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指标的影响研究

2021-06-28 10:55王丰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王丰

颈动脉斑块会导致人们脑卒中的风险升高,常见的颈动脉斑块被分为椎动脉斑块、颈内动脉斑块。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每增加0.1 mm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升高13%~18%[1]。特别是对于超声显示稳定性较差的斑块或者软斑块而言,脱落趋势更严重,造成脑卒中的风险极高。经临床筛查证实,目前大部分患有椎基底动脉与颈内动脉的患者均有狭窄、斑块症状[2],采取静脉滴注与口服药物方式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病情出现进行性加重或者反复发作[3]。近年来的临床经验认为,超声可加速溶解血块,并且空化作用与超声机械作用是溶解血块的主要机制[4-5]。鉴于此,本研究为探讨采用低频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指标的具体影响,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临床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法后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临床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纳入标准:均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诊断标准;颈部动脉发育无异常。排除标准:有脑梗死病史;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血压或血糖控制不稳定;治疗依从性不佳。其中,男58例,女50例;年龄33~65岁,平均(57.15±5.16)岁;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糖尿病44例,高血压35例,冠心病26例,脑梗死2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研究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33~65岁,平均(57.22±5.19)岁;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糖尿病22例,高血压17例,冠心病13例。对照组男30例,女24例;年龄33~65岁,平均(57.11±5.12)岁;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糖尿病22例,高血压18例,冠心病1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和方法为:给予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0.1 mg/次和辛伐他汀(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875)20 mg/次,1次/d。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2.2 研究组 本组给予口服药物联合低频超声治疗。药物治疗方法和用量与对照组相同,低频超声采用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治疗,超声频率设定为800 kHz,功率设定为0.75 W/cm2,20 min/d。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两组治疗不同时点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直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指标及治疗后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1)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颈动脉斑块积分采用国际通用的Grouse积分方法,将血管内每个斑块的最大厚度之和作为此血管的斑块积分,然后将双侧的颈动脉积分之和作为患者的斑块积分。(3)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判断标准:狭窄率=(原管腔直径-最狭窄处管腔直径)/原管腔直径×100%,无狭窄:狭窄率为0;轻度狭窄:狭窄率为1%~49%;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100%。中重度狭窄率=(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不同时点颈动脉内膜厚度和斑块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直径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时,研究组动脉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研究组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直径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不同时点颈动脉内膜和斑块相关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不同时点颈动脉内膜和斑块相关指标比较 (±s)

组别 时间 颈动脉内膜厚度(mm) 颈动脉斑块直径(mm) 颈动脉斑块积分(分)研究组(n=54) 治疗前 1.11±0.21 5.01±1.56 4.41±1.54治疗后3周 0.90±0.09 4.56±1.24 3.81±1.22治疗后6周 0.89±0.14 3.68±1.41 3.01±0.67对照组(n=54) 治疗前 1.12±0.22 5.02±1.55 4.42±1.55治疗后3周 1.06±0.15 4.73±1.95 4.05±1.54治疗后6周 0.99±0.05 4.48±1.64 3.78±1.21两组治疗前比较t值 0.235 0.032 0.033两组治疗前比较P值 0.408 0.487 0.487两组治疗3周后比较t值 6.532 0.525 0.872两组治疗3周后比较P值 0.000 0.301 0.194两组治疗6周后比较t值 4.804 2.642 3.976两组治疗6周后比较P值 0.000 0.006 0.000

2.2 两组治疗不同时点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G、TC、HDL-C和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时,研究组TC和L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不同时点血脂指标比较 [mmol/L,(±s)]

表2 两组治疗不同时点血脂指标比较 [mmol/L,(±s)]

?

2.3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14.81%,低于对照组的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例(%)

3 讨论

20世纪70年代前,相关学者提出,动脉样硬化产生的斑块不可逆转[6]。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采取抗血小板聚集与降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时,斑块出现明显减小甚至消失[6]。经研究得出,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以汀类药物方式治疗,再配合生活习惯的改善可以减轻甚至消退斑块[7]。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近几年的研究报道显示,超声可溶解斑块,超声在血管中可对血栓栓塞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起到消融作用[8]。文献[9-11]表明,研究组患者使用0.15~1.20 W/cm2,频率为20 kHz的连续性超声从体外照射血凝块,并与未采取治疗措施的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后,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给予超声干预,能够给缩小血凝块体积。其他研究结果指出,超声照射治疗可平均降低55%~90%管腔狭窄,然后使用球囊辅助治疗可减少10%狭窄。近几年一些学者研究得出,受到超声物理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生物学效应可一定程度上使血块与血栓消融[12]。国外专家使用频率为2 MHz的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一组发病6 h以内的患者进行持续照射,且未服用溶栓药物,已采取照射治疗的患者早期血管发生再通的占比为83%,比未经过任何措施治疗的患者血管发生再通的占比更高,猜测该过程是由于超声增加内源性纤溶活性导致[13-14]。大量实践数据验证,强度高的超声可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显示超声存在潜在的治疗有关平滑肌细胞增殖血管病变现象[15-16]。

基于此,笔者所在医院在积极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低频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从研究数据分析:给予低频超声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6周时动脉内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直径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6周时,研究组TC和LDL-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14.81%,低于对照组的3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低频超声具有加速斑块溶解、降低动脉内膜厚度的作用,可转化软斑块为硬斑块,对斑块脱落产生抑制作用,且能改善硬化动脉粥样发展进程。

进一步研究后发现,空化作用、纤溶作用及机械效应是影响低频超声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17-18]。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质地硬度大,超声可将其粉碎;超声波形成的机械震荡可使得细胞原浆出现微流,且细胞通透性提高,加快细胞中高分子化合物转移速度与增加细胞生物活性,可将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质物质清除。同时,患者TC和LDL-C指标的更佳改善效果得益于药物与超声间的协同治疗功能,药物在超声透入与空化作用下可加速药物转运,纤溶药物效应或者纤溶活性也得到加强[19-20]。

综上所述,采用低频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能够降低患者动脉内膜厚度,改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责任斑块狭窄度及颅内斑块总数与复发性卒中相关:基于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