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之“短”扬微课程之长

2021-06-30 00:25蒯正聪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微课文本目标

蒯正聪

微課之“微”,从其诞生一开始就容易被简单地定义为目标、内容、过程、作用和意义的“微小”,常被惯性的思维和行为诠释成“碎片化”。由于教师课程思维的浅视和短视,微课之“微”容易被浅表化理解,教师也容易对微课的理念产生先入为主的错位理解,在设计和运用它时存在认识不到位、实施不对位、评价不就位的情况。这掩盖了微课的“课”的功能和价值,妨碍了教师对微课在课程层面建构和创新的力度、深度,导致微课创新意识与实践运用被弱化。这些情形的存在,使微课教学难以融入日常教学过程,影响了微课作为信息技术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

微课是目标指向性和教学适应性极强的信息技术资源、手段,积极探索微课的课程特点和优势,以恰当的姿态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结构,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师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实践中,教师要借微课和资源的整合之力,树立微课程观,在课堂教学语境中发挥“微”之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以构建精彩生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精义入神的学习状态,打造更具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目标单一,也要体现设计的整体性

微课之“微”,首先体现在个体目标的单一性。从单一的微课设计角度审视,微课之“微”是名副其实的。但微课之“微”只是表象,作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信息传递工具,其作用的持久发挥要在课程目标达成的前提下实现。微课实现课程化追求,才能最终让其彰显“课”的功能,使微课变得有意义。所以,微课目标构建的课程化,是抓住微课单课目标单一性、发挥微课之“微”的优势、实现整体微课程设计的必然选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名篇。针对特定历史时期唱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漠视民族自信的反动论调,鲁迅以事实批驳了当时国民党反动当局及其附庸者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昂扬的姿态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表达了民族自信,说明我们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颂扬之情溢于言表,鼓舞了民族自信心。教学本文,教学重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杂文论据的使用方式,把握作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民族民主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探索,笔者尝试开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微课设计同课“异”构活动。实验教师以课标和单元教学要求为基准,分别从“时代背景探幽”“驳论方法掠奇”“语言艺术浅尝”“驳论方法试水”等角度立意,设计制作微课,针对同一课的不同阶段、不同学情开展微课教学。学生均有所获得。四节微课设计,本身又形成内在联系较强的目标矩阵,从不同侧面打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之间的关节,构建彼此互联的知识关系网,对学生驳论文学习力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微课之“微”,是目标的聚焦,优势在于选定目标进行重点突破。一是要聚焦于“微”,加强微课设计与实施的定力,提高微课的单兵作战能力。如“语言艺术浅尝”微课,实验教师以“知识导引”“问题初设”“解题方略”“解题过程”“巩固提升”为主体环节,聚焦语言,瞄准有意义、有价值的重难点,从议论文语言一般特点的知识教学入手,引导学生系统把握议论文语言的一般特点和一般的分析方法,立足文本,进行选例分析,让微课的意义得到教学行动的诠释和验证。二是要发力于“微”,在加强微课整合上下功夫,实现微课的综合性追求。以“时代背景探幽”微课为例,预习式背景知识的微课设计,其设计目的是呈现背景知识,但不拘泥于背景知识,而是以具体的环节内容“聆听朗读”“知悉背景”“明确观点”,引领学生入文本之境、时代之境、思想之境。目标单一,教学价值追求并不唯一,语感训练、背景了解、内容把握、情感体味等为文本教学作了厚实的铺垫。三是积“微”成著,“时代背景探幽”“驳论方法掠奇”“语言艺术浅尝”“驳论方法试水”四节微课呈现的多维设计本身实现了单课教学的整体性,提高了微课之于学生学习的适应性,体现了教学追求的自由与丰满。它使学生学习经验的自适状态更加充盈,真正实现对微课目标精致化、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微课的课程化构建与实施,必然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创设更新奇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一般来说,微课目标是单一的,是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甚至是小问题而设,小而自由。但这很容易造成微课设计与实施的随意性,不利于微课的健康发展。不论是从课标要求、单元目标和具体文本教学目标来审视,还是从教情、学情等来把握,目标的“小”只是微课的显性特征。正是因其目标形式的“微”,才有了微课更为灵活的适用性和易监测的目标达成性。所以,微课目标虽微,但微课程设计与运用要有大格局,有计划地实施,在目标要求上不能视“微”为简单,而要有基于细节的整体目标追求,正视微课作用的发挥,拓宽微课价值追求的视野。

二、内容浓缩,形成教学张力

微课内容要布局在问题聚焦处,主题突出,关注知识的“点”和教学过程的“局部”。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它的内容组织更加精简,给人“简单”的错觉。从微课的价值追求来看,其所追求的绝不是形式或内容的“简单”。内容或形式的简单化甚至随意化处理,不利于微课优势的发挥,也削弱了相较传统教学成本更高的微课实施的必要性。

从教学内容来看,微课的教学内容虽少,但其服务于教学的潜力巨大,而教学价值外延的拓展是依靠其极强的内容与技术整合力实现的。整合不是教材文本与超教材文本教学内容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教学技术应用过程简单的剪辑,其追求的是内容依据教情、学情的重构达成的教学精练,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形式简短与学科教学内涵丰富之间的协调与至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不能回避的难点就是对驳论方法的学习。文章论据的选用、论证层次的安排、论证方法的运用、观点的破与立、情感的憎与爱,乃至节奏的疏与密、语言的论与述,皆和驳论这一论证方式的运用密切相关。占领这一知识“高地”,高效的方法就是直面难点,勇敢攻克。在教师设计的“驳论方法掠奇”主题微课中,他以“论证方式”“驳论方法”的相关知识学习为阅读作铺垫,介绍了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和驳论点、驳论证、驳论据三种驳论方法,以简洁的文字解说为文本解读的艰苦行程装满知识的行囊;再以“找敌论点”“驳敌论据”“驳敌论证”“立己论点”“证己论点”等微课主体环节,着力于“破”“立”两个环节,以逻辑化的过程引领、程序化的环节呈现,启发学生运用驳论知识,循着作者的思路批文入理、析文入情,在具体的文章解读中把握驳论方法,厘清论证思路,进而理解作者观点,体验作者批驳的语言艺术。这节微课聚焦“驳论”,以内容简洁为教学设计要求,以驳论方法涉猎、文本专项解读、阅读实践巩固等简洁实用的环节安排,从小处着手,实现驳论知识的点化作用,并以层递性环节设计,将内容的浓缩性、整合性与教学过程的动态性、致密性紧密联系,以精致的微课呈现微课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张力,利用微课精致的创设性,为学生学习活动搭建自由而富有张力的学习微空间,为微课教学创造更多的可能。

三、体量微小,构建课堂生态

微课体量微小,资源运用来不得铺张,这决定了微课形式必然是简短的。简短,不能单纯理解为时间长短,更应是微课资源合理运用、环节设计科学布局、微课形式丰富变化基础上教学资源的精致与实用,并以经济的手段创造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比如,“时代背景探幽”预习式背景知识微课中的“聆听朗读”“知悉背景”“明确观点”三部分,综合运用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资源,在短时间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预习情境和条件,满足了学生对预习资源的需求,实现了单位时间内的高效预习。三个环节的设计,由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到对文本创作的初步了解,再到对文本主旨的初步理解,环环相扣,精致不拖沓,浓缩有章法。

又如,“语言艺术浅尝”微课聚焦语言中的关键副词进行巩固性、赏析性教学,不论是“知识储备”“问题设置”“解题思路”“解题过程”“巩固提升”等教学过程的逻辑呈现,还是“知识储备”“问题设置”环节中教学场景的再现,抑或“解题过程”“巩固提升”环节思维导图和动画场景的设置,都使教学不再限于既定的时间、空间内,实现了形式的丰富变化,并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微课内容浓缩,信息载量、时空容量小,但资源的形式呈现却不单调。遵循课程观,在微课狭小的空间里,实现资源的丰富、精致与科学,营造立体的、富于变化的教学情境和机制,可增强微课教学过程的感染力,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态课堂,实现微课以更加灵活而有魅力的姿态服务教学,符合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

同课集约式微课教学实践,使参与者从设计到处理微课内容的体验更为丰富、立体而真切,对微课结构安排的体察更加严谨、清晰而精当。

四、力道单纯,实现作用的多维

微课目标指向单一,有利于教师集中教学注意力,实现准确发力,但不可忽视其多维作用的发挥。从微课同构的选例可以看出,针对具体的文本教学,微课设计是基于课文教学目标的,是从文本教学目标走向更精微的目标设定,视野更宽,定位更准,教学要求落实更准确、更高效。一课四例,基于微目标,通过对内容的学情化选择、教学化润裁和可视化处理,形成结构完整、形式多样的微教学单元,可引领学生在预习中感受文本教学的大境界,促进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聚焦学习,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所以,在微课目标单一的背后,应不被目标“唯一”的定式所禁锢,要从微课整体建设的高度来审视,立足目标的微小,追求设计的整体性,实现作用的多维,促进微课教学效益的增长。

例如,“时代背景探幽”微课以“入境”为要,着力点在于掌握时代背景,实现学生对文本语言、内容、创作背景、作者思想的初步整体感知;“驳论方法掠奇”微课,以思维方法“点拨”为要,着力点在于驳论方法的学习,实现学生对驳论概念的理解、方法的习得、课文论证思路的把握、作者批驳艺术的感悟;“语言艺术浅尝”微课,以“体味”为要,实现学生对副词在具体语境中赏析方法的获取、作者观点的细节化体会、作者语言风格和语言艺术的欣赏;“驳论方法试水”以“拓展”为要,要实现学生读与写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文本内容理解的内省与升华、驳论方法与思维的巩固和训练,读写整合。总之,微课教学目标聚焦、体量缩微、内容精致、用力单向、教学指向明确,教师教学显性目标的达成度就高。

但对教学效果的追求与审视,不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要认识其作用的多维,才能更好地把握微课设计的精致性、教学生成预估的准确性、教学效果的预见性。前文所举“驳论方法掠奇”微课,着力于“破”“立”两环节,用驳论知识,循行文思路,把握驳论方法,理解作者观点,感受语言艺术。微课教学单向用力,势如破竹,实现了知识与能力障碍的多点突破,实现微课教学的作用多维。这样以学科知识为微课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经验和需要为微课实施的根本,聚力于学生局部学习经验的改造,力道单纯,则有水到渠成之效,让教学目标实现有了更大可能。这是微课之于常规教学所凸显的微优势,也是微课从预设走向实践的特色。

综合四节微课,从背景知识读取、驳论方法理解到语言艺术赏析,再到学用结合尝试,微课精准的教学用力、有效的教学抵达,可以促进微课教学的系统性构建,实现单课教学中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同时,微课同课实践,为实现有取向性的文本教学多元价值提供了更多可能,实现微课单独运用与综合运用双路径多维作用的发挥。这种源于实践的对微课特点把握和作用发挥的体验,有益于教师对微课作为课程实施手段的深层次理解和有效运用。

五、形式灵活,生成姿态的端庄

微课常被碎片化,从课程角度审视,其“碎片”只是表象,甚至是假象。不论什么样的微课,都不是没有精神内核的材料堆砌,不是花里胡哨的摆设。微课作为与学情、文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有机统一的微课程,定要有与整体教学目标一致的姿态:微课设计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教学内容必须时刻和教学环境相联系,以满足学生的即时需求;形式与内容要有超强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学生,多机制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便是有规矩的灵活、有章法的自由。

微课的灵活,是其与生俱来的特点。目标选择、内容选择、形式选择,以及教学时机、方法选择、过程选择等都很灵活,把握得好,灵活就是优点和优势。若是率性而为,优势就会成为劣势。所以,无论设计还是实施,微课的切入点要小,设计与实施要巧。要使微课的小、巧不被异化,始终要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修炼与养成为核心,求目标之善、教学之真、过程之美,使微课有端庄的教学姿态,不因其微小而疏忽,不因其灵活而轻浮,不因其多变而自失。

基于课程发展要求,微课是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改变教学面貌、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选项。以上同课“异”构四例,或预习以将知识铺垫,或探究以令重难点突破,或赏析以得艺术体味,或拓展以达能力提升,无不是以端正的姿态切入教学;或课前,或课中,或课后,根据学生需要而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學生;在灵活的使用中,在鲜活的细节中,引导学生内化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有序地实现精致的学习建构,以实现积微成著的微课运用效果。以微课之“短”扬微课程之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准确的教学定位,从细节处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完善,可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给予帮扶。这是微课该有的端庄姿态,体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教学该有的优雅和风度。

微课同课异构实践,凸显和放大微课这一结构化数字资源的部分特点和作用,有利于同行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实践反思,加深对微课设计与运用的认识,提高微课等信息技术运用、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实施微课教学提供宝贵的借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广泛地运用微课,定然会引导和促进学生将阅读的目光朝着文本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并向更深幽处漫溯,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微课在语文阅读教学重难点突破中的应用研究”(立项号:AH20190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北城中学(东校)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微课文本目标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