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 贾立鑫
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加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提升其素质,并且该课程地位被提升。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其渗透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有积极的意义。对此,为进一步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应结合教学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改革的产物,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同样重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与能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与健康的身心。
1 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意义
社会发展进步,促使我国传统教育面临新的改革,推动我国教育领域迈向新的台阶,从重成绩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进而在素质教育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与能力,意味着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变革。不仅如此,素质教育的提出也促使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生变革,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使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供了契机。落实素质教育促使高校体育教育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强健学生体魄与精神。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学生在素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身心与社会适应性得到质的提升。在人文教育功能上,高校体育教学渗透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文化与心理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应全面推进上素质教育,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融合,帮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获得成长与发展,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2 优化高校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措施
2.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方面,应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与素质。将新思维培训工作纳入到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培训体系中,不仅落实在思想、知识理论培训工作中,课程时间应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或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其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提升其自身体育素质,如文化水平、道德修养、专业能力等方面。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其个体差异性,引入新教学理念,为社会输送人才。但是,如何保障体育锻炼效果?回答这一问题,还应从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与计划角度着手,应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目标与课程研究计划,实事求是,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及内容,保障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不因过分求取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发展性;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断优化体育教学目标,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坚持多元化教学方法与模式,保障课程效果有效。
2.2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要多元化、丰富化
结合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特点,教学内容应按照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来确定,开设多元化体育健康课程,符合学生层次化差异及需求。基于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大学组织丰富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切实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与需求。并且,高校体育还应落实“融合”教育,即为体育课程与保健课程、生活教育、校园娱乐活动等形式结合起来,以此满足学生的健美、健身与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强化其健身能力与身体素质。
2.3 体育教学中加强创新、实践、人文和科学的统一协调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體育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体育锻炼习惯,保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下,将其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为有效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还应强化实践、创新、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相互统一,体育素质教育通过竞赛方式,在竞赛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吃苦耐劳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体育竞争活动中,提升其团队合作与公平精神的思想意识,为更好地落实体育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供契机。
2.4 发挥高校体育优势,落实体育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综合品质,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一方面,利用大学生健身需求来加强体育课程改革,丰富身体素质课程内容,提升大学生的身体免疫力与抗压力;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活动参与中渗透素质教育内容,以及与精神、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自信心、自强心。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能够确立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与竞争意识,帮助其获得更好的生活与就业能力。
总而言之,教育是国家之本,同时也关乎民计民生,是促进骨架健康发展的基础。大学体育教育 工作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与创新发展体育课程评价方式与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并且,国家应提供一些政策予以导向,促使体育教学顺利地展开。
(作者单位:1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