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军
【摘 要】高中数学知识学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因此学生在具体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合理应用创新教学法,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文中则是针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数学;应用策略
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传统的知识灌输,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于所学习知识的灵活应用,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性问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始终停留在学习成绩层面,忽视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高。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则有效的转变了当前数学教学局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内涵与优势
数学本身是一门建立在问题上的学科,尤其是高中数学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联系更加的紧密,当前很多高中知识点的提出都是从问题衍生而来,并得到了相关的印证。问题教学法具体应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引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很多数学知识点主要是建立在问题上,数学教师对于实质问题的提出可以引领学生联想到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另外,长时间应用数学问题教学法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善于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全方位发展。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而言,问题教学法有着自己的灵活性,不会受到日常教学模式的限制,促进学生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这是问题教学法自身最大的优势。另外,问题教学法与数学知识点的紧密结合,进一步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难度,促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体应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应用问题教学法,首先注重问题教学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搭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进一步转变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带来的抽象印象,另外,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组织学生对于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学习,高效掌握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善于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进行合理创设,融入一些趣味性与新颖性的数学问题,有效满足学生数学学习需求。
例如《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长方体,将长方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知道,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12条棱对应12条棱所在的直线,6个面对应6个面所在的平面。观察如图所示的长方形(图略),你能发现这些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吗?学生们自由发言,引领学生对于长方体进行深入学习,了解直线与直线的关系、直线与平面的关系以及平面与平面的关系,初步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
(二)结合生活实际,合理设计数学问题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具体设计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便于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激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如果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对于数学教学效率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例如《随机抽样》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生活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为随机抽样。(1)某电影院为了对观看电影《战狼2》的1600名观众进行采访,观后从中抽取16名观众采访;(2)从10桶奶粉中抽出3桶进行质量检查。深入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
(三)应用信息技术,展开具体问题教学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步应用到了教育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因此要求高中数学教师也应当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合理设计问题教学法,尽可能的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带来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可以借助PPT、视频或者音频资料等,为学生们呈现具体的数学问题,点明本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直线与圆、圓与圆的位置可能会存在遗漏的现象,教师不妨利用信息技术,在视频中学生们会看到随着直线的移动,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提出直线与圆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并提问其位置的变化是否可以利用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推导出用点到直线的距离d和半径r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三种位置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了数学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陈俊飞.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2020(06):78-79.
[2]许经.解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