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艳春
(青岛滨海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青岛滨海学院中外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山东·青岛 26655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指南》明确指出翻译专业要培养能胜任各行业口笔译等语言服务及国际交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本科翻译专业应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含专业实习)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2-3]。中国翻译协会2016年实施发布的《翻译服务 笔译服务要求》提到笔译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包括使用工具和信息技术(IT)系统支持整个笔译过程[4]。目前各大高校相继打破“纸+笔”的传统翻译模式,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打造翻译工作坊,满足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学习需求和未来的职业需求。古人云:“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5]。“使相解”为翻译之目的。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文化能力,而且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能力。
豪丝(House)认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教学关注于改错,在一定程度扼杀了学生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纽马克(Newmark)认为翻译教师应激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提高水平。拉德米莱儿(Ladmiral)提出翻译教学要打破改错的传统做法,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转自林克难,2000)[6]。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是国内外翻译教学界的共识。基于Nunan(2001)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念[7],涌现出一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8-12]。这些模式把学生当作主体,教学内容兼顾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互动性,遗憾的是研究者们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学中心的变化说明教学主体的迁移,未能说明教学客体的作用,未能突出翻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未能阐明翻译工具在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逐渐走进课堂,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语言或文化之外的元素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如翻译作坊[13-16]、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17]、网络虚拟课堂[18]等。仲伟合&穆雷(2008)认为翻译教学应该是开放式的,面向市场和社会[19]。《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认为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内容为依托,以过程为导向,以协作为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方芳&卢杨(2017)主张翻译实践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构建能力[21]。王丽波(2019)尝试内容依托式翻译实践教学[22]。仲伟合(2019)主张素养和技能习得相结合,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除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还有职业素养和信息素养[23]。
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作为英语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环节,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与创新互融,学业与职业同行,就业与创业对接。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驱动下,英语翻译实践教学引进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引进翻译公司时效项目,引进翻译行业专家。经过两轮尝试,“平台化·项目化·行业化”三位一体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模式已显初效。学习者体验了译员、审校、项目经理的角色,提高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实操能力,提升了翻译素养与行业规范,如图1所示:
基于CAT,英语翻译实践过程融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为一体、融教师点评与行业专家点评为一体、融自我翻译与自主校对为一体,有效调动学生的翻译兴趣。在此模式影响下,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撰写翻译实践方向的毕业论文。本模式解决了“学用分离”的现象,对应用型翻译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学习者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学习者是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中心,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是一个在教师帮助下的自我激发、自我促进、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丰满人物的形成过程”[24]。每个翻译项目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有效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群体目标的设定能有效促进个人发挥潜能,实现群体目标。该理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互勉、互助和互爱的仁爱精神[25]。项目翻译过程中的组内协作不仅能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而且能激发群体成员的积极性。
3.产出导向教育理念
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主张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学习者边学边用,学中用,用中学。学生在翻译项目的过程中能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来自一线的翻译项目有效强化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翻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翻译素养与思辨能力的提升起了无可比拟的作用。
1.教师“照本宣科”,解决实操能力弱问题
传统翻译实践教学以参考译文为标准答案,教师指定学生完成翻译实践,自己很少尝试,然后讲解参考译文的处理方法与技巧,忽视学生习作的优点与不足。引进行业项目,教师必须亲自操作软件,亲自参与翻译过程,亲自提供翻译译文,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教师要想赢信学生,必须反复斟酌译文,并做到讲解时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亲自参与翻译实践,避免“纸上谈兵”。
2.学生“不愿其翻”,解决学习兴趣问题
传统翻译实践遵循从句子到段落到篇章的顺序,而篇章的练习主要来源于教材或教辅资料,以文学作品书面练习为主。学生单独完成指定的练习内容。翻译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涉猎面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种碎片化、纸质化的翻译练习缺乏对学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毫无兴致”。
3.学生“不胜其翻”,解决学习能力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的诱惑远远胜过对学业的追求。他们想当然以为翻译就是语言的转换,缺乏深入探究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定力,面临真正的翻译任务时,就会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窘况。长此以往,学生好高骛远,懒于动手动脑,致使翻译技能的提高成为“一纸空文”。
1.引进翻译公司项目,使翻译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
为解决翻译实践内容脱离社会需求等问题,引进了翻译公司项目。教师需要亲自参与翻译实践活动。为确保译文的权威性,教师必须尽早介入,以便指导学生翻译实践。翻译案例内容涉及诸多领域,材料鲜活新颖,是时效性很强的教学资源。项目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翻译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实施项目组组内评价、组际评价、教师评价、专业人员评价,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师师关系,有利于培养双师双能素质的教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翻译潜能,如图2所示:
2.引入翻译平台,使翻译实践教学形式平台化
随着网络的渗透,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日益更新,计算机辅助翻译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如Wordfast,MemoQ等。使用云翻译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小组协作学习的作用,体验译员、审校和项目经理不同的职责。借助机辅软件,术语做到了前后一致,格式严谨,质量有了保障。通过一个学年的尝试,师生普遍反映良好,文本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翻译协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文字编辑、图像处理等版面设计能力、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长进,整个过程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云翻译平台文档显示信息[26]
图4 翻译项目流程
3.引荐行业专家,使翻译实践教学评价行业化
传统的翻译实践教学以参考标准译文为依据。时效翻译项目没有现成的译文,教师必须自己动手动脑,学生亦是如此。小组之间进行切磋,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行业专家与译本习作进行对话。通过行业专家的点评,学生不仅提高了翻译能力,也提升了翻译素养与职业能力,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云翻译平台里行业专家评析
图6 译后编辑里行业专家评析
“平台化·项目化·行业化”三位一体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模式自尝试以来,颠覆了传统的纸笔翻译实践方式,打破了碎片化的翻译实践内容,突出了行业专家点评的作用,激发了师生的翻译热情。该模式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使翻译工具与公司时效项目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便捷的实践方式、新颖的实践材料、高效的翻译过程和较高的翻译质量。在翻译实践教学中,师生一起掌握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Wordfast或MemoQ的操作流程,领悟到文本翻译的要诀与要领,体会了信息时代的微妙与乐趣。翻译项目文本涉及面广,内容新,这对任课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新技术的使用,新文本的实践,新环境的体验,焕然一新的实践模式提高了师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激发了师生的翻译热情。
借助翻译软件,项目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学生在不同的项目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体验译员、审校和项目经理的不同职责。在这些尝试中,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纯粹的学习者角色,而是“职业人”。为了高效优质完成份内任务,个人要提高工作效率,小组要提高工作质量。这样的需求必然激发学习欲望和团队协作意识。与此同时,来自同伴、教师和行业人士的点评,也激发了学习热情。行业与专业对接,既给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企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如图7所示:
图7 学生角色转换
在大数据背景下,有效的英语翻译实践教学一定是新技术指导下的校企合作。运用云翻译平台,引荐翻译公司的项目,引荐行业专家的评析,让学生在感受现代化翻译的同时,体会“学习者”兼“从业者”的双重乐趣,为实现“职业人”的目标铺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