庭审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原“智囊团”为单位,组内借助学习机从庭审实践的疑难点、活动感悟、庭审活动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分享交流,通过这个环节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共享视频中法律专家和教师的点评、庭审后“报社记者”现场采访“法官”“律师”“检察官”的视频、课堂上任课教师适时的指导总结,都可使整个年级各班级的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更能使其深深地感受到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地维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认识到在生活中必须做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张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2] 李珍琦,王召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基于“智慧学伴”平台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3):82-87.

[3] 李新,李艳燕,李巧英.双师型STEM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21(5):119-126.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学政治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庭审法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民事庭审优质化的标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自动到案后仅在庭审时如实供述能否认定自首
行政公益诉讼庭审应对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