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
【摘 要】新课改之下,小学课程 “自然”更改为“科学”,新的科学老师也增加了许多,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一门课程,我们该如何适应课改,如何上好科学课呢?本人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谈谈自己的体会,希望可以给新入职的科学老师一些启发。
【关键词】科学;新教师;教学
现阶段进行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原有的“自然”课的基础之上的。“自然”与“科学”在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刚入职不久的科学教师,我们该如何适应课程改革,如何上好科学课,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积极让学生和你一样热爱科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会学得非常好!
科学,是大部分学生喜爱的学科,他们愿意动手去做各种科学小实验,但由于经验不足,知识匮乏,他们的有些动手操作可能会显得乱七八糟。学生如果长期没有获得课堂上的成就感,他们可能会慢慢地厌倦科学课堂。为了培养学生长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科学教师应该要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将课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校园里学生的纸飞机之所以能够飞起来,这离不开科学课本中大气压力的相关知识,各种植物的叶子有不同的形状,究竟是对生、互生还是轮生……这些都与我们的科学教材紧密相连。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材中给出了造雨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循环。教材中的实验图是严格按照实验室器材设计的实验,实验现象很明显,但是所耗时间比较久长,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密切联系。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改进实验,改用透明的电水壶模拟实验。水烧开后,打开电水壶盖,发现盖子上有很多的小水滴,有些还在不断的往下滴,模拟的就是下雨的过程,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成液态,凝结成了小水滴,最后落下来。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也可以利用电热水壶模拟,第一次烧水时,先在壶身水的位置作一个标记,然后将盖子合上,等水烧开,再在壶身水的位置作一个标记,结果发现两次标记在同一位置,说明水的量并没有减少;第二次烧水时,先在壶身水的位置作一个标记,然后将盖子合上,等水沸腾,可以观察到大量的白汽上升,几分钟后发现壶里的水缺少了很多。对比两次实验,学生思考后会了解到这就像大自然中江河湖海的水被加热就会蒸发变成空气中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变成雨滴降落下来,所以雨水总是降不完。
电水壶烧水几乎是每个四年级学生在家里都见过的场景,更换实验后,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原来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烧水也蕴含着这么多科学道理,居然和地球上水的循环相联系,大自然的奥秘有时候可以直接在家里寻找依据。长期的积累之后,学生会对科学更感兴趣,更加喜爱科学课,也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能力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实验可以看成“借助于仪器的观察”),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通俗一点讲,我们平时对一个有疑问的描述或解释常常会问:“有什么依据?”或“证据呢?”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科学家的观察和艺术家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需要发现其中的规律,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小学科学的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科学实验两大类,自然观察包括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植物,学会观察月相、星座,学会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细胞等微观世界……科学实验观察包括学会观察温度的变化、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研究磁铁等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教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在四年级教学中,“摆的快慢和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在很多科学课堂中并不是学生主动提出的,而是教师提出,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观察实验,最终也能得出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考虑换一个教学方式,先组织学生分组,各小组分别制作一个摆,然后试着让各组的摆摆动起来,放在讲台上进行展示,学生这时就能很明显地观察到有些小组的摆摆动得比较快,而有些小组的则摆动比较慢。学生则会很自然地提出为何摆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摆的快慢和什么关呢?在他们观察讲台上各个摆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通过观察得出自己的猜想,再尝试利用自己的材料制作不同的摆,尽量制作一个摆动比较快的摆。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学生在遇到这些情况时大脑的确是在认真思考,这样的思考活动则预示着创造性火花即将闪现,这样的观察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会在活动中更加仔细地观察自己制作的摆,并会与其他小组的摆认真进行比较,最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这个结论。
这样的教学活动在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能力,教师本身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我们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以观察的条件。同时教师需要用心准备学生的实验材料,有结构的学具能吸引学生的观察,并使得学生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让他们通过观察真正能够发现科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有一线特级教师在青年教师培训会议中提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提出: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当了科学老师之后才发现自己所了解的世界是如此狭隘,新课标指出科学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就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作为刚踏上科学岗位的老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限,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限,要想将科学教清楚,讲明白,只有自己在熟读新课标的基础上不断的读书,不斷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只有在多进行学科专业阅读的同时也要进行非专业阅读。非专业阅读不仅包涵了对生活知识、科技新闻的积累,还包括哲学、数学、历史、人文相关领域的阅读。教师将自己变成一片海,在面对小学生的时候,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才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一辈子的修行。既然决定站上三尺讲台,就需要肩负更多的责任,教书育人的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我们只有立足当下,牢记责任二字,努力做到这三点,并将爱贯穿我们的教育生涯,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擦亮学生心灵的明镜,才能步行千里。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36.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2.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