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体教结合落地的力量

2021-06-29 05:29陈圆
当代体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教篮球运动员

陈圆

本文对常州市A小学小篮球运动这几年市队校办的办学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为其他学校的市队校办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提供基础;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優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1 情况概述

小篮球运动在A小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历史。自上世纪50年代始就组建了小篮球队。在镇江地区、常武地区乃至江苏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先后获得省市、县(区)冠军近50项,向省市运动学校、少体校、上级篮球试点校输送近百名优秀篮球后备人才。

回眸过去,令人自豪;展望未来,踌躇满志。面对现实,却面临诸多挑战。虽然在宏观上国家层面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问题,把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意图通过足球学校、篮球学校的培植发展项目运动,提高学生运动素质。但宏大美好蓝图如何践行,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仍然发挥着无形的魔力。二是上下口号一般粗,找不到落地的力量。三是基层学校在学科教学领域的课程改革方兴未艾,而在体育课改中指向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缺乏创新行动,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致使学校体育一直从原点回到原点,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与机制。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看不见体育阳光的普照和体育力量迸发。因而,在基层学校出现两种孩子:一种喜欢运动,却找不到高品质锻炼平台;一种还不知道自己喜欢运动。很多孩子还没来得及发展自己喜欢玩的运动之前,学校、家庭教育已经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潜能。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体育是不是该反思哪里出了问题?

基于现实状况,A小学恪守“追求本真,童化生命”的办学理念,秉承学校小篮球运动的历史传统,在艰困中寻求突破,在无路中探寻发展之路,敢立潮头唱大风,以篮球项目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以篮球校本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学训一体为要素,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体教结合,市队校办模式的校园篮球发展创新之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 经验总结

2.1 体教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让小篮球运动产生落地生命力

2010年9月A小学进行了移地新建。投资1.5亿元的新校建筑设计融合了国际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和学校百年传统文化,拥有篮球馆、乒乓馆、游泳馆、田径运动场、六面室外篮球场等大型现代化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各类大型比赛和训练要求。

江苏省常州体育运动学校始创于1956年,是在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群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向省输送了100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有杨伊明、宋志娟、邰普庆、卢兰、蒋燕皎等15名世界级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学校输送的运动员陆春龙取得了蹦床奥运冠军。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强化体育特色,突出服务功能,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教育规律,在特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

两所学校办学各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差异化程度高。如何把两校各自的优势和影响力转化为体教结合的合力形成品牌效应,是当今体教结合亟待深化研究的命题。2014年始,我们两校通力合作,通过市队校办的形式解决了各自困扰的问题。

这种机制打破了多年来体教分离的局面,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有机整体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生命力的培养体育人才模式。可以说,这是在新形势下,发展竞技体育的新探索,也是教育拥有体育强势的一种机制和体制创新,使教育和体育走上“双赢”之路。

2.2 体教资源共享,合作共生,让小篮球运动产生辐射力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当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办学目标,相对封闭独立的管理体制,突出竞技专业水平和体育力量集中的优势逐渐失去,其弊端也日渐凸现出来:办学资金短缺,选拔运动员路子越来越窄、训练与文化脱节,运动员出路受阻等,这些隐性的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体育人才资源的流失。把市队办进学校,学校负责运动员的学习、生活管理,无偿提供体育设施训练。学校实施“群管协同制”即安排分管领导和体育组负责人专门负责传统校篮球项目工作,统筹协调运动员在校学习、生活、训练工作。建立运动员所在班级班主仼、辅导员老师、生活老师、教练员全天候责任时段负责制。班主任全面关心运动员学习,主动沟通反馈教练员、家长运动员学习状态,文化辅导员负责每天晚上运动员的晚自修,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并将学习情况反馈教练员和学科老师。生活管理员负责运动员生活起居,沟通学校后勤部门保障,并将生活状况及时反馈班主任、教练员。各部门均制定在校运动员评价考核机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学校专门配置运动员标准房,每个房间配备淋浴、空调设施,专职生活老师全天候服务,开辟运动员专用自修室等。学校教育教学及生活安排高品质的保障,赢得运动员及家长的肯定和认可。一位刚入校的运动员说,比在家里还温暖舒适。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吸引了一流的体育后备人才。这些优质资源有利于教练员扩大生源范围,提高生源质量,招生年限放到二、三年级,有利于队伍梯队抓早、抓小、抓好。市运动学校安排2名教练常年进驻学校,用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与学校体育教师共训共研,带动了教练篮球训练水平提高,形成一队(市队)比赛队,二队(市队)后备队、三队(校队)预备队的格局,以队促统,以队促长。人力资源的共享,是小篮球市队校办最好的收益。

2.3 体教机制优化,合作共创,让小篮球运动产生影响力

一项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与其在这个单位的地位呈正相关。因此,我们感到做好传统校小篮球目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科学管理,整合资源,优化体制,多方形成合力,方能取得绩效。

我们首先在校内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我们并没有在大小场合高喊体育何等重要之类的口号,而是正确导向,摆正位置。一是实施一把手工程,摆出一种姿态。二是评优上突出位置。A小学把擅长一项以上体育技能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在优秀班主任评比把关心支持体育工作为条件之一。三是在经费上全力支持。市运动学校每年支持一部分费用用于训练补贴。在保证体育设施设备能满足体育工作需求的基础上,体育教练、教师除按规定享受各种补贴,绩效奖金处理不仅与语、数教师一视同仁,还另外实施校长奖励基金,奖励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各级比赛中争先创优。我们感到良好的体育环境舆论氛围,是一种无形力量,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为保证A小学体教结合工作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学校管理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任何一项理想目标,美满的设计,要真正落到实处,总有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沾着艰辛和智慧,体现着学校管理的力度和创造。我们一是制定了“101”学生素养发展工程。把“健康身、智慧脑、中国心、世界眼”四大领域作为培养目标。其中,在健康身领域,我们明确要求学生小学毕业参与三人制篮球赛,必须掌握篮球操、篮球裁判操,并以班为单位进行级部考核。二是定期举行运动会体育节。其中把篮球基本技能列入比赛。三是倡导体育课综合改革,实施“0点体育课、健身体育课、选项体育课”,其中把校本篮球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实施。四是定期举行運动员亲子活动竞赛。让运动员与家长同娱同乐,把学校的小篮球体育氛围辐射到家庭、社会,以争取家长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与理解。

3 小结

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运行态势,优化的评价激励,使A小学市队校办小篮球工作从徘徊走向奋进,从厚实走向辉煌,在艰辛、探索、创造、成功的发展历程中,无不折射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真谛。

寻找体教结合落地力量,我们在“市队校办”的框架下,着力探索在新形势下发展篮球运动的新途径和新形式,改变基层学校培养体育人才的单一模式;着意推进体教结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依靠政策的弹性和兼容性,依托优势项目,吸纳社会力量的支持。着眼体育规划,在篮球课程校本化与课程设置生本化,学训结合与体教一体管理,特色项目与兴趣项目的协调发展,集聚人才与培育体育精英等方面亟待有所突破和创新。

4 建议

小篮球市队校办模式不是简单的学校间项目组合,而是资源的整合。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培养机制,实现篮球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有利于各个方面从源头抓起,多层面,多层次,多方面解决衔接问题,对学生的运动需求和自身发展有足够的保障,促进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传统项目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运动学校招生的路子宽了,学生参加训练、学习的状态明显好转。这些变化昭示着学校培养篮球人才之路越走越宽。其次是要理顺管理机制,实现普及与提高相同步。在校长室统一领导下,分工落实课程教学、传统校建设、课余训练,形成以篮球为重点,以体育课程建设为依托,以运动校篮球业余训练为主阵地的管理模式。三是要理顺保障机制。A小学改造了运动员宿舍及生活设施,实现了生活服务一条龙,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同时,要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激励教师、运动员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多出成绩,专门落实了奖励基金和固定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其得到相应的报酬。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体教篮球运动员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我最喜爱的运动员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教改革举措之反思
快乐篮球进山乡
拍篮球
运动员
思维擂台赛
Sports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