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

2021-06-28 11:41欧阳艳
艺术评鉴 2021年9期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中国应用型

欧阳艳

摘要:专业音乐节在中国的土壤中呈现出了一派花繁叶茂的景象,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凭借“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个得天独厚的艺术实践平台,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创新应用了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本文在分析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内涵的基础上,进而对该路径目前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引出其对于艺术类高校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平台的持续完善和拓展,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也将有着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专业音乐节  艺术类高校  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国—东盟音乐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178-05

“音乐节”是一种持续数天或数周,通常是在特定区域举行的连续性的演出活动,并囊括了一种或多种艺术形式的庆祝聚会活动,其本身包含阶段性临时存在、多位艺人轮流演出、参与人数多的客观条件。专业音乐节是众多音乐节活动中流行甚广的重要类别之一,其受众主体是音乐专业群体,承载着演出、教育、学术交流等多项历史使命,成为推动世界文化发展与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专业音乐文化展示与交流的特殊场合,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均扮演着其独特的角色。自2012年举办以来,现已成功举办八届,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地域优势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合作契机,“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其不拘一格的定位、演出数量多、表演形式多样化、包容性极强等别具一格的国际性音乐活动,现已跻身为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并驾齐驱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及展演三大重要音乐交流平台之一,也是目前国内较为重大的专业音乐节活动之一。

“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八年的成长历程中,逐年扩大其自身规模与参与度,通过吸收和总结经验,实现了一次次重要转型,而且在继续保持其原有高端学术性、教育教学改革和国际文化交流三大板块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专业音乐节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社会群体的文化目标。广西艺术学院凭借这个得天独厚的重要平台,持续创新研究生、本科生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的研究与改革,使之不断融入现代音乐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之中,逐步成为推动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引领者。

一、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内涵

(一)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藝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定义及目标

专业音乐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是以阶段性举办的“专业音乐节”活动为依托,承载了艺术展演、学术交流以及教育改革等多重使命,重点突出专业化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最终在“高校”这个大背景特定区域载体中逐渐形成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管理的新模式。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逐渐使其实现与高端音乐文化亲近、与社会服务项目交融、与世界文化品牌接轨,是其趋于完善的重要指标因素。

(二)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特点分析

1.实践性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会、高峰论坛、音乐理论研讨高端对话、国际大师班讲座、艺术歌曲创作比赛、研究生学术论坛等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国—东盟音乐周为音乐学院全体师生构建了一个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艺术实践平台。该艺术实践平台涵盖了音乐学院四个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音乐学专业师生可以带着自己的原创作品参与到作曲比赛、音乐评论比赛之中;音乐表演专业师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形式奖作曲比赛获奖作品倾情演绎;录音艺术专业师生则是承担了全部音乐会演出现场录音、摄像等工作,任课教师直接可以将《录音技术》《音响评价与听辨》《舞台音响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移动到音乐会演出地点,现场实践教学。此外,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等团体演出也为师生创造了许多艺术实践机遇。由此可见,依托于中国—东盟音乐周平台下的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不仅为有潜力、有才华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艺术实践空间,而且为艺术实践团体的建设创造了更多不可多得的实践机遇,实践性强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2.专业化高

国内的三大专业音乐节均是由高校发起并主办的,并以高校为特定区域载体来举办连续性的演出及学术交流活动。在“高校”这个大背景中,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融汇了专业化的理论思想、专业化的技术水平、专业化的科研团队、专业化的教学成果、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以及来自世界各国专业化的音乐家团体等等,这与比比皆是的社会机构组织的音乐节活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专业化”特征不言而喻显现出来。

3.应用面广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社会背景驱动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识导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全面探索实践教学途径的创新,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教学思维,探索新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依托各类专业音乐节活动,音乐会演出实践、面对面学术交流、音乐作品的实践创作等活动,无不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破除了单一的显性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更好更快地加速高校教学教学质量内涵式转型,而这种转型的变革,正是我国所有艺术类高校的需求。因此,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的研究可以为其他艺术类高校提供丰富的参考价值,其应用面也可以“以点带面”式拓展到各类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之中,衍生出更多颇具创新意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优势

(一)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互通的壁垒

历年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科在注重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将艺术实践平台的建设齐头并进,通过多类形式努力构筑具有音乐与舞蹈学科特色的艺术实践平台,深化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本身是广西艺术学院辐射范围深远的一个重要艺术实践平台,自2012年举办以来,现已成功举办八届,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活动期间展演了上百部国内外作曲家的精彩作品,均首演于广西南宁,师生在排练、展演这些首演作品的过程中,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基础理论教学的横向空间延展和深化。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有丰富的音乐会展演、艺术歌曲创作比赛、钢琴作品创作比赛、大师班授课等艺术实践活动,还有“高峰论坛”学术交流、“访谈录”、音乐评论比赛、研究生论坛等配套理论教学研究,对实现广西艺术学院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融汇互通大有裨益。

(二)理论专业与表演专业互助的桥梁

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自2012年举办以来,已成功演出了上百场专业音乐会,展演了数百部来自国内外作曲家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呈现了数十场百家争鸣式的“高峰论坛”“大师班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音乐会、作品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为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以及音乐理论家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广阔的平台,作曲家为歌唱家、演奏家创作音乐作品,歌唱家、演奏家为作曲家实现音乐作品的舞台艺术表演活体展示,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专业院校享有盛誉的音乐理论家们,对作曲家的作品、歌唱家和演奏家的舞台展演呈现不同视域和维度的理论研究,音乐理论家们多维度的理论深度、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多方面的批评建议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又可为作曲家的创作、歌唱家和演奏家的展演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理论指导。通过这种互惠互助的无限循环模式,充分实现了理论专业与表演专业无缝对接的坚实桥梁。

(三)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交融的平台

显性课堂是看得见的课堂,而隐性课堂则是看不见但又真实存在的课堂。在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个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中,显性课堂是通过数十场“高峰论坛”“大师班讲座”以及上百部表现力极为丰富的音乐会作品展演来直观地传输给现场师生,实现了知识学习的“传-收”过程。而在这看似简单明了的“传-收”过程中,现场的师生又能由点及面式的发散各自的能动思维,继而引发出对学院平台建设、现有课程建设、培养体系完善的思考,对音乐创作、艺术展演的思考,对跨境文化传播、文化品牌打造的思考,对音乐人事、生态发展的思考,还有其社会延伸意义的思考等等,这些思考形成文字成果后,无形之中又为学校人才培养與管理模式的提升注入了无穷的新鲜活力,对师生的综合素质软实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完好的弥补了刚性课堂之外的柔性理念,实现刚性要求与柔性环境的互补,这就是隐性课堂催化的优势成效。

(四)国际文化与国内文化共赢的邂逅

“一带一路”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对外交流合作倡议,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之后,“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中国外交方案得到了全球的共鸣,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日趋成熟、日渐成长的,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民族音乐的交流与发展,并以音乐作为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交融的有效载体。中国——东盟音乐周以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为根据地,活动中展演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以其优秀而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音乐家前来汲取创作养分,对提升国内文化的知名度无形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各国音乐家通过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个平台,吸收了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其创作,也承担了宣扬其本国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中国——东盟音乐周运用文化互鉴的有效举措,达到了国际文化与国内文化合作双赢的双向发展模式。

三、专业音乐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不足及思考

(一)民族音乐文化辐射区域不够广泛

一直以来,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秉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融通”这一宗旨,民族音乐特色显著。历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中,不仅上演了近半的民族音乐作品,而且常以民族管弦乐作品作为闭幕式音乐会的压轴大戏,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活动特色,即在现代音乐创作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方民族音乐的地位,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多元化音乐有力结合,不乏推出了《布洛陀的故事》《古城新韵》《布洛陀诗篇》等别具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色彩的优秀作品,同时还展演了浓缩丰富“东盟元素”的民族风味作品,如《和平之路》《吴哥窟和长城》《火之舞》等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其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化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民族音乐体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文化、色彩缤纷的四域文化(如长江中游的楚文化,西北、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等)为代表,地域民族音乐文化亦是数不胜数。

纵观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音乐会展演作品以及学术交流主题,以广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东盟各国音乐文化元素居多,几乎未纳入中国中西部或东北部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民族音乐文化辐射区域的局限性。作为一个国际大型音乐文化交流及创作展演平台,定位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通”的高度上,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民族音乐内涵不应该仅局限于广西本土的民族音乐,更应该辐射为“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更有利于推动其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二)学分制管理融合度较低

学分制管理是一种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广西艺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分制的应用是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量化管理举措,以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在学制范围内合理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根据《广西艺术学院关于修订2018版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广艺政发〔2018〕150号)文件要求, 2018版培养方案重点突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做了大幅的调整。即便如此,各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国——东盟音乐周平台的关联并不直接,历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举办期间,广西艺术学院均需以大面积师生停课或调课的方式来支持活动开展;体现教师教学改革成果的新课程设置,也未能融洽的应用到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平台的实践教学当中;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演出活动的学生,仅可以申报获得0.3分的创新学分奖励;参与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志愿者,且表现突出取得志愿者证书的,方可申报获得0.5分的创新学分奖励。除了仅有的两类创新学分奖励外,各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未体现与中国——东盟音乐周平台下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更为融洽的结合点,两者之间的学分置换管理办法尚未完善,潜移默化中制约了平台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三)受众参与度仍待进一步扩大

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中国与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前景更为便利与广阔,这同时也为扩大中国——东盟音乐周对外影响力提供了举足轻重的良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创办伊始,中国一东盟音乐周就有着旗帜鲜明的创作宗旨——“与东南亚各国音乐广泛交流,奉献多元民族特色的高质量音乐节目。以推广新作品、新剧目为核心,形成音乐周稳定的作曲家群,逐渐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的观众”。

中国——东盟音乐周平台在历经8年的发展进程中,其活动规模、开展形式、辐射群体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扩大。以 2018年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例,该届活动来访国家(地区)共有27个,中外演出团体共有23个,来访音乐家近300余人。其中,共举办了21场音乐会、3场高峰论坛、5场大师班讲座、1场钢琴独奏作品比赛、1场当代音乐评论比赛、1场中国一东盟音乐家联盟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场地局限于学校室内音乐厅以及广西音乐厅、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政府管理的室内音乐厅,与校外普通民众以及社会音乐爱好者的距离较远。音乐会项目基本以赠票形式为主,对外宣传渠道不够广泛,现场观众也主要以高校教师、艺术类学生和业内音乐专业人士为主。此外,部分“小众高雅音乐”作品,其独特的记谱方式和演奏技巧使得各类音乐会演出及观摩群体仅限于学术圈,本校普通本科学生难以参与到音乐会演出实践活动之中,很难吸收并消化该类型作品的创作内涵以及文化底蕴,这些因素无形之中限制了平台的受众参与度。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要鼓励本校师生多创作新作品,展演更接地气的亲民作品,同时还需进一步细化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逐步扩大平台的受众面,不断拓展专业音乐节语境下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的应用范围,使之为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转型建设工作锦上添花。

四、结语

在“双一流”教育思潮引导下,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科紧扣地域区位发展战略,围绕地域民族文艺艺术资源,中国—东盟民族音乐文化在比较研究与交流以及国际化学生平台打造方面不断凝练学科特色。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随着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通过邀请或者聘请国内外具备丰富经验的艺术家参与到组委会管理工作中,引进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演出管理者,紧扣国际性民族音乐品牌定位,树立鲜明民族文化旗帜,共享地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扩大交流,开展与东盟各国艺术人才合作培养,为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科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培养环境与条件,同时也为广西与东盟国家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架设了宽阔的桥梁。

此外,依托中国——东盟音乐周艺术实践平台,在不断深化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同时,该优化路径也对提高音乐学院的就业率和社会满意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催化作用。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创办初期,其大型演出场地均是定在广西演艺集团下设管理的广西民族宫音乐厅开展。通过多次与广西演艺集团展演合作交流,2015年广西艺术学院与广西演艺集团正式共建大学生音乐艺术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的实践教学常态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设施保障。随着平台的发展与扩大,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学成果及艺术作品的市场转化,形成良性长效机制。近年来,音乐学院大批量优秀毕业生直接就业于广西演艺集团下属子公司。在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艺术类人才的同时,该平台也大力推进了除课堂教学之外大学生研究性教学能力和自主性学习理念的形成,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与展演活动当中,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满意度随之上升,两者相辅相成。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时刻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使命,繁荣和发展广西区域文化事业,以“文化事业”促進“文化产业”形成,以广西区域文化发展为基点,逐步带动整个岭南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稳步提升,拓展新时代文明中心建设。其次,利用平台优势音乐文化资源,中国——东盟音乐周不断扩展其社会受众参与度,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夯实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为深化音乐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音乐文化产业体系以及进一步推动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多层次音乐文明对话贡献了举足轻重的力量。此外,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为广西艺术学院师生及社会人士提供了志愿服务平台,不仅有效衔接了学校创新学分申报、评奖评优社会公益服务等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为建立健全广西区志愿服务体系推陈出新展示有效实施机制。

2015年,中国——东盟音乐周成功加入到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并成为国际现代音乐协会的正式会员。专业音乐节视域中艺术类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优化路径将随着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日趋完善有着更为广泛的发展前景,努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楚卓.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2013中国一东盟(南宁)音乐周综述[J]艺术探索,2013(03):67.

猜你喜欢
艺术类高校中国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艺术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艺术类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