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河南 南阳 473000)
李国梁 吕明闯 张 印周荣根 陈基升 丁旭青*
纵膈位于双侧胸腔之间,包含心脏血管、气管、食管、淋巴、神经等多种组织结构。纵膈肿瘤病变种类较多,主要有恶性淋巴瘤、胸腺瘤、畸形瘤等[1]。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病变部位增大后可对周围组织结构产生压迫,甚至引发患者死亡,因此早期及时诊断和干预尤为重要[2]。临床工作发现,多数纵膈病变患者无明显症状,而常规视听触叩较难判断病情,因此采用CT、MRI、X线平片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X线平片对病变大小和形态呈现具有一定局限性,而MRI价格较高,检查时间较长,部分患者接受度不高[3-4]。CT检查患者屏气一次即能完成,且多层螺旋CT对病变空间解剖关系和疾病细节具有较好的呈现效果。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1例纵膈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多层螺旋CT对纵膈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1例纵膈占位性病变患者,存在气促、胸闷、胸痛、消瘦、咳嗽等症。纳入标准: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纵膈占位性病变患者[5];均行CT及MRI检查且资料完整者;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躁动无法配合检查者;对碘对比试剂过敏或存在其他CT禁忌症者;患者存在精神疾病等。41例患者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54.3±12.5)岁。本研究提交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MRI和术后病理检查。患者影像学检查前禁食4h,并去除身上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金属饰品、膏药等异物,指导患者尽量屏住呼吸。CT检查:采用64排多层螺旋CT(西门子公司,LightSpeed VCT型)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设置扫描参数,在患者吸气末屏气开始扫描,从胸廓入口到肺部底,一次性扫描完后为患者肘静脉注射50mL血管对比剂,以肺动脉主干横断面为起点,延迟6s,阈值100HU。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病灶重建,由2~3名主治医师共同阅片,并记录病灶的CT表现及特点。
MRI检查:患者均取仰卧位,磁共振仪选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HARMONY 1.0T型,采用心电门控进行扫描,R波后0~15ms开始。自旋回波序列:TR/TE 500ms/15ms,层厚7~10mm,FOV 350mm,矩阵128×256。梯度回波序列:TR/TE 40ms/7ms,FOV 350mm,矩阵128×256,角度30度。
病理检查:收集患者术后切除的肿瘤组织,取材、固定、包埋、制片,然后进行HE染色,对于特殊病例给予对应的免疫组化染色,以上操作由我院病理科协作完成。CT和MRI检查结果均参考第八版《医学影像学》[6]进行判断,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检查对纵膈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理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41例患者中有胸腺瘤14例(34.2%),胸腺囊肿8例(19.5%),淋巴瘤7例(17.1%),畸形瘤4例(9.8%),神经分泌瘤2例(4.9%),神经源性肿瘤3例(7.3%),间叶性错构瘤3例(7.3%),见表1。
表1 病理诊断结果
2.2 CT诊断结果比较经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显示,41例患有胸腺瘤13例(31.7%),胸腺囊肿9例(22.0%),淋巴瘤7例(17.1%),畸形瘤4例(9.8%),神经分泌瘤2例(4.9%),神经源性肿瘤3例(7.3%),间叶性错构瘤3例(7.3%),见表2。
表2 CT诊断结果
图1 多种纵膈肿瘤的CT图像。图1A:淋巴瘤;图1B:囊肿;图1C:畸形瘤;图1D:胸腺瘤;图1E:神经分泌瘤。
2.3 MRI诊断结果经多层螺旋MRI诊断结果显示,41例患者中有胸腺瘤12例(29.3%),胸腺囊肿8例(19.5%),淋巴瘤7例(17.1%),畸形瘤5例(12.2%),神经分泌瘤3例(7.3%),神经源性肿瘤3例(7.3%),间叶性错构瘤3例(7.3%),见表3。
表3 MRI诊断结果
2.4 CT与MRI诊断准确率比较41例患者采用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后,CT诊断的符合率为95.1%,高于MRI(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43),见表4。
表4 CT与MRI诊断准确率比较
纵膈位于双侧胸腔之间,内部包含多种组织结构,因此临床上纵膈肿瘤种类较多,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7]。而纵膈结构复杂,早期病变无明显症状,因此纵膈肿瘤是临床诊断的难点。目前临床上常采用X线、CT和MRI检查,但长期工作中发现,X线检查对纵膈较大病灶敏感度较高,在病变大小及真实形态呈现上具有一定局限性,难以发现较小病灶,易造成漏诊[8-9]。而MRI虽然对纵膈及周围组织关系、形态等呈现度较好,但检查时间较长,患者需要多次屏气才能完成检查,部分屏气能力较差患者接受度不高。而CT检查只需要患者屏气一次即可完成,操作简单,对于屏气困难患者也能较好诊断。此外,CT在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形态上也具有优势[10]。而多层螺旋CT具有立体、高效、准确等优点,在采集图像后还能对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等多个平面重建,并且从多个方向上进行调整,从而帮助临床医师更好观察病变结构和相关细节[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41例经病理诊断均存在纵膈肿瘤,经多层螺旋CT检测结果显示,41例患者中有胸腺瘤13例,胸腺囊肿9例,淋巴瘤7例,畸形瘤4例,神经分泌瘤2例,神经源性肿瘤3例,间叶性错构瘤3例,诊断符合率为95.1%,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胸腺瘤是纵膈肿瘤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有研究发现,80%的胸腺肿瘤可侵袭胸膜和心包,而40%患者存在纵膈淋巴结肿大,而10%患者出现胸膜种植[13-14]。在本研究在胸腺肿瘤CT图像上可见纵膈内出现较大实性肿块,无明显坏死或侵袭现象,边缘一般较为清晰,存在部分钙化,中央部分存在坏死或出血等低密度区[15]。而本研究发现,CT检测可较为直观显示胸腺瘤边缘、大小及周围组织结构,对常见良性胸腺肿瘤及侵袭性胸腺肿瘤可准确诊断,但对不典型的良性胸腺的诊断难度较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肿瘤外形是否规则、有无钙化和低密度区等进行诊断。此外,部分胸腺增生患者的CT表现也为胸腺肿块,因此易误诊为胸腺瘤,故应注意病变大小、形态及部分强化表现加以鉴别[16]。畸形瘤可分为实性、囊性及两者混合型肿块,主要发生在前纵膈。CT图像上多表现为多种不同密度组织成分混杂阴影,但边缘较为清楚,多偏向一侧。部分可存在少量钙化和脂肪局灶性畸形瘤,故针对此类患者给予高分辨、薄层扫描进行局部重复多次扫描,避免漏诊[17-18]。而淋巴瘤也为纵膈肿瘤中常见类型,CT表现多为纵膈增大和胸骨后间隙的阴影。相关研究显示,CT不仅对淋巴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具有较好呈现效果,同时诊断符合率也较高[19],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而本研究中还发现,采用MRI进行纵膈肿瘤诊断,诊断符合率不及CT,推测原因可能是在CT在观察较为狭窄组织变化方向具有优势[20]。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相对于MRI诊断纵膈肿瘤病变的准确度较高,能直观地观察患者纵膈病变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