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连接,间隔训练

2021-06-28 22:38巫新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初试例文典型

巫新秋

一、建立连接,整体建构(教材使然)

“习作单元”是统编本教材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的创新单元。从纵向上看,它体现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发展性;从横向上看,它突出习作知识与能力训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此,在对习作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建立连接,整体观照,进行顶层设计。

1.纵向梳理,理清它在纵向线索中的地位

从统编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统编本教材语文要素是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律编排的。只有理清本习作单元在整套教材习作训练中的地位后,才能精准施教,不越位,不失位。

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阅读内容提出了“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目标,而习作内容则要求“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不难发现,本单元核心要素就是“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于是,我们要思考:在它之前的写人习作进行过哪些训练,在它之后的写人习作还要进行哪些训练。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三年级是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从外貌、性格、爱好等方面写出人物的鲜明特点。四年级是继续通过外貌、性格、爱好来写人物特点,想一想这些特点可以用什么事情来说明。五年级上册是学习细节描写并能选择一两件突出人物特点的事情来写。而六年级上册在“围绕中心意思写”里面讲到写人要选择典型事例。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第一,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唯一一个“写人”的习作单元。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它第一次提出“典型事例”及描写人物的方法。第二,在教材列出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选取典型事例、细节描写、描写周围人的侧面描写中,是重点也是难点的是“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离不开写事,而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尤为困难,所以六年级还要继续训练。

2.横向统整,形成一个围绕语文要素的有机整体

“习作单元”自成体系,它包含“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这五个部分。虽然是“精读课文”,但阅读与习作的语文要素是非常一致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感知写法。“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和规律进行梳理和归纳。“初试身手”是尝试运用写法写片段或列提纲。“习作例文”选取的是运用本单元写法写出来的例文,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模仿。“习作”是运用学到的写法进行习作实践。从“精读课文”感知写法,到“交流平台”整理写法,到“初试身手”尝试写法,再到“习作例文”印证写法,最后到“习作”环节运用写法,这是一个围绕核心要素的整体建构。

尽管每册教材习作单元教学内容的安排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我們在使用的时候仍需要调整、整合。比如,对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两篇精读课文《太阳》《松鼠》的选择,从后面“交流平台”对说明方法的梳理与归整,与“习作例文”《鲸》的相似度,以及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要求来看,《太阳》一课值得反复引导学生学习模仿。再如,从指导学生完成一篇“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习作来看,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较《盼》更易于学生学习模仿。

本单元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从题目我们可以捕捉到这样的信息:《摔跤》《两茎灯草》都是选择“典型事例”写人,《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是通过外貌写人。细读课文后发现,《摔跤》《两茎灯草》都以刻画人物动作为主。因此,最后我们把《摔跤》《两茎灯草》整合在一起学习两点:选取典型事例、动作描写的层次性。《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学习有条理地描写外貌,写出人物结实、强健的特点,对小学生来说运用此法有一定的难度。第二篇精读课文《刷子李》在正面细节描写的基础上重点学习侧面描写。“初试身手”的第2题列出家人的“典型事例”表现他们的特点,与习作“形形色色的人”整合在一起学习。

二、任务驱动,环环相扣(设计使然)

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对学习者后面的学习能发挥最佳的作用,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因此,“习作单元”的教学指向语文要素的落实要更坚决,更直接。在一开始接触这个单元时,就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是要完成一篇习作。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一步一步地来学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拟。写的时候,要选取典型的事例。

我们明确看出:这次作文训练的是语言、中心和选材。于是,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主要采用这样的步骤:

1.整体入手,感知人物特点(中心)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交流导学单(如表1)对文本信息进行梳理。学生在这个环节学到写人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2.比较题目,明确所选事例(材料)

上面这三个题目中,能看出写人的是《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那另外两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以“摔跤”“两茎灯草”为题呢?《摔跤》看起来是写事,实际上是写嘎子,人与事情是分不开的。“摔跤”这件事情更能体现嘎子的机灵。其实《两茎灯草》原来在人教版教材里标题就叫“临死前的严监生”,一看题目就是写人的文章。《两茎灯草》看起来是写物,实际上也是写人,临死的严监生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硬是撑着不肯咽气。这件事情更能体现严监生的吝啬。学生在这个环节学到的是要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点。

3.理清画面,学习细节描写(语言)

我们都知道,精彩的故事往往都是一波三折,有画面感的。之后让学生继续默读,看看作者写了几个画面,标出序号,完成表2,同时将严监生的动作表现画出来。

(1)交流完成表2。

(2)四个画面读下来你有什么感受?(将典型事例写得充满悬念、一波三折。严监生临死前惦记的不是那些重要的人和事,而是很不起眼的两茎灯草,太吝啬了!)

(3)作者写严监生主要是依托严监生的典型动作:伸着两个指头、摇头。作者虽然写的是同一个动作,但写法一样吗?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层次变化、焦急。)作者通过严监生的动作细节将他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间隔训练,三番四次(认知使然)

习作单元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中感知、归纳写作规律,在“初试身手”中对写作规律进行单项的实践运用,再阅读习作例文提升认识,最后再次运用规律进行整篇的习作实践。但是学生作文不是经过这样一次训练就能达标的,而是需要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才能进阶到高一级的程度。

1.间隔修改习作

就像我们的课程表安排每天一节语文课一样,学生的习作也需要间隔温习、修改,因为学习到的习作方法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比如,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初试身手”是这样的:你的家人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可以用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他们的特点,列出来和同学交流。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选择“典型事例”较难,他们可能写出来的是一件事情的几个环节。没有关系,等学习到“习作”环节:判断“叔叔记忆力超群”的典型事例后,再来修正自己列的提纲,看看哪些是最能反映家人特点的典型事例。

2.对照课文修正

大脑的神经元建立连接后,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在习作单元,我们要让学生的习作与单元内的课文建立连接,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提高习作水平。

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其中,习作板塊有一个要求是“能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但是,学生交上来的习作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且在末尾段都写出了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这个时候,我拿出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太阳》,再让他们看看课文的结构:1~3自然段分别写了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三个方面的特点,4~8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与动植物生长、能源形成、自然气候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的关系。而习作例文《鲸》条理更清楚,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性的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就可以直接介绍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不需要写自己的情感,这与《白鹭》这类状物的散文不同。最后,请他们对照课文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3.修改多次成正文

笔者认为,一文经过多次修改成为符合本次习作要求的像模像样的文章,让学生获得的成长比写多次但每一次都没有写好的成长更多、更快。事实上,我们每一次的习作,究竟有多少人达到这次训练的要求呢?没有进行过统计,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人数不会太多。习作单元,我们在学生习作完成后,可以安排自我修改、同伴互改的方式进行评改,评改作批注时,一定要对照习作要求、对照本单元课文写清楚优劣。学生根据同伴的意见再次修改、完成习作。学生会在第三、四稿的习作中看见自己的成长历程,看见对习作方法的使用日臻熟练。

四、实践运用,提高能力(性质使然)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习作单元与阅读单元相比,更要重视实践运用。

1.分步完成习作任务

进入本单元学习伊始,学生就已经明确本单元的任务是写一篇写人的文章: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一个人的特点。那么,在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后,先让学生写出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人,可以是同学,也可以是家人。然后用一个词来描述他(她)的特点,并写在这个人名字或称呼的前面。如,爱哭的同桌、勤劳的奶奶、爱美的妈妈……在“初试身手”环节,列出2~3个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例。在“习作”环节,再将事例写出画面感。

2.充裕时间多实践

习作单元,在“交流平台”总要梳理归纳写作方法、写作知识。这些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能实现能力转化、素养积淀。因此,课堂上要少讲多练,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尽快“写”起来。如“初试身手”:课间10分钟,观察一位同学,试着用学过的方法写一写他。学生一开始也许就写几句话,但大家在交流碰撞中会互受启发,日臻完善。

3.教师带头写下水文

教师带头写下水文,除给学生示范外,还可以感知体会到写作的重难点在哪里。在习作课上,我与学生一起在20分钟里写了《我的母亲》一文,深深感动了听课的教师。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典型事例”的选择最难!

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人。她每天起得早,睡得晚。从不串门,不打麻将。我每次回去,她不是在田里干活,就是在家里做家务。

一天下午,我从南京下班开车回到老家时,天已经擦黑。停下车后,我喊了几声“妈”都没人应。推开门一看,黑黑的屋里,她正在擦山芋呢!她弯着腰,右手戴着的棉白手套已经变成露出五个手指头的浆黄色。地上的盆里已经有满满一盆的山芋头。看见我回去,她连忙起身要为我做晚饭。我说帮她擦,她不同意。她继续拿起一个山芋,又按到擦板上来回地擦。每年,山芋收到家,母亲总要为我们做一些自家的山芋淀粉。她说:“这个最安全!”我心疼地揉了揉她的肩背,她说:“没事,过几天就会好了。”

总之,统编本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在加强教材纵向连接的时候,还要增强“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之间的整体建构。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多次间隔地对照课文、例文进行习作训练,在螺旋上升中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初试例文典型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小试牛刀,初试微课堂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圆》典型易错题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典型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