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馗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基本方向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目前,在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才能使其优势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从而更有利于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应用型人才;参与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5-0028-03
2015年10月,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应用型是指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到社会实践中[1]。因此,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关键。滥觞于哈佛商学院的现代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法,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我国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采用该方法进行教学,近年来被地方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广泛运用。
本研究以昭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80名本科学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基于近年来实际教学经验、大量观察和师生座谈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进行研究。2019年春季学期,随机发放问卷150份,抽样率为53.57%;回收149份,回收率为99.33%;有效问卷149份,有效问卷率为99.33%。本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案例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该以“精选案例、设计提问、引导激励、总结反馈、撰写报告”这五个主要环节为重点来完善案例教学法的薄弱环节,在优化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案例教学法对于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中指出,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2]。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和特点来看,案例教学法很好地契合了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从调研结果来看,有54.36%的学生表示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另有42.28%的学生表示案例教学法有可能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可见,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案例教学法对于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显著作用。
(一)以问题为导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促使学生带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学习,在学习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应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些传统课堂上需要教师来讲授的内容在案例教学中均由学生来完成。案例中的很多问题一般没有完全确定的答案,而是需要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本知识与方法来思考解决之道,这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模拟实际情境,培养领导决策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皆以实例采编为基础,而许多案例本身就是管理实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结合案例内容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对案例进行解读和演绎,更能使其体会到一种代入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决策能力。
(三)以小组为单位,培养组织协调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般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案例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案例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小组内案例总结发言等自主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分工协作、相互协调的学习组织。各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来组织实施相关学习任务,组员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不但要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又需要相互协调形成共同认可的解决方案,这就为培养学生组織协调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四)以课堂讨论为平台,培养沟通交流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讨论环节展现出来的,学生的很多应用能力也是在这一环节得到培养提高的,尤其是沟通交流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应能简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此基础上还应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来补充完善或者矫正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火花碰撞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五)多环节参与教学,培养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课堂发言、课堂讨论等环节都需要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造了大量机会,同时,案例讨论结束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篇要求格式规范、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案例分析报告能够使学生写作能力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案例选择不当,弱化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本身优劣与否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在昭通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中,国内发达地区的案例占比为49.66%,云南省内的案例占比为30.20%,从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办学方向来看,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应更符合办学要求,也更能被以本地生源为主的教学对象所接受,毕竟,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如果缺少蕴含地方性知识的案例的话,案例教学的实践性也会大打折扣。
此外,在师生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内容也并非经典,这类案例用于案例教学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案例本身也没有太多实际价值和教学讨论的意义。
(二)问题导向不够充分,主题讨论流于形式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案例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回应达不到教学预期,有时甚至出现课堂“集体沉默”现象[3],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出现“集体沉默”现象的原因,问卷调查显示有26.3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问题太难,有60.14%的学生认为是对教师的问题并不熟悉。调研中学生表示,那些学生参与度较低的问题有以下几类:其一,問题仅仅是针对教材理论知识,过于教条刻板,一般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要点;其二,问题与学生认知差距太大,难度确实超出了学生能力范围;其三,问题与学生平常的关注点相去甚远,大多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内。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有较高要求,如果问题本身存在问题的话就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学习,也会使得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三)学生参与不够积极,课堂氛围有待提高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问及“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时,有52.35%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气氛一般,22.15%的学生认为多数学生保持沉默,17.45%的学生认为偶尔会出现冷场,仅有8.05%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少数学生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则保持沉默。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甘愿当一个沉默的听课者,而教师则在课堂上大包大揽,甚至在特别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案例教学课堂上也不例外。一旦案例教学课堂出现集体沉默,教师就乐于自己来完成案例分析的教学任务,这就使案例教学失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功能和意义。
(四)缺乏教师总结评价,教学目标巩固不足
教师在案例教学讨论课中往往没有及时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使得案例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有所缺漏,也因此缺少了对教学目标的回应和巩固,没有对相关重点知识进行梳理,让其在案例实境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进行系统化,无法加深学生对重要原理和方法的总体把握和再次巩固。总结评价环节的缺失也不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的查缺补漏。缺乏案例教学的总结和反思环节,也不利于学生在以后的案例学习中更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五)缺少案例分析报告,写作能力训练欠缺
案例分析报告在案例教学中是学生案例分析成果的书面形式,也是案例分析的重要成果。在课堂讨论环节之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凝练自己的观点,将案例分析过程以书面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有76.5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案例分析报告,有75.17%的学生表示没有撰写过案例分析报告。缺少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一案例教学环节,就使得学生失去了锻炼写作能力的大好机会,从而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优化案例教学法的“五环节”案例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目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该重新定位与调整师生双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树立学习共同体理念,围绕“精选案例、设计提问、引导激励、总结反馈、撰写报告”这五个主要环节来探索优化案例教学法的途径与对策思路。
(一)师生共同精选案例,夯实案例教学基础
首先,教师应精选或精编案例。优秀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基础,从教学实践来看,优秀的教学案例应该是符合学生兴趣,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蕴含基本理论、规律与原理的案例。教师应该通过提高案例质量来为案例教学打好基础。其次,应该鼓励学生向教师推荐案例。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优势是学生参与式教学,因此,学生向教师推荐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渠道。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多阅读、勤思考,把自己认为合适的案例推荐给教师,在向教师陈述案例内容及推荐理由的过程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案例教学的了解和认可,培养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写作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最后,在精选案例基础上,应该提高案例使用效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让学生模拟案例角色,在情境模拟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巧设案例讨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来思考如何设计案例思考题。高质量的案例思考题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综合性。首先教学大纲里的重点知识是基础层次,这些重点知识一般不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基本方法应用方面。其次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式问题,案例中或明或暗的矛盾和冲突通过这类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方面的问题设计,最好能够让学生模拟案例角色,从案例角色的角度来思考在其所处情境中怎样解决问题,这样更能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培养自己的“实战”能力和参与热情。
(三)设计有效激励机制,活跃课堂讨论气氛
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调查中有41.50%的学生认为出现课堂“集体沉默”的原因是因为教师缺乏适当的激励措施。有65.10%的学生明确表示如果案例讨论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就愿意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所以,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是案例讨论成绩一定要记入平时成绩,而且,在平时成绩中所占比例可以适当提高。此外,教师还应设计案例教学的目标及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够自觉以目标作为参与动力。最后,教师也应该在情感激励方面下功夫,建立师生平等互信,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适当总结评价,巩固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总结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在案例讨论中随堂总结;其二是案例讨论全部完成后进行全盘总结,两种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深化案例教学效果。随堂总结较为灵活,但需要教师把握好自身介入度,不能弱化学生主体性。适当的随堂总结可以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作用,也可以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第二种形式的总结从总体上帮助学生深化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及应用,通过总结归纳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有机联系起来,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完善能力提高环节
如前所述,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案例教学中很多教师甚至没有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因此,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优化案例教学法的必然要求。在实际案例教学中,可以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把案例分析报告成绩记入平时成绩,也可以把案例分析报告作为期中测试来进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方面更加完善。
针对目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重新调整师生双方在学习过程中的定位,以“精选案例、设计提问、引导激励、总结反馈、撰写报告”这五个主要环节为重点,思考和构建“五环节”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优化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使其实践教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华,张海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研究——以行政案例分析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7(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34.
[3]吴国军,张莹,李文涛,等.浅析大学课堂提问中的“集体沉默”——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