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授课制下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探索

2021-06-29 22:42李亚平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多元智能

李亚平

摘 要:如今,很多学校的班级授课制,仍然将每一个学生当作中等生——为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标准化教育,成绩是唯一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然而,在“多元智能”的框架下,每个人都拥有超乎别人的、个性化的特质:每一个学生都能被排在第一。因此,从一维“学习能力论”的理论源流及弊端影响入手,深入探讨了学校评价机制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的改革。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唯分数论;多元智能;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

班级授课制,发轫于工业革命时期,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随后在比利时统计学家阿道夫·凯特勒的“标准”与“平均人”思想影响下,英国人类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运用“偏离平均法则”,根据能力高低将人类划分为14个等级:低于平均标准为“低能者”,达到平均标准为“平凡人”,远超平均标准为“杰出者”。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各国纷纷效仿美国的“加里计划”——按照年龄大小将学生分组,丝毫不考虑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或家庭背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中等生对待,为所有学生提供标准化教育。

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认定哪些学生优秀、哪些学生平凡?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测验学家桑代克“一个方面(主要指学习能力)优秀则所有方面都优秀”的观念影响下,应用“学习能力”这个一维指标来给学生分类分级,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

从此,人人都想在“标准”的框架中,努力提升自己,尽可能地超越平均水平,避免成为别人眼中的平庸者。

从此命运也不再是上天给每个人的特定安排,一切都依赖于“考试成绩”这座唯一的独木桥,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就这样蜕化成了唯分数论。我们被冷冰冰的数据划分为不同类型,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也只是期末成绩单上简单粗暴的一组数据而已。

哈佛大学教育学研究生院教授托德·罗斯告诉我们,用平均值作为衡量个体的“标准”与“平均人”思维,是建立在一个完全自相矛盾的基石上——高尔顿、凯特勒与桑代克等平均主义者,通过忽视个体的方式来了解个体,得出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1]

所以在班级授课制形成后不久,改革班级授课制的努力就没有停止过。

改革的目标是增加学制的弹性,增加课程的选择性。达成的手段则是我们的评价机制需要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进行改革。

希臘神话中臭名昭著的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身材矮小的,被他用力拉得和床一样长;身材高大的,被他削去一截。[2]

“一把尺子衡量人”就是中国版的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我们却通过集体教育的“一把尺子”,把完全不同的他们统一标准。

只有“一把尺子”的学校集体教育,让孩子从无限可能的“N”,变成了中规中矩的“1”。相反,多一把尺子,多一种衡量标准,就会多一批人才。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3]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框架下,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超乎别人的、个性化的特质:每一个学生都能被排在第一——有些人长于语言智能,有些人长于数理智能,有些人长于动觉智能,有些人长于交流智能……所有这些特质,在特定的环境下,都可能成为我们突破困境所不可替代的优点。

学习不是掩盖自己的个性,转而寄希望于在相同的事情上表现得比别人出众。教育更应该引导学生看重自己的优点、特点,教师看重学生的特色、特长,学校看重每个学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东西。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使每个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与众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人教育成相同的人。

毕竟,活出精彩人生的唯一途径是了解并发扬自己独特的个性。学校、家庭不要让孩子试图变成更好的别人,而是使其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教师和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应该能脱口而出某个孩子排在第一、二、三位的品质是什么。[4]而不是每个学生的成绩是多少分,排位多少名!不是看一个人比别人怎么样,而是看自己比自己怎么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袁振国认为,多元评价另一个值得提倡的是发展性评价。现在我们实行的比较性评价,为的是排序和筛选,而发展性评价,不是看一个人比别人怎么样,而是看自己比自己怎么样。在欧美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性评价已逐渐成为学校评价的主流。学校的根本使命是育人,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使每个人看到成绩、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而不是让人气馁,让人失去希望;发展性评价的意义就是从根本上纠正传统评价的理念和方向,把人的发展、把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

孩子拥有天生的适应力、好奇心、想象力、奇特的眼光以及对自主的渴望,孩子要根据自己的欲望成长为“他”,而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不然孩子就容易迷失自己。如果一生只会背别人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孩子是没有办法获得成长的。

教育更应该帮助孩子自我认知、自我启蒙,发现并发展孩子的天赋,培养他们独立的心智与性格。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写下自己人生的脚本,这才是教育的正途。

否则,孩子一辈子都是别人剧本里的演员,还是一个群演!

参考文献:

[1][美]托德·罗斯.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2][美]约翰·泰勒·盖托.上学真的有用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5]袁振国.学校需要进行一场结构性变革[J].上海教育,2015(7).

猜你喜欢
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运用“发展性评价”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多元评价,不拘一格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