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倩玉
摘 要:当前,高校汉语课程教学虽然也紧随时代,采取了慕课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理论和方法都有所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生在汉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获得了一定语课程中所获得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在使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如适用于有关考试,但对其将来从事的职业效用较低。因此我们将汉语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从业能力,提高他们职业素养。让受教育者获得成长所需要的提升。
关键词:汉语课程;教学实践;职业技能;训练融合
当前,高校汉语课程教学虽然也紧随时代,采取了慕课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理论和方法都有所创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学生在汉语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能力获得了一定语课程中所获得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在使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如适用于有关考试,但对其将来从事的职业效用较低。因此我们在将汉语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从业能力,提高他们职业素养。让受教育者获得成长所需要的提升,但由于教师授课时,没有充分有效融合职业技能训练,所以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从有关汉语课程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使用范围上具有局限性,如适用于有关考试,但对其将来从事的职业效用较低。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即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操作者,让他们能在实践中不断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提升素质和技能训练能力。
“掌握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原理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关注并积极推动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高。”①这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当然除了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三笔一话”的基本技能这些所必备的能力外,在课程中不断锻炼和提升实践能力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目前汉语言课程在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比较固定,很少有较大革新。教学内容上大多以文学课程为主,理论性内容较多。教学方法上大多都是灌输性教育,缺少学生参与,难以激发学生共鸣。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不过是“传业、授道、解惑”从中也可以看出汉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的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正如“作为社会网络中的小节点,个体想要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必须要考虑到如何处理与其他节点的关系”[1]一样,汉语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会使得学生理论能力充足但实践能力欠缺,在即将遇到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各种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业前景就会出现不理想的情况。
(二)汉语课程缺少实践的途径,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通过具体途径转化为自身经验和能力,固化和内化力低。学校开设课程和活动也不够合理,课上口头表达、辩论、演讲等当众展示的实用型内容少,难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授課没能充分融合职业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从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各方面能力施展的局限性大,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并不有利。
(三)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些学校未曾将实践能力归为重要部分。如临沂大学文学院汉语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主要要求培养出“具备深厚人文科学素养、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突出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动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高的骨干教师”。显然,学生所接收到的能力也是在方案内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不能使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与应用型教育目标脱轨。
当前,若百度一下“汉语专业学什么”“汉语专业的重要性”等问题出来的皆是关于汉语专业理论性内容和汉语专业如何提升人文素养、规范行为等内在方面的影响。这是汉语专业多年传统不重职业技能训练融合轻视实践所致。学生既已进入大学阶段,未来是要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受到磨练的。而大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事。“任何一种想法或思想的产生都是基于一定的文化生活环境”[1],所以,既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文系的主干专业,我们就更应该加强对它的重视,针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被忽视的问题,为汉语言课程注入新动力,将汉语课程与职业技能训练紧密结合,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做好铺垫逐渐推进汉语教学实践更好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汉语课程中丝毫没有学生技能训练方面的学习,只是现有汉语课程教学在训练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有很多缺点需要我们补足。专业课上教师能让学生当场进行实践应用的人数、次数有限,且空间过小,场合难以施展。而且课堂上学生所面对的人数有限,大多是认识的老师同学,在熟悉的环境下彷佛产生了一种保护机制,难以真正达到良好效果。所以,学校需要为学生在课堂之外多提供一些锻炼实践的机会。为了将汉语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更好融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变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创造力,不拘于传统适时根据当前所需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样在接受知识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被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理论讲述的部分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利用课堂时间将所学和所用绑在一起,学一用一,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好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实践出真知,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教室来进行口语表达等各种教学模拟练习,增加实践练习的次数。教师的许多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不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在教学中可能会把控不住教学过程,比如教学实践难以掌握,教学语言难以组织,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共鸣等等。而这些练习又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融合,所以类似的场合模拟是必须的。多次实践能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熟悉感,未来从事相关教育也会更得心应手。学生也能在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未来在教育岗位上还能更好的教学创新。
(三)注意培养社会需要的现代型人才,如汉语课程培养的教师要与各地学校实际所需大体一致。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目标上就确定好不同类型的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如何,创新教育理念,为其安排适当的课程。在定位明确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恰如其分的适应市场所需。使学校和市场能做到精准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效用。
根据调查已毕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他们的职业反馈并不是很好。我们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当前汉语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了能更好满足汉语课程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而进行一系列活动。其实,只要学校能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合理安排课程,用理论教学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感悟理论、获得经验,学生未来的职业中就不会遇到太多关于技能性问题。因为学生已经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已经面临了一些在当时情景下的大大小小的具体问题,他们在面临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很好的促进了自身技能型能力的发展。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促进“学科本位”逐渐向“能力本位”转移,培养接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人才。现代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要以学生未来的就业为导向培养一个能适应未来就业大环境并从中突出的人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也只能在我们的实践中检验。只有在技能训练中我们才能更深刻的领悟那些看起来枯涩的理论,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所学的做到更深的延展。这些技能训练是帮助我们顺利从学校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毕竟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一年高过一年,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不断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明显。而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充分融合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不断加强、素质不断提升、经验也在不断地积累,形成自己的职业习惯。这对我们的学生无疑是一个比较鲜明的优势。
以上,我们知道在新时期下为能更好满足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需求、市场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我们需要将汉语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训练紧紧融合,从学生视角出发,真正满足学生对自身提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未来各中小学提供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优质教师。
参考文献
[1]王美雨.子弟书诗篇对儒学思想文化的诠释与传播[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0:125,165.
[2]杨婷.高职大学生职业汉语能力现状及其培养策略探讨[J].青年与社会,2019(36).
[3]马慧,洪青皎.高职学生第一核心能力--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5.(9):89-93.
[4]周毅.中国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13).
[5]孫永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01).
注释:
①文中所引人才培养方案内容都出自临沂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临沂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训练校级重点项目“基于学生视域的汉语课程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融合研究”(编号:X2020104520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