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演奏风格比较研究

2021-06-28 20:18何敏楠
音乐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演奏风格巴赫比较研究

摘 要:将巴赫无伴奏作品“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众多版本分为浪漫风格、现代风格和本真风格三大类。通过对约瑟夫·约阿希姆、亨雷克· 谢伦格和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3位演奏家代表性的版本进行风格及演奏形态分析,研究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3种风格的主要特征与细节差异,为当代及未来更加深入地诠释巴赫作品提供版本依据。

关键词:“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巴赫;演奏风格;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172(2021)01 - 0104 - 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1.010

巴赫(J. S. Bach)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Drei Sonaten und drei Partiten, BWV 1001-1006)自1903年被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发掘推广以来,受到众多演奏家的喜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20世纪小提琴演奏家成长的必奏之曲,被视为演奏家诠释巴赫提琴音乐的试金石。巴赫的提琴作品以风格典型却又充满张力而著称,这也为后世演奏家对作品的演绎留下了风格化与个性化的巨大空间。自1903年约瑟夫·约阿希姆为这部作品录制最早的音响以来,20世纪乐坛已经留下了关于这部作品的若干经典演奏录音版本。不过在目前的中文音乐学界,关于巴赫提琴音乐演奏表演研究中,尚未在“比较”的视野中对这部重要的作品进行过细致的演奏实践研究。①

到目前为止,《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被提琴界公认最典型的演奏风格共有3种——浪漫风格、现代风格和本真风格。②本文以这套奏鸣曲中作品的第一乐章“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①(以下简称“柔板”)为例,以约瑟夫·约阿希姆、亨雷克· 谢伦格、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3位提琴大家3种风格的经典演绎录音版本为线,在对3种风格进行整体艺术特征比较的基础上,对各演绎版本进行细致比较。一方面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演奏提供一种知识性的梳理与总结,另一方面透过演奏风格的比较为巴赫音乐作品的整体研究提供建设性的理论与实践注脚。

一、风格分类与3种经典版本

自1903年约瑟夫·约阿希姆首次录音至今,历代小提琴演奏家们录制了众多版本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其中约瑟夫·约阿希姆、亚瑟·格鲁米欧(Arthur Grumiaux)、内森·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亨雷克· 谢伦格(Henryk Szeryng)、伊薩克·佩尔曼(Itzhak Perlman)、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Christian Tetzlaff)、维多利亚·穆洛娃(Victoria Mullova)、伊莎贝尔·福斯特(Isabelle Faust)、希拉里·韩(Hilary Hahn)、瑞秋·波吉尔(Rachel Podger)等尤为著名。由于受到时代审美、师承学派、文化背景和个性的影响,这些演奏家呈现了风格各异的巴赫作品诠释面貌。布鲁斯·海勒斯在关于巴赫提琴作品演奏研究的《早期音乐的结束:21世纪古乐演奏者的音乐史》中,曾以若干经典演奏的录音版本为依据,提出巴赫小提琴作品的演奏可以根据艺术特征和演奏风格分为浪漫风格、现代风格和复古风格3种主要的类型。这一观点在提琴演奏界得到广泛认同。

在海勒斯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整理出9位小提琴演奏家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经典版本(表1),通过反复片段聆听与演奏模拟,不断体验不同演奏家在演奏中的个性风格与共性风格。通过对上述演奏版本的不断揣摩,笔者认同海勒斯关于巴赫提琴演奏风格的分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甄选出3位在风格上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分别是以约瑟夫·约阿希姆为代表的浪漫演奏风格、以亨雷克· 谢伦格为代表的现代演奏风格和以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为代表的本真演奏风格。

本文所选取用于风格比较的3个录音版本分别为:1903年的约瑟夫·约阿希姆版,2008年由经典大师公司发行;1968年的亨雷克· 谢伦格版,1997年由DG公司发行;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版于2008年由维京古典(Virgin Classics)公司发行。

约阿希姆演奏录音版被提琴界公认为20世纪早期提琴演奏正处于浪漫主义风格时期时最具代表性的浪漫风格演奏版本。谢伦格录制版本体现了现代风格的典型特征。其时整个琴界的演奏风格被包裹在新古典主义的风气之中,其演奏具有感情和理性之间高度平衡,抑制了过于浪漫主义的倾向,因此是20世纪中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风格演奏版本。泰兹拉夫版集中体现了古乐运动后巴赫演奏风格的本真特征,即演奏家试图以今之乐器呈现古之音乐风格,“原汁原味”地再现巴洛克音乐的风貌。这个版本被认为是20世纪古乐运动(1960)之后最具代表性的本真风格演奏版本。

二、三种风格的典型演奏特征

本文对经典演奏版本的比较是建立在“分析性聆听”与“深度模奏”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分析性聆听”是指透过速度、力度、音色等观察点,分析3种经典版本各自不同的典型特征和细节差异;“深度模奏”是演奏比较研究最常用也是最能抓住演奏者表演灵魂的演奏研究必由之路。在分析性聆听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揉弦来深度模奏3种演奏版本的风格。

从聆听与模奏的实践体验来看,就技术本身而言,正是由于3个版本在速度、节奏、分句、滑音、揉弦、和弦奏法等演绎细节上的巨大不同,才会使同一部作品被灌注了不同的灵魂,并由此产生音乐形象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表演实践的浪漫风格、现代风格和本真风格的差异,事实上也是随着时间推演,演奏家在审美意识上的巨大变化。从浪漫到本真,从厚重到轻盈成为20世纪巴赫提琴作品演奏的一种相当统一的明显趋势。

(一)版本时长及特点

约阿希姆版的整体时长为3' 36〞,采用浪漫派的自由节奏,运用2+2的方式分解演奏和弦。音色结实饱满,节拍重音不明显。部分段落使用滑音,有控制地使用揉弦。整体分句以旋律为基础,经过音以旋律的方式抒情地演奏。

谢伦格版时长4' 44〞,采用较为稳定的速度,节奏的弹性空间较小。运用2+2的方式分解演奏和弦。音色结实饱满,节拍重音不明显,基本没有滑音。揉弦持续饱满,旋律横向铺陈延伸,整体分句以旋律为基础。

泰兹拉夫版时长3' 44〞,采用弹性的节奏。特别明显地采用分解琶音的方式演奏和弦。揉弦少量克制,音色纯净朴素。节拍重音明显,较少使用滑音,整体分句以音型为基础。经过音以即兴装饰的方法演绎得轻盈灵动。

(二)演奏特征比较

下文将从节奏与速度、音色体系与装饰方法、音乐形象塑造3个方面对3种演奏版本进行比较性描写。

1.节奏与速度:流畅、庄重与流动

3个版本速度各不相同。音乐存在于时间之中,作品的演奏速度在诠释中显得十分微妙。同一部作品,不同演奏家演奏效果各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速度分寸上的不同见解和处理。由于速度和节奏的处理不同,3个版本各自呈现了浪漫抒情、高贵典雅和轻盈灵动3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约阿希姆版演奏时间为3' 36〞,整体速度偏快,体现了浪漫主义的伸缩节奏(rubato)特征。在不断地模奏中,笔者感受到在乐曲的结尾处,22小节第二拍演奏得较为急促,到了第四拍则放慢了速度。该版本在节奏上减少了重音拍和非重音拍的区别,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在经过音的处理上,该版本体现了浪漫主义时代小提琴“如歌”的演奏风格:将经过音作为旋律进行歌唱,延长重要的和声音或旋律音,把次要的音加速一带而过。在分句的方面,版本体现了浪漫主义连绵的长线条乐句。

谢伦格版演奏时间为4' 44〞,是3个版本中最慢的一个版本,较为缓慢庄重。音符时值较为准确严谨,节奏均匀。运弓连绵不断,气息连绵宽广。相较于浪漫主义的自由节奏,该版本节奏均匀,速度稳定。

泰兹拉夫版演奏时长3' 44〞,速度偏快,体现出轻盈流畅的效果。与约瑟夫·约阿希姆版节奏不同,该版在音乐的进行和节奏的弹性上给予较大的空间——音阶式的上升乐句有明显的加速,分句时更多的呼吸时间。该版本通过延长时值和增加音量的方式强调节奏重拍,使音乐充满前进的动力。

2.音色与装饰:饱满、质朴与纯净

由于和弦奏法、揉弦、连线音保留等不同,3个版本在音色上呈现较大的差异性。约阿希姆版音色饱满,谢伦格版音色质朴,泰兹拉夫版音色纯净单薄。对音色的不同处理体现了不同的时代感以及不同风格的典型特征。

在和弦演奏方面,約阿希姆版和谢伦格版和弦音色结实饱满,庄严洪亮,泰兹拉夫版和弦音色轻盈灵动。前二者采用传统的和弦演奏法,从低到高双弦演奏和弦,最后保留高音作为旋律;后一位采用类似分解琶音的方式演奏和弦,从低音快速地过渡到高音,使音乐趋向于灵动和轻盈,不再表现庄重肃穆的感觉。

在揉弦方面,约阿希姆版和谢伦格版较多使用揉弦,音色饱满激情;泰兹拉夫版克制地使用揉弦,音色透明纯净。揉弦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演奏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上半叶克莱斯勒开创连续揉弦之后,演奏家们也形成了无论音符长短均揉弦的习惯。约阿希姆在长音上使用了较窄的揉弦,短的音符上不常使用揉弦;而谢伦格从始至终使用了连续不断的揉弦,集中而连续的揉弦使音乐呈现了庄严的效果。

滑音是提琴音色控制的重要因素,3个版本在其使用上大相径庭。在约阿希姆的版本里可以听见夸张的慢速滑音,这在浪漫主义时期较为常见; 谢伦格的版本里很少使用滑音,抑制了乐曲表达上过于浪漫主义的倾向;泰兹拉夫的演奏中几乎没有滑音。除滑音外,双音连音保持双音还是保留一个音,也会影响音色的呈现效果。以连线保持双音使音乐显得更加丰满,而保留单音会使音乐变得更加轻薄,音色纯净。约阿希姆和谢伦格保持连音,音色丰满;泰兹拉夫保留单音,音色纯净。

从装饰的角度,将经过音作为旋律铺陈演奏或作为即兴装饰灵动地演奏,除了节奏和速度的不同以外,也会使音乐表达产生极大的不同。前者表达出音乐的庄严肃穆,后者表达出音乐的轻盈灵动。约阿希姆和谢伦格将经过音视为旋律以及音乐的主体来进行演奏,而不是作为装饰性的即兴演奏,表现出音乐的庄重感;泰兹拉夫将经过音作为基于通奏低音的即兴装饰进行演奏,上下起伏的小音符呈现生动的姿态,也具有方向感和节奏上的弹性,表现出音乐的轻盈灵动感。

3.音乐形象塑造

约阿希姆塑造的音乐形象激情浪漫,谢伦格版本塑造的音乐形象高贵典雅,泰兹拉夫塑造的音乐形象朴素轻盈灵动。返璞归真,是巴赫音乐形象的转变趋势,也是时代审美的趋势。

约阿希姆版本塑造了一种“激情浪漫”的音乐形象。无论是和弦的蓬勃气势还是经过音的流畅如歌,约阿希姆的演奏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带给人激动的感受。自由速度的安排,快慢之间使人感受到张弛有度。约阿希姆演奏者本人的情感投入炽热,使全曲充满浪漫激情的效果。

谢伦格的版本听之深感“高贵典雅”。该版本塑造了教堂般端庄肃穆的形象,每一个音符都具有准确均匀的时值以及严谨细致的规格。从音乐织体的角度,所有的两连音都被演奏成饱满的时值,音乐连续不断,音色厚重丰满。力度的变化使音乐的张力凸显,严谨的节奏和稳定的速度又使音乐的框架立体平衡。整个版本的聆听感受仿佛置身于教堂的肃穆氛围之中。

约阿希姆版和谢伦格版将“柔板”视为类似“浪漫曲”之类完整独立的乐曲。但也许是出于对《第一奏鸣曲》(BWV 1001)整体性的考虑,泰兹拉夫演奏的“柔板”聆听起来最接近于“赋格的即兴前奏曲”。整首乐曲呈现轻盈灵动的色调,小音符作为装饰音蜿蜒起伏,宛若流水;音色纯净而透明,不似教堂的庄严肃穆,更似对赋格的引领和呼唤;整体风格轻盈,并非庄重或者沉重,充满巴洛克音乐的特征。在对称中体现生动的色彩,在均匀中体现错落的因素,在平衡中显示对抗的色调,内中相悖而不相离。

三、3种风格的整体艺术特征

在分析上述3种风格的典型特征的基础之上,总结出各自的整体艺术特征并对3位演奏家的演绎风格进行论述。

(一)浪漫风格和约阿希姆版本的艺术特征

浪漫派演奏风格的整体特征可以表述为:夸张的滑音,非常连贯的连弓,节奏较为自由,节奏的重拍与非重拍之间较为模糊,以旋律为基础的分句,夸大庄重感,重视音乐表情,有控制地使用揉弦,重点营造“演奏家出场,作曲家缺席”的景象。

20世纪初期,巴赫作品演奏以浪漫風格最为常见。约阿希姆是首位将巴赫无伴奏作品录音的演奏家,现存巴赫录音两段。从这两段录音中可以窥见20世纪早期的浪漫派演奏家对巴赫作品的诠释。其时古乐研究尚未兴起,演奏家演奏巴赫作品的方法与别的浪漫作品并无不同。在约阿希姆的版本中集中体现了浪漫风格在滑音、连奏、节奏和音乐表情等方面的特征。

约阿希姆将“柔板”视作一个完整的乐曲进行演奏,而并非作为赋格的前奏曲。他采用了炫技的技法,例如在和弦演奏结束之后,抬起弓子。这类抬弓技巧浸染了演奏家个人风格的烙印,在浪漫派的作品演奏中较为常见,具有良好的舞台效果。此外他运用节奏,突出强调不协和的和弦,产生戏剧化的张力。揉弦方面,在长音上使用揉弦,小音符上较少使用揉弦。乐句气息较为宽广,具有浪漫时期的长大乐句的特征。

约阿希姆版的突出特点在于滑音的使用。滑音的速度、幅度体现了浪漫派演奏家个人的主观趣味。约阿希姆版在乐曲18小节处的滑音,增添了该版本的趣味,也展示了演奏家的个性。

综上所述,约阿希姆版是20世纪早期浪漫派的代表性版本,具有演奏家自身理解和诠释音乐的深刻个性,代表了浪漫时代演奏家的审美,具有历史的价值。

(二)现代风格及谢伦格版的艺术特征

20世纪中期,巴赫作品演奏以现代风格为主流,例如米尔斯坦、谢伦格等演奏家的版本是这个时期的经典。现代风格脱胎于浪漫风格但又有所不同。现代风格主要采用精准的节奏,普遍使用揉弦;努力做到音符均匀,节奏的弹性空间很有限;具有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避免过多的激情,打动观众的泪水并非最终目的。

谢伦格版集中体现了20世纪中期的现代风格。谢伦格深入研究了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出版了其乐谱版本。他更改了弓法,标注了指法,添加了力度记号和表情术语。在弓法的编订上,为了达到长大的乐句效果,增长了弓法连线。在指法的编订上,为了统一音色,采用了同一根弦上高把位的指法。

值得一提的是,其时古乐运动尚未兴起,因此谢伦格版的长连线弓法和高把位指法体现了这个时期的审美形态,即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形态,与后来古乐运动提倡的“原汁原味”复古的审美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异。

谢伦格将“柔板”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来演奏。他使用较慢的速度,使该作品呈现庄重的风格,符合教堂圣咏般的氛围。他采用精准的节奏,努力做到音符的均匀。他将小音符作为旋律的主体进行演奏,与和弦浑然一体,形成长的乐句。他采用了连续不断的运弓,换弓之间没有痕迹,使乐句连绵不断。音色厚重,和弦庄重。与约阿希姆版不同,谢伦格没有采用滑音,避免将演奏家过多的个性特征融入作品的诠释之中。

谢伦格的版本是20世纪中叶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代表版本,严谨细致地体现了巴赫作品的结构与风格,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本真风格和泰兹拉夫版的艺术特征

20世纪60年代之后兴起的古乐运动成了巴赫演奏风格的分水岭。古乐运动的学者深入研究巴洛克音乐的艺术特征,并在演奏技法上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演奏家们试图以今之乐器呈现古之乐曲,营造“作曲家出场,演奏家缺席”的场景。

本真风格的特征可以表述为:按照句子的形态分句,力度差别较小,经过音上下起伏,弹性的节奏,分句之间更多的呼吸,少用或尽量不用揉弦等等。复古风格中呈现的巴赫作品轻盈灵动,与浪漫派的抒情和现代派的庄重具有极大的不同。

泰兹拉夫版是古乐运动复兴后的本真版本的代表。乐谱版本方面,泰兹拉夫采用来自巴赫手稿的净版,按照巴赫原始的弓法连线。由于原始的弓法连线短小,因此泰兹拉夫的分句也比较短小。巴赫的手稿没有添加指法记号,泰兹拉夫采用的指法大多在低把位进行。

泰兹拉夫将“柔板”作为赋格的即兴前奏曲进行演奏。经过音具有即兴装饰的特征,演奏得轻盈且具有流动性。和弦采用分奏,避免了过多的庄重感。速度较快,风格轻盈,音色纯净轻薄,节奏具有弹性。分句短小,力度差别较小。在分句的空间上使用了更多的停顿。

泰兹拉夫的版本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后古乐运动兴起之后的复古版本,具有复古的价值。

结 语

纵观3个版本,尽管浪漫风格、现代风格和本真风格各有千秋,但在历史上不同阶段共同完善“柔板”这个作品。随着时代的变化,巴赫作品演奏风格从浪漫回归本真,从厚重回归轻盈已然成为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总的来说,当代巴赫演奏已经逐渐远离了以演奏家个性为主的时代,更多的是忠于作曲家的意图,忠于作曲家当时的演奏音响,忠于作曲家当时的演奏方法。这也为未来的巴赫演奏风格指明了方向——在忠于原作的空间内,展现个人的个性和趣味。

所幸的是,这种空间并不狭窄。即使在同属复古阵营的演奏家中,他们呈现出的巴赫作品演奏风貌也不尽相同。例如瑞秋·波吉尔、伊莎贝拉·福斯特等与克里斯蒂安·泰兹拉夫齐名的复古派演奏家的演奏版本都具有巴洛克音乐的特征,但又各自呈现或清新或轻盈的风格,尽显个人魅力。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参考文献:

[1] Daniel Leech-Wilkinson .The Changing Sound of Music: Approaches to Studying Recorded Musical Performances [M]. London: CHARM, 2009.

[2] Daniel Leech-Wilkinson. Recordings and histories of performance styl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3] Joel Lester. Bachs Works for Solo Violin: Style, Structure, Performanc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Eitan Ornoy. Recording Analysis of J.S. Bachs G Minor Adagio for Solo Violin (excerpt): a Case Study[J]. The Journal of Music and Meaning , 2008.

[5] Dorottya Fabian. A Musicology of Performance:Theory and Method Based on Bachs Solos for Violin[M].  Cambridge: Open Book Publishers, 2015.

[6] Bruce Haynes. The End of Early Music: A Period Performer s History of Music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7]王之炅.巴洛克音樂录音中的风格与审美——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3).

收稿日期:2020-09-12

作者简介:何敏楠(1980 — ),女,硕士, 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21)。

①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恰空舞曲》和“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两首作品,主要从乐谱和技术角度讨论了作品形态、演奏技术与风格分析等问题。笔者认为大多研究为作品之基础研究,即针对形态和演奏,对该作品的解读趋于平面化。鉴于巴赫作品演奏风格多样复杂,对这个作品的深入研究需要在录音版本的比较研究中,研究不同演奏家的美学倾向和风格,更深入地探索巴赫演奏风格的空间。典型研究如王之炅:《巴洛克音乐的风格与审美——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为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② 参见布鲁斯·海勒斯《早期音乐的结束:21世纪古乐演奏者的音乐史》(Bruce Haynes:The End of Early Music: A Periods History of Music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关于巴赫作品音乐演奏风格分类的观点。

① “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为巴赫《无伴奏第一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第一奏鸣曲》共分四个乐章,依次是“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 “赋格” “西西里安舞曲”  “急板”。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erforming Style of Bachs

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A Case Study of

the Three Recording Versions of Sonata for Solo Violin No. 1 in G minor

HE  Minnan

Abstract: The many performing versions of Bachs Sonata for Solo Violin No. 1 in G minor are categorized as romantic, modern and natural in style. Three versions respectively by violinists Joseph Joachim, Henryk Szeryng, Christian Tetzlaff are taken into analysis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performing details of the three styles.

Key Words: Sonata for Solo Violin No. 1 in G minor, Bach, performing style, comparative study

猜你喜欢
演奏风格巴赫比较研究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浅析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我是听巴赫的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