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却”的用法

2021-06-28 10:15:00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补语助词虚词

侯 潘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行记》)是日本僧人圆仁所作,全书四卷,共八万多字。书中详实地记载了圆仁和尚从838年入唐求法到847年回国这十年间的所见所闻,内容大多涉及唐文宗、武宗两朝的朝政史事、州府地理以及风俗民情等,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从汉语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行记》成书的晚唐五代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且是一部语体文著作,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正如蒋绍愚先生(2000)所论:“晚唐五代是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但这个时期反映口语的语言资料实在不很多。篇幅比较大的作品,除了敦煌变文和《祖堂集》外,就是日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了”[1]。《行记》中大量的口语材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当时汉语的口语面貌,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汉语发展史的珍贵语料。

一、选题缘由

“却”,本义是动词,义为“退(使退)”。《说文解字·卩部》:“卻,节欲也”[2]。《宋本广韵》:“卻,退也”[3]。近代汉语中出现的动态助词用法是“却”的动词义语法化嬗变而来,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关于动态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学界多有研究,大致可以确定其语法化路径如下:

“‘退(使退)’义动词→动补结构中的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动态助词”[4]。

曹广顺指出“晚唐五代助词‘却’使用更为频繁”[5]17。武振玉(1997)[6]、董志翘(2000)[7]分别提到《行记》中助词“却”的用法,但未做更进一步的论述。方一新、王云路在《评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8]一文中也提到了《行记》中“却”的用法,但亦未作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修订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9](1992版)为语料文本,对《行记》中“却”的用法作更为深入的探讨,希图对上述诸贤的研究有所补充。

二、《行记》中“却”的用法

通过对《行记》中“却”字进行穷尽式收集,发现“却”在《行记》中共出现85次。我们对所收集到的语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发现“却”在《行记》中的用法多样,分别有动词、助词、副词的用法。现将“却”在《行记》中的各种用法频次统计如下:

表1 《行记》中“却”字用法频率统计表

由此可见,在《行记》中“却”以虚词用法为主,大多用作助词和副词,共有64例。相对之下“却”作动词的用法较少,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一现象正体现出动词“却”在唐五代时期进一步的虚化,大约产生于初唐时期的助词“却”,于晚唐五代使用更加普遍。

(一)“却”用作行为动词

我们发现在《行记》中的动词“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动词并列使用。先看动词“却”单用的用例:

(1)舶沈居泥,不前不却。[9]8

(2)缘夜,却不村史家宿。[9]251

《行记》中动词“却”单独使用的情况极少,仅见以上两例,这两例“却”皆有“退”义。如例(1)中“不前不却”为并列短语,“却”与“前”相对,义为“不前进也不退后”。例(2)中“却”的词义较为特殊,由上下文语境可知圆仁和尚“日欲申时,于仙人台前不村史家吃茶”,缘夜,故返回到“不村史家宿”。所以例(2)中的“却”是由“退”义引申为“返回”义。再看以下例句:

(3)为复从台州却来,赴上都去?[9]28

(4)此舶过海,逆风却归,流着此间。[9]156

(5)圆仁却回,略计明年秋月。[9]210

以上例句中动词“却”均是与其他动词连用,用在其他动词之前且不带宾语,有“退、回”等义,此类用法在《行记》共出现8次。如例(3)中“却来”犹为“回来”,此例句义为“还是从台州折回来,要到长安去呢?”。除以上所举“却来”“却归”“却回”之外,还有“却出”等用例。《行记》中也出现了动词后带宾语的“却+V+O”结构,共出现7次。例如:

(6)今拟却归本国。[9]393

(7)王宗却归扬州去。[9]500

上述两例中的“却归”应理解为“回到”,此处的“却”应还是动词义。只是“却”的动词义在连动结构“却+V+O”里趋于弱化,整个结构的语义焦点落在“V+O”上。《行记》中动词“却”在与其他动词连用时,不仅可用在其他动词之前,也还可用在其他动词之后。《行记》中仅见以下4例:

(8)大使赠土物于李相公,彼相公不受,还却之。[9]28

(9)未时,勾当日本国使王友真来官店慰问僧等,兼早令向台州之状,相谈归却。[9]32

(10)不久之会,第四舶射手、水手二人被免却来。[9]119

(11)裹之以席,推落海里,随波流却。[9]147

例(8)中“还却”应理解为“退还”,带宾语“之”。例(9)中“归却”应理解为“归去”。例(10)中的“却”,武振玉(1997)认为“却”用于行走义动词之前。[6]24依武文的观点,例(10)应理解为“被免|却来”,“退、回、去”义的“却”用在行走义动词“来”之前。但根据上下文语义,我们认为应理解成“被免却来”,“免却”义为“免去、免除”,句末的“来”应为事态助词,而并不如武文所称“却”是用于行走义动词“来”之前。例(11)中“却”的用法也值得商榷。董志翘(2000)将此例“却”归为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7]203-204我们认为“随波流却”理解为“随着流水而流走”更为恰当,即“流却”应当理解为“流去、流走”义,此处的“却”仍具有动词义。

上述“归却”“免却”“流却”应理解为“归去”“免去”和“流去”,此处“却”仍为动词,泛指一般“离去”义。这种用在其他动词之后且不带宾语的动词“却”,充当着动补结构中的趋向补语。这类作趋向补语的“却”仍然具有实词意义,据曹广顺考察这类用法多见于汉魏晋时期。[5]13《行记》中仍见“却”作趋向补语的用法,可见实词虚化的过程是渐变的,虚化为虚词后并不是只有虚词用法,而不见实词或者虚化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用法。只是虚化为虚词后,虚词的用法在数量上多于实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占据主导地位。

总之,《行记》中与动词义“却”连用的形式有“却归、却来、却出、却回、归却、还却、免却、流却”等词。不管是用在动词义“却”之后的“归、来、出、回”,还是用在动词义“却”之前“还、免、流”,我们发现这些动词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有[+位移]的共同语义特征。

(二)“却”用作动态助词

在《行记》中的助词“却”皆用作动态助词,动态助词的用法是由动词用法虚化而来的。书中“却”用作动态助词一共出现了30例,出现在“V+却”、“V+却+O”两种结构中。这两种结构的出现是与“却”出现的句法位置紧密相关的。“句法上,由于‘却’总是附于动词之后,这就决定了动态助词‘却’通常出现于‘V+却’和‘V+却+O’两种语法格式。”[4]

1.V+却

这类“却”后不带宾语的语法格式在《行记》中一共出现了13例。例如:

(12)即勾当并贞顺具状,请处分。官中免却。[9]63

(13)任军中请,具录留却之由与押衙,僧等便作状交报。[9]138

(14)申时,挟抄一人死却,载艇,移置岛里。[9]153

(15)其舶为大风吹流,着粗矶,柁板破却。[9]168

(16)即于壁上书着缘起,皆悉没却,但见日本国三字。[9]230

以上例句中的“却”皆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的实现或完成。如例(15)“柁板破却”表示“柁板被大风已经吹破了”之义。例(13)较为特殊,“具录留却之由与押衙”理解为“写下留下的理由交予押衙”,“留却”的“却”表示“留”这个动作的实现。

2.V+却+O

这类“却”后带宾语的语法格式在《行记》中一共出现了17例。例如:

(17)巳时,放却水牛,各分一船,指棹进行。[9]19

(18)扬州择米,米色极黑,择却稻粒并破损粒,唯取健好。[9]101

(19)水手一人病苦死去,落却海里。[9]148

(20)得板头窦文至状报:日本国船上抛却三人。[9]175

(21)又闻:新天子上位,城中杀却四千余人——先帝时承恩者也。[9]215

(22)从登州文登县至此青州,三四年来蝗虫灾起,吃却五谷,官私饥穷。[9]244

(23)除却虚日,在路行正得卌四日也。[9]268

(24)拟卖却船,别雇唐船载物来。[9]482

“却”依附于动词之后,其语义指向既不指向施事也不指向受事,而是指向动词本身,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如例(17)“放却水牛”中的“却”表示“放”这一动作的完成,“放却水牛”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

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不仅可以用动态助词“却”表示,还可以用完成体助词“了”表示。尽管二者都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但“与完成体助词‘了’不同,‘却’在表示实现或完成时通常带有‘除去/消失’的附加义。”[10]通常“却”所依附的动词大多数是带有“除去/消失”义的,例如上述所举“死却”“破却”“没却”“放却”“择却”“落却”“抛却”“杀却”“吃却”“除却”“卖却”皆是如此。也有例外的情况,某些动词本身并不具有“除去/消失”义,但带上“却”后就具有“除去/消失”义。如例(12)的“免却”是使“处分”消失;例(13)的“留却”是相对于另一方的消失,即我方留下对另一方而言是我方消失,两方不处于同一时空层面。

(三)“却”用作副词

据考察并结合语义功能,我们将《行记》中副词“却”的用法分为3类。分别是时间副词、关联副词以及累加副词。下面分别讨论。

1.时间副词

用作时间副词的“却”在《行记》中一共出现了24例,约占副词用法的3/4。例如:

(25)巡检事毕,却归县家。[9]11

(26)求法已后,却归赤山,从清海镇转向本国。[9]210

(27)斋后,却到中台菩萨寺吃茶。[9]290

(28)礼看毕,却到院,断中。[9]300

(29)圆仁通状,请情愿还俗,却归本国。[9]459

“却”用作时间副词,一般是连接两个时间先后发生的动作或者事件,可理解为“然后”“就”“便”等义。如例(25)“巡检”之后,便“归县家”。吴倩倩(2010)指出,唐五代的时间副词“却”与六朝相比,新增了表“就”“便”义的用法,表示动作相继发生。[11]14以上所举例句,皆是如此,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

2.关联副词

用作关联副词的“却”是从其时间副词的用法上发展而来的。根据语义功能,我们又将《行记》中关联副词“却”分为两类:表转折关系的关联副词和表顺承关系的关联副词。前者出现2例,后者出现6例。例如:

(30)圆载等牒请往楚州,别朝贡使却回到扬州,便往台州。[9]122

(31)出到殿北,望见北台、东台:圆顶高耸,绝无树木。短草含彩,遥望观之,夏中秋色。却到堂前,遥望南台:亦无树木。[9]282

(32)道玄却来云:“来者是押衙之判官,在于当县,闻到本国使船泊此日久,所以来,拟相看。明日专诣于舶上。”[9]154

(33)拟通入州牒,缘迟来,尚书入球场,不得参见。却到登州知后院,送登州文牒壹通。[9]242

前两例“却”为表转折关系的关联副词,后两例“却”为表顺承关系的关联副词。

3.累加副词

唐五代时期,副词“却”新增了累加副词的用法,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和累加。[11]15《行记》中“却”用作累加副词的用例非常少见,全书四卷中共见两例。如下:

(34)是恐会昌三年送圆载阇梨弟子等船令却回欤?[9]482

(35)今却到此,又殷勤安存。[9]492

以上两例中的“却”在语义上表示动作行为的累加,皆表“再、又”义,用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三、“却”的语法化路径

上文已对《行记》中“却”的用法做了详细的描写与分析,了解到《行记》中“却”存在动词、助词、副词三种用法。经前人学者研究,助词“却”是由“退”义“却”经过一系列的发展演变而来的,大致过程为:“退”义动词“却”发展到动补结构中的结果补语,接着再发展为动相补语,最后才虚化为动态助词。这仅是动词“却”的一条语法化路径。通过对《行记》中“却”的用法分析,我们认为动词“却”还存在一条与之平行的语法化路径,即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的用法。语法化路径如下:

关于“语法化”这一概念,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所论“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的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12]动词“却”正是因为其句法位置的改变而诱发的语法化,进一步演变成为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受到“V+却(+O)”和“却+V(+O)”两种不同语法格式的影响,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演变。杨荣祥认为“句法位置是副词形成的决定性条件”。[13]也就是说,当动词“却”经常与其他动词连用且位于其他动词之前,即“却+V(+O)”格式的出现为“却”虚化为副词提供了句法条件。本文意在描写《行记》中“却”的用法,由语料分析发现动词“却”存在两条平行的语法化路径。对于副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我们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在此不做论述。

结 语

《行记》中“却”的用法较为丰富。从词类上讲,分别有行为动词、动态助词、时间副词、关联副词、累加副词等用法。其中动词用法较少,这正体现了晚唐五代时期动词“却”已经虚化为动态助词和副词,且在口语中大量使用。《行记》中与动词“却”连用的其他动词都具有[+位移]义。动态助词“却”在《行记》中皆表行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但与完成体助词“了”不同,“却”通常带有“除去/消失”的附加义。“V+却(+O)”和“却+V(+O)”这两种语法格式的高频使用,为“却”语法化提供了句法条件,使动词“却”朝着不同的语法方向演变。

猜你喜欢
补语助词虚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日语中的“强调”表达研究——以助词为中心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长江丛刊(2018年6期)2018-11-14 16:42:08
汉语补语应用浅析
牡丹(2017年18期)2017-07-22 21:46:35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现代语文(2016年27期)2016-03-03 02:58:54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