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兰
【摘 要】随着教育观念在近些年来不断的更新,越来越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被研究了出来,许多老师都在积极研究和试用这些新颖的教学知识,其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一个,就是“问题导学法”,它是一种以问题为主导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经过研究和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们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本文将就如何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法应用到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问题导学法;应用研究
数学这门学科作为理科的基石学科,是每一位初中生都必须要掌握牢固的,而在初中的学习阶段,由于数学的理论知识点多是由简略的数学公式来展现给学生们的,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和晦涩,由于一部分初中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不是十分充足,就导致数学课进行的十分艰难,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学生们也无法真正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为了扭转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问题导学法”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决方案,它能够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有一个不错的实施效果。接下来,笔者将根据自己近几年对问题导学法的试验和总结,如何有效的运用问题导学法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做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什么是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法的内涵是让学生们通过解决问题链来展开学习的方式,老师为学生们创设一个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真实的课堂情境,再结合情境来为学生们设定一连串的数学问题链当做学习目标或者说是学习任务,让学生们通过多种不同的课堂模式,例如小组合作,独立探究等模式来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思索,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换取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梳理,可以说整个课堂过程,是从问题引入,以问题为路径,最终以问题的答案为总结,问题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问题导学法最大的特点之一,一改传统教学方式中,知识被直接输送给学生们的学习模式,而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获得学习收获,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能够给初中的学生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二、问题导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学习的模式从往常的被动转变为了主动是问题导学法最突出的优势,学习的掌舵人从老师们转变了学生们,这样的转变能够为学生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课程体验和学习收获,下面笔者将分几点来对此进行简单的阐述。
第一方面,问题导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们,这就意味着学生们需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而非坐在讲台下面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生们必须得积极地参加到课堂中来,否则是很难融入课堂,杜绝了往常浑水摸鱼的现象,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们只能通过提问或是点名的方式来检查学生们是否在认真听课,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效率低下并且效果很差的,而问题导学法则完全解决了学生们课堂投入度不高的问题,毕竟如果不能參加进去,学习甚至无法开展,当油门处于自己的脚下,学生们就不得不去踩下油门了,那么问题导学法能够很好的帮助初中数学课堂提升课堂氛围和学习效率。
第二方面,在开展问题导学法的时候,学习是由学生们自主展开的,学习的进度和深度完全由自己把握,这就保证了学生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速度,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样的,而老师对大家统一进行授课却不能保证课堂的安排速度适合每一个初中生,很可能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初中生会觉得进度过快,而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另外一些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好的初中生,又会觉得课堂的深度不够,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而在进行问题导学法的时候,由于学生们可以自己把握学习的速度和难度,就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只有当充分掌握当前知识,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以后,才能够去解决接下来的问题,保证了学习的适用度,与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方面,问题导学法在进行的过程中,除了可以使得初中生们对于概念知识有相对深入的认知,对于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是显著的。由于对问题自主解决的能力是问题导学法主要考察的对象,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体现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基于小组合作开展的数学问题导学法,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在小组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从而对学生们的小组协作能力,合作意识都有一定的要求,为了能高效的解决问题,势必要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这对于班级内形成一个优良的学习氛围是大有裨益的。
三、怎么样有效的将其应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去
(一)深入挖掘教材,依照教学目标设定合理的问题链
在前文中提到过,问题链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的一条铁链,将整个课堂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那么,想要开展高效的问题导学课堂,首先就要从问题的设计入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安排得当的问题链。
老师们要结合教材内容,首先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学习重点明确,这样才能够让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性,然后开始问题链的设计,笔者建议,问题链最好是要由简入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导入更深层次的学习。首先用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们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并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的问题往往每个初中生都可以轻松解决,看似没有学习价值但实际上正是问题链的起始;在成功解决第一个问题以后,老师们就可以通过第一个问题来引出第二个问题,稍微增加一点难度,控制在经过一些努力可以解决的程度上,这样就可以引人深思,将学生们引导至一个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在完成了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以后,一般课堂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半,问题链也将来到重头戏,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体现这节课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难度和复杂程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学生们只有对前两个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一个清晰明了的掌握,才能够成功的将最后这题成功解决;实际上老师们还可以为少数能力强的学生们最后设计一个思考题作为拓展,以确保每个初中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这样一个问题链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由简到难的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从简单的问题入手,确保每个初中生都能更上节奏,然后经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一环扣一环,让学生们总能基于往常的问题答案来获取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保证学生们能够轻松的跟随课堂,参加到学习中来。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课堂,提高课堂投入程度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其效果,必然需要配合一些贴合其特点的教学手段,以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参加到问题导学的课堂中来,在前文中笔者曾经提到过小组合作学习,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是最适合问题导学法的课堂模式之一,首先,问题导学法需要高度的投入度,而小组之间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力,这就会让每一位初中生在集体荣誉感的趋势下,都尽力的去参加问题的解决,为小组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在这样适当健康的竞争氛围中,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投入度也自然而然的不用担心了。其次,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总是会有一些差异的,在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困难,这个时候通过其它组员的帮助,就可以更加轻松的推进问题的解决过程,拓宽自己的思路。最后,小组协作的方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们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从这几点看来,基于团队协作模式开展的问题导学法能够取得本身以外的更多优势,将其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是一个十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方法。
(三)带领学生们积极进行学后总结,保证学习的完整性
总结和归纳总是不应该被忽略的,无论是在什么形式的学习中,这个环节能够让学习的过程充分深化,保证了对学习成果有一个好的吸收,这一环节对于问题导学法来说更是重中之重,问题导学法的学习过程都是通过问题链的思考和解决来体现的,学生们无疑能够获得十分丰富的学习体验,但与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的是,学生们并不能直接学习到总结好的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初中学生们的数学思辨能力还很有限,还不具备从实验数据中凝练出学习结论的能力,为了保证一个有始有终的良好学习过程,总结和歸纳环节就必不可少了,老师们需要引导学生们来开展这个环节。
首先,在进行问题链的解决时,老师们可以要求学生们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一个大概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在解决问题链时碰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困难,自己和小组成员都做了哪些思考,思考的过程十分重要;最终这些困难是如何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解决的。在最后的总结环节,每一个小组都可以选派一位代表来为大家进行最终的总结发言,老师们就可以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讲解,为学生们指点出这些问题和解决过程是书本中哪些知识点的体现,或者运用书本中的哪一个具体的理论知识可以很有效的解决这样一类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回顾反思自己的活动历程,就能够从中获取新的体验和收获,并从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点,最终完成本节课核心知识的牢固学习。
除此之外,分享的过程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分享,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可以被全班初中生共享,有多少个小组,就相当于进行了多少次实验活动,获得的学习经验得到成倍增长,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结束语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学课堂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差异,能够让学生们充分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主动的去探求数学知识,并且这样的学习模式也能够保证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对初中数学课堂有着非常显著的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施彦成.谈问题导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教学,2017(02).
[2]任晖.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7(01).
[3]王芳玲.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4).
[4]艾玉英.探究问题导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3).
[5]张朝阳.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