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类人才的需求,阐述中职学校工程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提出“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路径,即明确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企培养理念融通、专业知识融通、师资队伍融通的“三融通”工作机制,打造“人才培养”阶梯递进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 智能制造 三融三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 校企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083-02
当前,国家正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工作,智能制造作为新的主攻方向,已经成为新时代产业升级和行业转型的关键点,因此创新“新工科”背景下中职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其中,“三融合”即实训环境与工作车间相融合、实训项目与生产工艺相融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融合;“三递进”即实现工科类学生从掌握知识体系到满足社会需求的递进、从满足社会需求到个性发展的递进、从个性发展到创新设计能力的递进。“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主张紧密结合工科類专业人才需求情况,重新定位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把真实的工厂工作环境搬到学校,把真实的工程项目和工艺要求融入日常教学过程,把学校教师放到企业参与工程项目的研发与实践,把企业技术员工请到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零距离”衔接,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充分释放“个性创新”活力,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由此培养造就一批技能型、工匠型、创新型的工科类人才。
一、中职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中职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需要对国内外现有的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充分调研分析。深入工科类行业企业掌握中职学校工科类人才需求方向,结合中职工科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和学校专业基础建设情况,合理分析中职工科类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将“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教学模式有效融合。构建校企师资互联互动运行机制,按照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与企业共同建设工科类专业核心课程理实一体化活页式校本教材,完善相应校本教材的配套教学资源。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与企业共同建设“三融合”工科类校内外实训基地,促进实训环境与工作车间相融合、实训项目与生产工艺相融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相融合,实现学生在校内体验“岗位化”技能训练,提升中职工科类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方法核心能力与社会核心能力。因此,中职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中职学校培养更多技术型、创新型、工匠型工科类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中职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是创新中职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经过对工科类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调研分析,中职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主动及时适应新的岗位能力需求,积极分析工作环境变化,在新的岗位有足够的压力承受力,及时学习新的岗位职责工作要点,执行新的工作制度。第二,具有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秉承科学研究、探究的务实品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现有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职责,积极思考创新,设计更多的创新应用型产品。第三,具备良好的岗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确保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能够满足就业单位的岗位职责要求,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积极主动地为所在企业服务和奉献。
(二)建立校企“三融通”工作机制
一是校企培养理念融通。坚持“强基础,重技能”培养理念,中职工科类专业要适当增加实训、实验、实习教学学时比例,注重引导工科类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问题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思考”。培养工科类学生对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剖析与解决能力,充分激发工科类学生个人深入钻研探究的兴趣,促进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校企专业知识融通。进一步提升中职工科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需要根据工科类专业实际,加强校企专业知识的融通。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以及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实际工程案例问题,引导和培养中职工科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以移动端或PC端的教学应用为抓手,与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微课、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方式,及时播放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开展场景,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场景、工作步骤、工作要求;再次,在教学评价方面,引入工科类企业“7S”评价模式,增强学生质量意识,提升中职工科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三是校企师资队伍融通。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任教师队伍的实践工程能力。应建立校企师资队伍融通体制,一方面,学校教师要深入工科类相关企业,实际参与工程项目各个环节,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际工程操作与教学内容的区别,提升自身工程素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校企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从工科类相关企业行业遴选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课程教学、专业讲座、实训指导工作,担任学校教师和学生科研工作训练的导师。
(三)打造“人才培养”阶梯递进模式
中职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根据新工科背景下中职工科类人才培养内在逻辑顺序,将“行动体系”与“学科体系”有效融合,以“知识体系+社会需求+个性发展”三个要素为出发点,同时融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实现中职工科类学生“三递进”阶梯发展:
一是从掌握知识体系到满足社会需求的递进。在“新工科”“智能制造”工作背景下,工科类专业知识体系要紧紧围绕中职工科类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梳理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结构、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设计、优化專业课程的结构,积极寻找中职工科类专业知识体系与企业能力需求的关联融合点;时刻以企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中职工科类专业学科结构,延伸学科内涵深度,建立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主动实施实际工程项目研究模式,模拟企业中不同工程项目主题,实现以岗位工作内容驱动学习,以岗位工作标准规范学习,以岗位发展方向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实现工科类专业学生从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到满足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的递进。
二是从满足社会需求到个性发展的递进。在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建立“点面结合”的学生发展规划架构。从“面”的层次,学校工科类专业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向所有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融入思政教育的通识基础课程、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通识基础课程帮助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规范学习行为,培养通用、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课程促进学生对工科类专业知识领域有初期的认识,掌握工科类专业应用机器基础工作原理,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应用科学认知,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重在实践技能的提升,强化“职业化”的工作岗位标准,提升学生综合专业素质。从“点”的层次,专任教师要注重观察和挖掘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色的人才,尤其是具有专长的学生,给予更多专业性工作任务项目。教师扮演“技术性指导”角色,促使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融会贯通,能够更精准地研究、思考和解决不同的问题,积累更多的临场解决问题工作经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做好高级技能型人才储备。
三是从个性发展到创新设计能力的递进。在实现“点”的规划架构层次基础上,培养工科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任务在于让工科类学生具备创新性思维、创新型人格,引导学生“会”创新、“敢”创新、“善”创新。开设融合专业知识的思维导读课程,开展具有专业创造性思维的技能实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思维技巧。针对实际工程项目从立项人员、操作员、技术人员、质检人员、销售人员、客户等不同维度设计创新性方案,培养中职工科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让其学会在实践中整合专业“碎片化”知识点,融合学生创新意识,生成极具创新性的工程项目解决方案,让中职工科类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工科类学生的决策能力与合作能力。
总之,“新工科”背景下,应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培育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原有的中职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需求,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构建“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新工科建设政策,推动中职工科类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为新时代中职工科类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春来,丁祥海,阮渊鹏.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
[2]刘向东,李英,李风娟,等.新工科背景下南疆地区工科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新疆农机化,2020(5).
[3]温志勇,梁海锋.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专业“课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20(35).
[4]李丽娟,杨文斌,肖明,等.跨学科多专业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
[5]陶瑞雪.新工科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6]陈荣军,杨敏,李绮桥,等.新工科背景下中职物联网实训教学问题的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9(12).
[7]梁美.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社会资源实践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20(35).
[8]丁汉林,朱国辉,国宏伟,等.“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20(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厅2020年度重点教改立项“‘新工科背景广西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三融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编号:GXZZJG2020A05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佟建波(1986— ),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学校工科类人才培养、智能化控制。
(责编 丁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