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晗 潘 庆 陈婉馨 候善兵 张雪红
(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芜湖 241002)
伦理是关于道德的一种科学,而道德准则是人们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1]。纵观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医学与伦理道德是相辅相成的。每一次医学的重大发展和进步会对伦理道德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伦理道德的高标准又推动着医学以更和谐的方式发展[2]。近年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样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医学伦理问题。现有研究从教师与学生的视角,探究了教师的教学伦理公众观[3],调查了学生的伦理教育[4-6]和伦理道德自信度现状[7]以及对实验动物伦理的知晓情况[8-11]。医学科研人员队伍作为推动医学发展和进步的主力军,其伦理意识对社会道德准则和医学规范建设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其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开展研究。为了解医学科研人员伦理意识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芜湖市医学科研人员为对象进行了调查。
采取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11月对芜湖市某医学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中的327名医学科研人员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医学院或研究所教师、医院的医生、药师和护士;2)在校或工作期间有科研经历;3)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实习期的、进修中的和非在职的医护人员。参照现有研究的样本量估算方法[12],本研究纳入327名医学科研人员进行调查,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301例,有效回收率为92.05%。
1.2.1调查工具 通过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自行设计医学科研人员伦理意识的知信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知信行2部分。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等。
2)医学科研人员伦理意识知信行调查问卷。①知识维度。包括13个条目,设置“正确和错误”2个选项,答对为1分,答错为0分,总分0~13分,得分越高表明伦理意识知识水平越高。②态度维度。包括9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赋值1~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伦理认知信念水平越高。③行为维度。包括8个条目,设置“从不这样、一般不这样、偶尔这样、经常这样、总是这样”5个选项,依次赋值1~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采取正确的伦理行为的可能性越高。问卷设计中由3名医学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监督和修改,确定调查问卷终稿。抽取70名医学科研人员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的总Cronbach α系数为0.821,其中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19、0.673和0.901。
1.2.2调查方法 请专业相关老师对项目组成员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的集中培训,然后由项目组成员前往医院和进行问卷收集,向被调查者详细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要求与注意事项。研究项目组严格把关数据质量,剔除规律性作答、答题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及极端数据的无效问卷,同时安排双人对问卷数据进行校对,确保其正确无误。
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6.75±4.36)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n=301)
2.2.1伦理意识知信行各维度得分情况 医学科研人员伦理意识知信行各维度的得分情况结果见表2。其中,得分率=平均得分/满分×100%。
表2 医学科研人员伦理意识知信行各维度得分情况
2.2.2伦理知识的了解情况 医学科研人员在知识问卷中大体上得分较高,仅有论文中涉及的伦理问题是否需要主动阐明的问题的得分率低于50%(45.51%)。见表3。
表3 医学科研人员对伦理知识的掌握情况(n=301)
2.2.3对待伦理意识的态度 调查人群对伦理意识的认可率总体上还有待提高。其中,态度部分得分率最低的前3项分别为“认为伦理意识对医学科研工作者不重要”(54.68%)“在工作中允许不按照相关伦理规定执行”(54.88%)和“只有上级的规定才能促使我学习伦理知识”(57.61%)。见表4。
表4 医学科研人员对伦理意识的态度(n=301)
2.2.4伦理行为的执行情况 被调查人群对伦理的行为总体上较好,得分率均高于70%。其中,行为执行力度最差的前3项分别为“愿意主动与亲友同事交流医学伦理资讯”(71.30%)“在论文发表过程中经常遭到伦理审查”(72.42%)和“在工作中,您会主动学习伦理知识”(73.02%)。见表5。
表5 医学科研人员的伦理行为情况(n=301)
与高校的科研人员相比,医院工作的科研人员的伦理态度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6,P<0.024);与工作年限短的医学科研人员相比,工作年限长的科研人员的伦理行为更规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4,P<0.05。见表6。
表6 医学科研人员伦理意识单因素分析
总体上,知识的正确回答率较高,但仍有部分知识的正确回答率偏低。其中,“主动阐明论文中涉及的伦理问题”(45.51%)问题的正确回答率较低,表明被调查人群关于科研成果涉及的伦理问题的重要性的了解和认知情况均较差,重视伦理规范的意识淡薄。学历会影响护理人员知识的掌握情况,且高学历人员的情况更佳[13]。可能是学历越高,知识体系更完善,学习主动性更强,并且能及时地更新知识[14]。
与林加西[15]关于期刊伦理规范审查的研究结果一致,目前国内医学科技期刊的伦理审查与引导作者做好伦理申明的工作有待加强。欧美国家的基因工程项目强制要求必须划拨一部分研究经费用于基因相关的伦理法律研究。为解决基因项目相应的社会、法学和伦理学问题,加拿大的医疗研究管理部门强制规定基因科学项目中必须包含“伦理和法律”内容[16]。为解决异种移植可能导致的社会伦理、法律纠纷和公共安全等问题,美国设立专职委员会,颁布问题解决指南,并建立了严格的审查制度;法国设立了专职的研究会,同时出台了细致的法律草案[17]。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用于解决医学研究、医疗技术应用和医学服务等方面伦理问题的法律法规,建立专职的“医学伦理审查法”和区域性的伦理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强制规定在基因科学研究项目中必须包含伦理和法律的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国家立法部门、卫生健康管理部门以及伦理协会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并构建统一的医学伦理委员会体系,引导医学科研人员构建并强化医学伦理知识体系和操作规范,敦促并监督医学类期刊依法依规加强医学伦理审查;同时学校和医院应该创新考核和教育模式[18],提高科研工作者对掌握伦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规范度。
大多数科研人员对待伦理问题的态度是正确的,认识到伦理意识在教学(学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仍有部分科研人员对伦理问题不重视。其中,缺乏正确态度的前三项依次为“伦理意识对医学科研工作者并不重要”(54.68%)“医学科研人员在工作中允许不按照相关伦理规定执行”(54.88%)“只有上级的规定才能促使我学习伦理知识”(57.61%)。相比医学高校的科研人员,医院的科研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定[19],课题更加切合日常实践工作,科研成果直接接受临床的检验[20],接触涉及伦理问题的临床案例更频繁,参加伦理培训的机会更多,更早接触新理念和新知识,处理新问题态度更积极。由此可见,医学机构缺乏伦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科研人员主动学习并遵守伦理规范的态度不积极。因此,医学院所和医院需要建立健全有关伦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多维度奖惩机制,进而引导和加强医学科研人员正确对待伦理问题的态度,同时以多维度的考核机制激发科研人员自觉学习和遵守伦理规范的积极性。
总体上,调查对象的行为得分为(30.40±5.2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姚彦蓉等[21]研究一致,工龄越长的医学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科研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越多,知识体系更扎实,处理问题的经验更丰富,进而更乐于执行规范的伦理行为。
目前医学期刊伦理审查机制有待加强,同时伦理规范作用的缺位,导致科研人员接触伦理规范的必要性和使用伦理规章的概率大幅降低。因此,管理部分应该建议包含伦理规范的考核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出台相关的惩罚制度,减少和杜绝违规的伦理行为。
医学承载着人类的健康,而基础科学研究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保障。医学在发挥着保障人类健康的作用,同时也会产生若干的伦理问题,可见医学科研和医学伦理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22],而社会工作实践和人文教育能加强伦理道德规范[23],从而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24]。因此,伦理意识应该成为医学科研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申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