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兵兵,赵红丽,王玉晓
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发生乙二胺四乙酸(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现象时有发生,常规解决办法为采集枸橼酸抗凝血或稀释标本对血小板重新检测,患者均需再次采集标本。武警河北总队医院检验科对1例出现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采取一种新型检测方法,无需重新采集标本即可得到准确的血小板计数结果。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53岁,因“发热,咳嗽,体温38.1 ℃”于2019-04-20至武警河北总队医院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使用EDTA-K2真空采血管(上海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集静脉血3 ml进行血常规检查。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XE-2100)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仪器出现异常报警,信息显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分布异常、血液凝集”。血涂片瑞-吉姆萨染色镜检结果:大量血小板成团聚集(图1A ),确定为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
图1 EDTA-K2抗凝血加入阿米卡星前后的血涂片
1.2 方法 笔者参考相关文献[1-3] ,取患者原始EDTA-K2抗凝血标本1 ml于EP管中,然后加入阿米卡星(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6.5 mg,混匀后放入37 ℃水浴箱孵育120 min,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牛鲍计数板同时对加入阿米卡星的EDTA-K2抗凝血的血小板含量进行检测,并将加入阿米卡星后的EDTA-K2抗凝血进行推片、瑞-吉姆萨染色后镜检。
1.3 结果 记录采用牛鲍计数板对加入阿米卡星后的EDTA-K2抗凝血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为274×109/L;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检测结果为268×109/L,并且仪器未出现报警信息;血涂片镜检结果:可见血小板形态正常呈单个散在分布且未见血小板聚集现象(图1B),根据血涂片估算血小板数量方法[4](PLT=一个油镜视野中PLT平均数×15×109/L),得出血小板估算值为270×109/L。综合以上结果可确定,加入阿米卡星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得血小板结果准确。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ethy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EDTA-PTCP)是由于EDTA 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使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时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的现象,发生率为0.07%~2.00%[2]。Gowland 等[5]于1969年首次报道,国内外均有相关报道[6,7]。当出现此类情况时,若不纠正,容易造成误诊,严重时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多项研究认为,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阿米卡星)可以在不影响其他血细胞形态的前提下,既可抑制EDTA诱导血小板发生聚集,又可以使已经发生聚集的血小板解聚[2,8,9]。因此,本研究采用阿米卡星尝试对聚集血小板进行解聚,结果显示标本在阿米卡星处理后仪器检测结果、镜下血小板估计值及牛鲍计数板计数结果相符合,与文献[2]报道一致。
EDTA-PTCP的产生机制和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1)在EDTA诱导下或修饰下导致血小板表面表达的某些抗原或受体(如GPⅠa/Ⅱa、GPⅡb /Ⅲa、磷脂、纤维蛋白受体等)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与体内某些抗体或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发生血小板聚集现象[2,3]。(2)体内某些抗体在EDTA 诱导或修饰下与血小板膜表面抗原(如GPⅡb 与GPⅢa)或磷脂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发生血小板聚集[1]。而阿米卡星可抑制血小板发生聚集或者使已经发生聚集的血小板解聚的原因可能是:阿米卡星可影响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如CD62p、CD63、GMPI40等)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1]。血液中阿米卡星浓度越高对血小板的活化抑制作用越强,聚集的血小板解聚时间越短[7]。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未发现阿米卡星对血常规其他项目(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检测准确性有影响的报道。因此,笔者认为,签发EDTA-PTCP患者血常规报告时,最好将原始标本(除血小板相应项目外)与加入阿米卡星后测得的血小板相应检测参数进行综合报告,并在报告单上备注“血小板EDTA拮抗,结果已纠正”等提示性文字,最后签发报告。
在检验中,当遇到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情况时,一般会采取重新采集枸橼酸抗凝血或采集稀释模式末梢血标本重新检测等方法进行纠正,也有报道称草酸钾/氟化钠抗凝血也可测得准确的血小板计数[1]。但是这些方法均需要重新采集标本。另外,对枸橼酸钠、EDTA、肝素、草酸钾/氟化钠等多种抗凝药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情况的报道[9],此时患者可能需要3次或者更多次采血。本研究采用阿米卡星将聚集的血小板重新解聚,无需重新采集标本仍可得到准确结果,建议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