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丽珍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1.10.
摘 要:我国正式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教育理念滞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缺乏及实践平台短缺等方面的障碍,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不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高校可以从教学、竞赛与创业三个维度构建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强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教学;竞赛;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5(b)--03
1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首次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倡议。但是,对于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国内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界定。其中,主流观点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富于冒险开拓、锲而不舍的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拥有创新创造能力,并能够为国家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通常还会表现出好奇、灵活、开放的个性特点。这主要是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等维度来解释概念,缺乏对人才的全面性关注,如对人的个性、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没有涉及。
国外学者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定义要比国内更为广泛,他们并没有 “creativemind”“creativeman”和“criticalthinking”等创造性方面的提法,而是既强调人才的全面性发展,又强调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研究创新思维与个性特点时,多数偏向心理学的维度。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他们具有独立个性,同时也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经济与国际竞争新局面,为应对全球变革与挑战,我国要加速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 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经济强国。科技创新是实现伟大强国梦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发展。总之,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形势所迫、世界大势所趋,而人才则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制约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付出创造性劳动。
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拔尖创新型人才比较少、许多人才知识扎实而创新能力比较弱、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等方面问题。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浪潮来袭,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各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会需要更多适合新时代企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山大”。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宣传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推出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部分高校都能响应政府号召,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数量近几年也逐步提高。据统计,我国2019届高校毕业生有834万人,毕业生创业率超过3%,大学生创业者达35万。从近几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创业率仍然比较低,创业成功率仅在5%以内,足以显示出我国大学生创业之艰难。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曾经想过创业,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付诸行动;经常关注并清楚国家创业政策的大学生只有10%,偶尔关注的占30%,略微知道一点的占45%,对创业政策一无所知的占15%;大学生的主要创业领域集中在餐饮食宿、农业、零售、教育、运输等行业,其中住宿餐饮所占的比重最大;有31%的大学生出于工作自由的角度选择创业,28%的创业动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有26%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赚更多的钱[1]。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些困难:缺少职场经历和社会经验,特别是缺乏人际社交网络;缺乏商业信用的积累,造成借款与融资都非常困难、缺少创业资金;不了解市场需求,创业项目缺乏商业前景和生机;缺乏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部分创业者由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反而赚不到钱;等等。这些都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
4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障碍
1998年以来,国家和教育部相继推出一系列创业教育政策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带动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顺利,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大大激发了社会经济活力,社会创造力也得到充分释放。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方兴未艾,20多年来,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虽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积累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育理念滞后
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流于表面形式,脱离学生的专业实际,只是泛泛而谈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没有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专业特点,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不能有效促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与热情,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2)创业教育停留在创业理论教学上,纸上谈兵,缺少创业实践教学环节,与创业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或者只重视创业实践教学,而忽视创业理论教学,导致学生无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创业教育是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科,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3)有的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创业实践,采用公共选修课形式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导致大学生参与课程的比率较低,创业教育总体教学效果较差[2]。
4.2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专任教师数量极少,虽然国家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活动,但是,与在校大学生总数量相比,培养出来的有一定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数量还是非常有限,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严重缺少。大部分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职称水平较低,加上自身并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和创业经验,创业教学能力欠缺,所以只能给学生讲授创业理论,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3]。
4.3 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缺乏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条件是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我国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匮乏,尤其在课程教材、教学实践、资金投入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另外,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课堂吸引力不够;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新,涉及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内容不多,课程体系不完整。
4.4 实践平台短缺
创业教育是理论+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学科,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然要结合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学校、企业、政府为大学生搭建的创业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创业实践平台包括线上平台(各种大学生创业网站、大学生创业创意公共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和线下平台(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打造的孵化基地、创业园等)。线下平台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它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创业场所、创业知识培训、实践项目对接,并举办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吸引大学生入驻平臺实训。然而,除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外,其余城市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严重短缺,造成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只能从书本上获取创业理论知识,不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
5 构建“教学、竞赛与创业三位一体”的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上述障碍将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不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为此,高校可以从教学、竞赛与创业三方面着手,构建TCE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强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其中,T指教学(Teaching),C指竞赛(Competition),E指创业(Entrepreneurship)。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是基础,高校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竞赛是手段,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级别的科技竞赛项目,使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逐步拓展;创业是途径,大学生通过实际创业项目的实践过程,使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三者之间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与转化。其中,教学为大学生参与竞赛与创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竞赛与创业实践则反过来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与发展;通过参与竞赛获得创新思维的提升,为创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创业项目又为竞赛活动提供素材与载体,是竞赛获奖的保障。
5.1 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大学生创新理念
为培养符合现代化强国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重塑课堂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课堂教学目标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信心,着重培养他们“突破现状、挑战未来”的创新创业理念[4]。
5.1.1 专业课程教学
首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自信和自主的自我意识,培养自强和自立的性格。其次,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意识与理念的渗透,帮助他们树立创业观念,形成有胆、有识、有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最后,采用翻转课堂的组织形式,由教师主动转变成学生主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讲课,老师点评,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与演讲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法,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5]。
5.1.2 创业课程教学
高校可以针对大一大二等低年级学生开设基础理论类创业课程,如创业基础、创业理论、创业心理类课程,通过创业成功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产生创业的欲望与冲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兴趣与思维。针对大三、大四等高年级学生开设创业实践类课程,如创业模拟实训课程、网上开店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1.3 实践教学
首先,高校可以依托校内工作室,承接企业实际项目,开展工学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不但能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还能着重培养他们的专业操作能力,为未来创新创业提供能力储备。其次,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类的课程,使学生对专业学习更感兴趣,进一步激发其创业兴趣。最后,通过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职场,走上未来工作岗位,零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并能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5.2 以科技竞赛为抓手,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科技竞赛是指学生通过竞技角逐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路综合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以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科技竞赛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如发明制作、创业计划、产品设计等,学生会加入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创新点。实践证明,科技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随着国内外科技竞赛的举办规模不断扩大,竞赛内容不断丰富,竞赛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参加各类竞赛的高校与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参与面较广的竞赛有: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行业协会举办的创新创意设计竞赛。科技竞赛已然成为高校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水平也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尺,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另外,科技竞赛也促使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达到培养开拓进取、精力充沛、信念坚定、品质优良、知识渊博、能力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高校通过“教、训、练、赛”有机结合,促使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均得到稳步提升,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科技竞赛使一部分具有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脱颖而出,推动他们开展自主创业实践。
5.3 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当大学生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后,会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对自身的优势、短板、兴趣和能力产生充分认识与判断,然后根据兴趣和优势,找准创新创业方向,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大学生创业实践情况还可以反馈给高校,促进高校进行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改革。
5.3.1 依托创业实践平台创业
除大学生创业网等线上创业平台外,各地区政府、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入驻创业平台,并引进风投、培训机构、孵化器和创评机构等,与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对接,完成创业培训、项目孵化与产品转换过程,帮助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目标。与完全自主创业方式比,大学生利用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投入成本和产生风险更低,创业成功率更高。
5.3.2 自主创业
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如依靠家族拥有的货源、社会关系、业务渠道等资源,不靠政府与学校平台,开展自主创业。同样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要取得成功,必须选择自己熟悉又精通、良性有生机的行业作为创业方向,准备好充足的创业资金,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脚踏实地,并具备了解市场及洞察潮流的能力,能根据市场热点随机应变,做到勇于创新、善于改革。
6 结语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各种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创新型人才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课堂教学、科技竞赛与创业实践三方面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拓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高他们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张伟珊. 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粤北山区4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09):67-69.
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05):64-67.
胡志新.科技竞赛对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7(08):89-92.
解道赟.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分析[J].絲路视野,2017(04):75-76.
郭瓛.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7(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