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育人演进认知下的地方新型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

2021-06-28 19:44翟博文陈昌礼陈辉林
中国商论 2021年10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产教融合共同体

翟博文 陈昌礼 陈辉林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1.10.

摘 要: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是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新时代,为了推进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的深化与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追根溯源,阐明合作育人的初衷;其次,剖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五个不同时期合作育人的指导思想和合作育人模式,以史为鉴,以防产教融合落入“旧模式”下的低质量发展;最后,分析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困境,并结合实践,从产教融合理念创新、价值链延伸、育人平台的共建和关系协调四个方面探索新型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策略。对关于产教融合、合作育人过去、未来的认知及深化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合作育人;指导思想;产教融合;共同体;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5(b)--04

2018年,作为新时代背景下召开的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教育部门如何支撑经济部门高质量发展,如何破解“就业难”这一新常态,是教育部门的使命与担当。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深化产教融合已上升到战略性高度。深化产教融合是一项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改革,如何协调产教融合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激发主体融合的驱动力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1]。同时,深化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深化”,应系统而深入地认知合作育人指导思想和模式演进过程,以史为鉴,并不断总结深化产教融合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产教融合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合作育人的初衷

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教授Herman Schneider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希望在社会上寻找一些琐碎的任务以解决自己对工作的要求,而这些工作又与专业职业目标关联性较差,为此,他创办了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不但改善了学生的收入来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工作场景体验[2],这就是校企合作教育的初衷。校企合作教育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Brahimi N等实证研究证明,它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获得更高的平均成绩绩点[3]。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雇主选聘大学生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根据美国劳动教育质量国家中心在1995年所做的一项调研表明,相对于毕业生的学业、学历而言,雇主更看重学生的工作态度、沟通技巧、经验及专业技能认证等实践能力。但Wilson等研究认为上述实践能力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并没有得到明显发展。同样,在密歇根州教育委员会(1991)进行的另一项研究中也发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手段并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室,而是工作场景[4]。因此,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合作育人,支持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

2 国内合作育人的指导思想和模式的演进

2.1 合作育人指导思想演进

思想来源于实践,思想又高于实践以指导新的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对合作育人指导思想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为产教融合的深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指导思想。

第一,两种教育和劳动制度的合作育人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出现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二是青年上学要求强烈,但国家没钱投资兴办学校。1957年、1958年中央提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国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劳动制度同时并行,除了全日制学校教育外,应该发展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也就是说,在学校中,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在工厂中,一种是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另一种是四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

第二,社会力量办学的合作育人思想。由于教育领域受到历史原因的干扰破坏,使得办学模式单一,教育结构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教育与经济之间学用脱节矛盾严重。 1985年,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1985年,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且鼓励集体、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办学。要求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通力合作,强化实践能力,职业毕业生达到“上岗即适岗”的效果。

第三,产教结合的合作育人思想。20世纪90年代,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突出。1993年3月,中共中央國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走产教结合的路子”。所谓产教结合,一是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要体现教育与经济在发展战略、总体规划上的结合;二是在办学体制上,要体现教育与企业的结合,企业兴办职业教育以企养校;三是在教学的安排和组织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合。

第四,工学结合的合作育人思想。在2000年左右,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学校从企业中脱离出来,校办产业效益差,学生实践实训再遇难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第五,产教融合的合作育人思想。近年来, 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高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两张皮”仍然存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格局。

上述五种合作育人的指导思想具有各自的时代背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但是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通过合作育人,教育部门培养出经济部门适用人才,提升教育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经济部门参与合作育人,反哺办学,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而且这一系列思想的演变也体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合作育人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共同作用转变;二是合作育人从中职教育覆盖至整个中高等教育;三是合作内容从单一育人功能向多链嵌入转变,实现育人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融合。因此,通过合作育人指导思想演变分析,对加强校企合作育人的理性认知,指导和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合作育人模式的演进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在上述五个不同阶段合作育人指导思想下,对应形成了五种实践育人模式。

第一,半工半读合作育人模式。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得到了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认可,1958年全国各种农业中学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当时仅仅作为普通中心的补充,没有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之后的几年,1964年中央再次提出两种教育和劳动制度思想,农业中学不仅得到了快速的恢复,而且半工半读从中学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5]。比如,当时成立的广西工读大学(后来改名为广西劳动大学),学校就开设农学系、园艺系、畜牧兽医系及中专部,这便成为国内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职业教育雏形。

第二,联合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让全党全国人民备受鼓舞,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职能部门横向之间通力合作,行业企业对口协作帮扶”的职业技术实践育人格局。全国上下形成了行业主管职能部门、行业大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学办学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通过联合办学,学校按照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学生到对口协助企业或校办工厂(基地)实习实践,形成了一条“对口联办,订单培养,学以致用”的联合办学实践育人宝贵经验[6]。

第三,校办产业合作育人模式。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更多地利用贷款发展校办产业,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做到以厂(场)养校。“产教结合,以厂(场)养校”在20世纪90年代各职业技术学术学校、高等院校中广泛推进,培育出了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阿尔派等一批高科技校办企业。校办企业成为本校学生实训、实践的重要基地,它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第四,校企合作的合作育人模式。在工学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满足学习实践实训,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接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同时,在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对校外实习基地认定的推动下,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主要载体。

第五,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育人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高校和企业都拿出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双方的合作共用,以达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的目的,从而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导下,很多省份出台了各自的产教融合建设方案,启动了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及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等项目的建设。

上述五种合作育人模式的演变,反映出在社会化专业分工下,经济部门参与教育部门合作育人关系的变化趋势,一是企业从被动介入向主动参与转变;二是企业从单向介入向校企双方互动转变;三是合作育人从共建育人载体向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延伸;四是从校企双元主体向产业体系中多元主体扩展;五是从校企资合、人合单一要素合作育人向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多要素集聚融合育人转变。因此,产教融合的深化,是在把握前边四种合作育人思想和模式的基础上,对合作育人思想认知和模式改革的深化,从而实现以深化产教融合,助推高质量育人的发展。

3 地方高校构建新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困境与对策

3.1 地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困境

当下,深化产教融合是合作育人战略性任务。所谓深化就是要推动合作育人向更深的阶段发展,不是对前边四个合作育人思想及所对应合作模式的简单优化;它既要破解现有产教融合向深层次发展的机制障碍,又要以协同创新与育人平台共建为抓手;既要理顺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激发融合动力,又要推进创新要素多元聚合,构建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对高校而言,在深化产教融合中还需要突破更多的障碍[7],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失衡现象突出,学校寻找专业行业领域内的产教融合企业比较困难;二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产教融合中对企业创新驱动的支撑力相对比较差;三是地方高校获得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比较小,产教融合中所能投入的資源比较有限;四是地方高校专业结构与育人质量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双一流大学、重点大学专业人才供应饱和的情况下,企业缺乏与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培养企业对口人才的潜在需求。因此,如何提升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吸引力和共赢能力,这是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必须突破的困境。

3.2 以“四共”理念指导共同体建设

双方成立深化产教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团队,探索三螺旋结构在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的应用,提出“转化、创造、共享”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路径[8],所谓“转化”是指把学校的教育要素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的生产要素转化为学校的实践育人资源;“创造”是指将学校的教育要素与企业的生产要素相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价值;“共享”是指平等、合理分配共同创造的新价值和新成果,探索建立社会、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转、共创、共享、共构”的产教深度融合共同体建设新理念、新机制,如图1所示。

3.3 以价值链延伸,夯实共同体价值体系

为了提升学校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吸引力和对企业的驱动力,项目团队一方面注重挖掘各方价值诉求,寻找利益共同点,以需求对接促成价值交换;另一方面,完善价值交换的顶层设计,搭建价值交换平台,形成建立在利益共同体上的各方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如图2所示,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培养质量保障、学生专业实训实践、人才团队产学研合作、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挖掘,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价值最大化的增值点,不断延伸和丰富产教融合的价值链条,为新型共同体的建设夯实价值基础,确保双方利益最大化。

3.4 协调好五个关系,解决共同体育人顾虑

为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使共同体协同育人功能落地,双方团队共同梳理出五个需要协调的关系:一是协调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多、时间集中,与企业“一次性”可提供的岗位少的关系 ;二是协调由于理论教学的相对“集中性”与实践教学的相对“分散性”造成的排课冲突的关系;三是协调学生安全防护能力弱与工地安全生产要求高的关系;四是协调企业前期协同育人资源投入成本高与学生后期自主择业时违约成本低的关系;五是协调学校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弱与企业招聘要求实践能力强的关系。通过上述五个关系的科学解决,理顺了校企双方在实践育人中的矛盾,化解了各自的担忧和顾虑。

4 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破解办学实践资源投入不足和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应正视高校参与产教融合困境,学习、归纳、总结合作育人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演进过程,为深化产教融合找准深化的突破点,避免走入低层次的校企育人合作老模式提供经验借鉴。同时,地方高校应科学分析和把握学校的育人优势资源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对高校人才团队、技术成果、科研仪器等创新资源要素的需求,通过产教融合理念机制创新、价值延伸、关系协调和育人平台的共建共享,增強学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共赢能力,提升学校在产教融合中的吸引力,激发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从而将产教融合的深化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邓子云,张放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20(Z1):1912-1915.

By Patricia L. Linn, Adam Howard et al. Handbook for Research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Internships[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

Brahimi N , Dweiri F , Al-Syouf I , et 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gram[J]. Procedia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 102:446-453.

Wilson, James W, And Others. Rethink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J].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1996, 31.

陈沛富,闫智勇,纪颖.校企合作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6):10-14.

孙道夫.走联合办学的新路子——青岛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1992(06):6-7.

张国浩,王以雷.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9(23):32-36.

戴彬,张孟迪.创建“三螺旋”跨地域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9(08):76-78.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产教融合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