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王晓春
[摘 要]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层次越高,越能够达到深度学习的境界。特级教师王晓春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2课微型小说《桥》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着力找寻文本信息的精髓,咀嚼人物情感的起伏,破解语言表达的机理,探索学习方法的路径:联结同类,深思行文妙义;聚焦独特,深究人性魅力;逐层思辨,深掘文字意象。这样教学,锻炼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高阶思维;深度学习;教学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67-03
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都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紧密关联起来。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所示,高阶思维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学生的思维层次越高,则学习中交互的信息越丰富,涉及的角度越多元,反应的速度越敏捷,使用的策略越灵活,所得的结论越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学习的效果越显著,即达到了深度学习。
特级教师王晓春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2课微型小说《桥》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着力找寻文本信息的精髓,咀嚼人物情感的起伏,破解语言表达的机理,探索学习方法的路径,克服了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联结同类,深思行文妙义
在深度学习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需要通过良好的情景素材把语文要素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形成一个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持续性评价相统一的实践性学习过程。在《桥》这篇小说中,环境描写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便是非常好的情景素材,有利于学生投入文本的学习中。因此在教学时,王老师以“小说三要素”为切入口,抽丝剥茧,将文中的七处环境描写联结起来。学生通过默读、寻找、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了洪水之肆虐,形势之紧张。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进一步引导——
师:同学们,整个故事的环境描写散落在各个角落,为什么要写这么多描写环境的句子呢?能不能不要它?
生1:它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特点,并且为下文做铺垫。
师:意思是写环境是为了衬托这个人物,是吗?
生2:是的,并且也是在为情节服务。
生3:没有这个环境描写,会让文章变得无趣,我们就不想读了。
生4:环境描写还可以烘托气氛。
师:对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这描写环境的七句话能随意更换顺序吗?
生5:不能。这些环境描写的顺序是符合情节发展的。
师:作者一开始把洪水比作野马。你们继续读三、四、五、六句,这里的洪水更像什么了?
生6:像人,像死神,像野兽,像魔王,像强盗。
师:老师用其中的一个词做总结——洪水像魔。
以上片段中,王老师尝试将学生的思维做三个梯度的高阶提升。第一梯度是分析。学生已经理解了作者在环境描写中所表达的内容,已经“知其然”。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价值是什么,这几处环境描写的内容与老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还需要进行分析才能“知其所以然”。第二梯度是综合。既然环境描写是必要的,那么是否可以随意交换、杂糅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在对七处环境描写进行逻辑整合的时候发现,环境描写有时间顺序,有事情发展顺序,有逻辑顺序,从而领悟了小说作者的行文手段之高。第三梯度是评鉴。当学生体会了环境在文中的价值及其顺序安排后,王老师又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重点词上,帮助学生抽取了洪水的“魂”。学生在认识洪水的过程中舍去所有的非本质现象,抓住它的本质加以评鉴,最终得出了“像人,像兽,像魔”的结论。洪水如魔!短短四个字,却是学生跟着教师先从全文读出七句话,再分析七句话的作用,最后品鉴出了洪水的本质。学生在一个“将书读薄”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中领悟了小说作者的行文之妙。
实践性学习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而在于学生悟出来多少,获得了多少。新知识、新理解是在具体情境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这就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聚焦独特,深究人性魅力
孙邵振先生在《表达力:语言的常规用法和超常规用法》中说:“有时候,恰恰有这样的现象,越是看来不正确的运用,越是精彩;越是不伦不类的运用,越有趣味。”这是文学欣赏的必要眼光,也是只有深层学习才能到达的境界。在体会老汉人物矛盾处,感受立体的人物形象时,王老师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话。第一句话对儿子来说是铁面如山,第二句话对儿子来说是父爱如山。在不同的环境下,老汉对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有没有什么关键的字眼能看得出他截然不同的表现?
生1:第一句话是“揪出”。
生2:第二句话是“推”。
师:同学们,做一下这两个动作。第一个“揪”,第二个“推”,正好相反,说明当时的老汉既是“铁面如山”,又是“父爱如山”,两种内心交织,造成了两个动作的不一样。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3:第一句话是“排到后面去”,第二句话是“快走”。
師:看到没有,我们从一个“排到后面去”,一个“快走”,感受到了老汉截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从我们刚才对两句话的读和悟中找出四个字来形容老汉所有的品行,是什么?
生(齐):老汉如山。
在《桥》这篇课文中,老汉表现的无私与大义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无私和大义之下,他却唯独对一位小伙子不同。在大家都要逃的时候,他严厉批评他的自私,一个动作“揪”,一句“排到后面去”,将他的“铁面如山”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人们都逃走后,他又力劝小伙子逃,一个动作“推”,一句“快走”,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行为一致的是,他都是在命令这个小伙子;逻辑一致的是,他的态度都是不容拒绝的;人性一致的是,他都如山一般,一边是铁面如山,不容许任何一人违抗自己的命令,一边是父爱如山,在最后一刻,把逃生的可能留给了儿子。这是文本描写的独特之处,也是老汉作为村支书和父亲两重身份下行为的独特之处、情感的矛盾之处。王老师驻足文本,聚焦独特,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深层学习之下使学生体会到了人性的合理之处。
三、逐层思辨,深掘文字意象
通过深度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核心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创新学习能力,积淀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通过逐层思辨,像层层剥笋般从文本的表层进入人物的内里,从单纯地接收信息到高阶的思维演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有所进步,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走个来回。
(一)深度学习人物形象
在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老汉这个人物时,王老师引导学生找找写老汉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到了“老汉如山”。但这只是一层感悟,老汉为什么“如山”?又有哪些地方具体地刻画出了老汉“如山”?王老师又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进行第二层感悟——
生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它像一座山。
师:你觉得当时他身上的什么东西像一座山?
生2:他十分坚定。
师:坚定如山。还有吗?
生3:沉着、坚持、稳重。
師:其实在这里有一个词“镇定自若”,我觉得很好,镇定如山。他稳住了慌乱的群众。
(生齐读)
师:镇定如山就是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稳住了大家。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谁来读一读。
生4: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简短的三句话可以看出老汉很冷静、铁面无私。
师:同学们,老汉是党支部书记,他此时此刻最最神圣的一项使命是什么?是保护全村人的生命,要带着全村人和洪水抗争。这是一场战斗,是没有硝烟的战斗,老汉的喊话其实是给村民发布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有三句话。
生5:命令如山。
师:命令如山,这是必须执行的。请大家一起读,读出这种命令如山的感觉。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王老师详教了老汉在慌乱的人群前镇定自若的形象。虽然之前学生已经得出了老汉镇定、智慧、担当、无私的品质,但这些标签式的字眼只是学生理性分析的结果,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深层的体悟需要学生在静思默想中酝酿,在全身心投入的朗读中生发,在与文中人物共生共存时生成。因此,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直面课文,潜心会文,充分浸润是极其必要的。按着这样的发展,学生慢慢地触摸到了老汉如山的意象:镇定如山、命令如山、冷峻如山、规则如山、父爱如山……深度学习的效果尽显。
(二)深度学习题目含义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学生的参与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不然以一己之力是无法走向深度学习的。在解读文章题目《桥》的过程中,王老师极具教学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向深层潜行——
师:学到这儿,老师有个疑问,情节解决完了,环境解决完了,人物解决完了,我突然对这个课题有了疑问。“桥”,你们有问题吗?
生1:这篇文章是写书记指挥人们撤离,应该说文章的主角是书记,那为什么用了一个课文里最不起眼的东西来作为题目。
师:作者这篇文章获得了全国大奖,说明大家对这个题目是很肯定的,为什么呢?这个“桥”一定有丰富的含义在里面。你们仔细想想,学到现在,你们觉得这个桥有哪几层意思?最浅层的意思是什么?
生2:最浅层的意思就表示一座木桥。
师:就是文章中那窄窄的木桥,是吧?这是第一层意思。我们继续往下想。还可以是什么?
生3:我觉得是父爱之桥。因为他刚开始拽住小伙子,让其他人过,可后来又推小伙子上木桥。
师:这是一座父爱之桥。这是你读到的,从桥当中感受到父爱在里面,为了儿子的生存,要把他送过去。还有吗?
生4:这是一座救命之桥。因为如果没有这座桥,群众的生命就遭到了威胁。
师:是的。这是一座木桥,这是一座父爱之桥、救命之桥。还有吗?
生5:这是一座忠于职守的桥。
师:忠于职守是人的一种精神。嗯,把这桥的内涵往上提升了。还有吗?
生6:这座桥可能指的是老汉。这桥和普通的木桥是不一样的,如果单单只有木桥,人们可能过不去,正是因为有了老汉,人们才能安全通过。
师:所以,这座桥已经提升为老汉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这是一座精神之桥。你还想说什么?
生7:这座桥是一个生命线,也是故事的起源。因为文章说了东面和南面都没有路,只有西面有座桥。既然这样说了,故事一定就是发生在桥这里。
师:除了父爱之桥、生命之桥,还有其他想法吗?说到父爱之桥,同学们想想,父爱只是给自己孩子一个人的,但这位老支书他只是对一个人吗?他是对全村人。因为他是一个党员,他是这个村党支部的最高领导,他和群众之间架着一座桥,心连着心,是一座连心桥。
深度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透过符号去理解符号背后的内容和意义。学生在王老师的连续追问、反复引导、证据反驳、引导启发中主动、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桥”这一个字中看到了一座木桥,一种精神,乃至共产党这一类人物,把“桥”这一意象读丰富、读形象、读深刻了。
当然,成就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须得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运用高阶思维,深解教本学案,深通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和组织教学。学生只有经历了课堂教学中的碰撞与触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深度学习,只有感受了思维的交融和涤荡之后,才能更好地走向深度学习。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