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红
【摘 要】教育方法要遵循教育之道,道和法融为一体,学生才能和谐发展。德育作为培育人 的德性的工程,更应讲究“道法合一”,达到“育德无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做到“趣 思合一” “玩学合一” “身心合一”“正反合一”。
【关键词】“道法合一” “趣思合一” “玩学合一” “身心合一” “正反合一”
我国古人提出“道法合一”,认为道和法融为一体, 万物才能和谐地发展。教育亦如此理,我们在教化培育 人的过程中,也应做到“道法合一”,教育方法要遵循教 育之道,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才能和谐健康发 展。当前一些学校教育出现了 “道法”分离,违背了教育 规律和逻辑,导致教育产生负面效应。如应试教育与素 质教育的背离,重知识轻能力的片面错误思想,重结果轻 过程的急功近利倾向。德育作为培育人的德性的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片面极端,更应讲究 “道法合一”,达到“育德无痕”,不能夸夸其谈地空洞讲 授,要用巧妙的方法把道理讲明白,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 律,立足儿童立场实施教育,要像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要 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良好品德为目标,是德育的 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教学质效,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 品德的优劣。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设法优化教学 策略,提高教学质效,提升学生品德素养。笔者受“道法 合一”思想的启迪,悟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道”与 “法”,并将两者有机融合,有序共生。笔者结合日常教学 实践,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个“合一”。
—、趣中诱思,趣思合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教师都会想方设法 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釆 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手段。趣味课堂符合学生学 习心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不能片面追求 娱乐性,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娱乐场,一些道德与 法治课堂的趣味性过浓,从头到尾学生都是喜笑颜开, 课堂氛围活泼热闹。过分浓厚的娱乐氛围冲淡了教学主 题,淡化了思想教育,使学生学习而不思考。为了使学生 “乐于探究”,趣化教学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要把握好趣 的度,在注重教学内容趣味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学内容 的思维含量,要注重思考性与启发性,要能够诱发学生思 考,激活学生思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辩证对待“趣”与 “思”,做到“趣” “思“并重,力求“趣思合一”。笔者在课 堂中经常创设“趣思”情境,将问题融入形象具体的场景, 实现“趣思”融合,在“趣”中诱“思”,达到激“趣”与诱 “思”的双重效果。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 时,有些教师喜欢创设商场购物情境,给学生展示商场购 物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购物经历,以激发学生对买东西话 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笔者在教学这节 课时,设计了一个秋游食物选购的话题,给学生提供了薯 片、辣条、果冻等各种各样的物品,其中也有一些过期食 品和三无食品,让学生小组讨论并亲手选择物品,真实而 有趣的选物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将买东西 的学问自然融入其中,引发了学生对购物学问的思考与 讨论。该设计将“趣思合一”,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 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玩中明理,“玩學合一”
“法遵循道运行,事物才能有序发展。”教育的“法” 要遵循教育的“道”,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遵循学生的成长 规律,如同种植要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般,不能拔苗助 长,而要静待花开。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秉承 教育的规律和道理,要顺应学生天性开展教学。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游戏也 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是教知识 的,教学是严肃的,怎么可以让学生玩?其实,玩与学并 不矛盾,玩和学可以融为一体,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明理。 玩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一种学习手段,学才是真正的目 的,教师可以寓学于玩乐,借助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借助玩的过程增长学生的道德知识与能力。例如, 在教学《我学习,我快乐》一课时,笔者通过导入游戏,组 织学生玩“捡小棍”的游戏,短暂的游戏后,笔者让学生 汇报成绩,请优秀选手分享经验,有趣的游戏不仅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游戏也是学习,充分体 验到学习的快乐。再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 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 “踩木桩过河的游戏”,让学生快 速通过小河,比一比哪个小组速度最快,有的小组一拥而 上,使得个别学生“落入河中”;有的小组依次排队,有 序过河,顺利通过。学生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体验, 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游戏还帮 助学生认识了规则,体验了规则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了学 生的规则意识。
三、 做中悟道,“身心合一”
道德认识是道德素养的基础,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 的前提,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 原则和规范的认识。道德认识主要是知识建构的过程, 必须以道德实践为载体,亲历各种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 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知、理解,最终实现有意义的自主 建构。基于实践活动的教学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教学 策略,通过身体力行,以行促知,通过手脑联动,达到知行 合一。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理解,在做中领悟道理,有助于 知识的习得与建构,有利于事理的明晰与接受。
“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是《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现在许多学生在蜜罐中长大,对父 母的付出视而不见,很难感受和体谅父母的辛劳。教师 即便在课堂中给学生讲多少事例或道理,也很难激发起 他们感恩父母的意识与情感。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 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讲大道理不一定有用,只有让 学生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付出,才会真心感恩 父母、疼爱父母。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些 实践性活动,如让学生负重走路,感受妈妈怀孕过程中的 不便与艰辛;让学生动手洗红领巾,感受妈妈操持家务 的辛苦。笔者还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和父母一起开展家 务劳动,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父母的辛劳,增强学生对父母 与家庭的热爱之情。
四、 双管齐下,“正反合一”
案例教学法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以 案例为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思考与讨论,做 出判断与决策,学生从案例中得到启发与感悟,从而深化 了道德认识。案例的选择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好的案例 具有典型性、问题性、教育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情 感,引发学生思辨,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
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比较片面,喜欢选择正 面案例,一味地开展正面教育,极少选用反面教材,他们 认为反面案例对学生具有负面影响,容易诱导学生学坏, 造成学生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学生的成长 如同植物生长,既要接受阳光的沐浴,也要经受风雨的洗 礼,如果学生只看到好的一面,而不知道坏的一面,这样 反而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反面案例的运用,能够让学生 看到世界的多面性,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知道世界有真 善美的一面,还有假恶丑的一面,反面教材的利用,能够 锻炼学生的道德判断,提高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中》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 领会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 笔者在教学导入时出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秩序井然的 十字路口,一幅是车水马龙的校园门口,两幅具有强烈反 差的圖片,给学生以明显的对比,促进了学生对交通情况 的感知与认识。在判断辨析环节,笔者既设计了一些遵 守交通法规的事例,也选取了闯红灯、酒驾等违反交通法 规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剖析思 辨,助推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不能 因噎废食,正面案例与反面教材都要采用,做到正面教育 与侧面激励相结合,双管齐下,既从正面引领,又从反面 警示。
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在统一中认识对立,在对立 中认识统一,这就是最高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辩 证的观点,需要实现多元的融合,让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践行“道法合一”思想,遵循教育之道,优化教育之 法,做到“趣思合一” “玩学合一” “身心合一” “正反合 一”。A
[参考文献】
[1] 马海青.浅析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 体验式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9(14).
[2] 石春红.三维导向:班本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J]. 中小学班主任,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