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

2021-06-28 02:05张丽明李秀珍谢宇娟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例数手法产妇

张丽明 李秀珍 谢宇娟

梅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广东省 514021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在妊娠期激素分泌增多、胎儿过大、羊水过多等原因导致腹白线松弛、腹直肌张力增大,使原本平行并列的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处分开,即为腹直肌分离[1-2]。严重腹直肌分离患者会导致产后出现内脏移位、下垂、腹壁疝等疾病。腹直肌分离如程度较低(<2cm),一般经8周左右的时间可恢复;而腹直肌分离严重的患者(≥2cm),难以自行恢复,同时还会造成产妇腰背部功能障碍,致使脊柱功能稳定性下降[3],出现腰背酸痛、腹部膨隆、体型不美观等。既往腹直肌分离的治疗主要以自主康复训练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具有一定疗效[4-5]。本研究探讨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对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涉及人体为研究对象的道德原则,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梅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产后42 d腹直肌分离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为足月、单胎妊娠产妇,腹直肌分离≥2 cm,存在不同程度的背痛、腰痛症状,无产后出血、感染的发生。盆底肌肌力障碍者、盆腔器官脱垂者、腹壁先天性发育不良者、恶性肿瘤者、糖尿病和高血压者、合并免疫疾病等重大疾病者不在本研究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二、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法国PHENIX 4低频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将8块90 mm×60 mm方形电极片粘附在患者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和腹横纹肌部位,依次分4个阶段调节刺激参数的频率和脉宽:频率2 Hz、脉宽3 ms,通过促进毛细血管循环,改善腹白线周边血运;频率12 Hz、脉宽320μs刺激一类肌纤维,改善腹直肌基础张力;频率50 Hz、脉宽200 μs,予横纹肌电刺激二类肌纤维;频率12 Hz,脉宽320 μs,加强腹横肌的张力。治疗时电流强度以腹部肌肉有震颤和拉紧感,但患者没有疼痛感为限。每次治疗时间20 min,每周治疗3次,每个治疗方案进行2~3次。10~15次为1个治疗周期。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操作人员取适量按摩油涂抹于掌心,用手掌大鱼际肌适中力度,首先对腰背肌肉予按摩放松,然后开展腹部循环法(双手四指并拢平贴于患者腹部,沿肋骨方向循环平推,时间1 min)、腹部推法(将双手拇指放在脐旁,向两侧腰部重复发力,反复推1~3 min)、捏腹肌法(双手放松腰腹部肌肉,捏拿手法,时间1 min)、点揉法(天枢、带脉、五枢、维道等穴位进行点揉手法按摩)、点按法(天枢、带脉、五枢、维道等穴位进行点按法的按摩);伴有腰背酸痛者点按(肾俞、关元俞、次髎等穴位治疗效果更佳)。通过以上手法对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等进行激活、捏脊、放松、归拢等促使分离的腹直肌还原。每次手法按摩时间10~15 min,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治疗周期。两组均治疗1个周期。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治疗后产妇腹直肌分离长度<2 cm,背痛、腰痛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为治疗后产妇腹直肌分离距离明显缩短,但未达到2 cm以内,相关症状有明显改善;无效为腹直肌分离长度未见明显缩短,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测量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脐围、脐上围、脐下围的变化。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痛、背痛程度进行评价,该评估方法将疼痛分为0~10级,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数字越大,疼痛程度越高。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ief,WHOQOLBREF)[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共4个领域、 24个问题,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理想。

四、统计学方法

以Excel 2007整理数据,再导入数据至IBM 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妊娠时间、体重指数(BMI)、分娩次数、新生儿体质量、分娩方式及腹直肌分离距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18,P=0.008),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例(%)]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脐围、脐上围、脐下围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脐围、脐上围、脐下围均缩小(P<0.05);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脐围、脐上围、脐下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脐围、脐上围、脐下围比较(c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脐围、脐上围、脐下围比较(cm,)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脐围 脐上围 脐下围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87.6±7.5 81.5±6.2ab 86.2±6.4 80.2±5.0ab 93.7±7.2 86.2±7.2ab对照组 25 88.2±7.6 85.2±6.5a 86.1±6.6 84.1±6.1a 94.2±7.1 90.3±6.5a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WHOQOLBREF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降低(P<0.05),WHOQOL-BREF评分升高(P<0.05)。治疗后比较,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WHO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WHOQOL-BREF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VAS评分 WHOQOL-BREF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5.2±1.5 1.5±0.2 ab69.1±9.4 82.1±7.5 ab对照组 25 5.3±1.6 2.4±0.5 a70.5±9.8 76.2±8.4 a

讨 论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常见并发症,多见于高龄、体重较大的产妇。腹直肌分离达2 cm以上的需要予以康复治疗[7-8]。腹直肌分离患者虽然不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但会对腰背部肌力产生影响,继而造成产妇脊柱稳定性下降;同时严重分离还会造成腰痛、背痛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9]。

近年来在治疗腹直肌分离中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低频电刺激治疗通过低频电流对腹直肌产生刺激作用,能使机体外周神经中支配骨骼肌的α运动神经元轴突动作电位快速达到阈值,造成肌肉的收缩运动,刺激肌肉张力的提升,有助于恢复肌肉强度和运动功能。但单纯应用电刺激治疗疗效欠佳,患者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为提升治疗疗效,在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按摩治疗。通过手法刺激天枢、带脉、五枢、维道等重要穴位,继而达到疏通经络、增加血液循环、紧致腹部皮肤和肌肉的效果,从而促使分离的腹直肌还原。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60.0%(P<0.05),提示增加手法按摩能促进疗效的提升。并且增加手法治疗,还使得脐围、脐上围、脐下围明显下降,优于单纯电刺激治疗。手法按摩在一定程度上与肌肉电刺激形成互补效应,腹直肌属于核心肌群骨骼肌,包含I类、II类肌纤维,通过电刺激刺激内啡肽的释放达到解痉挛的目的,可改善血供,缓解疼痛;辅以手法按摩,可放松肌肉,增强电刺激的疗效。牛蕾蕾[1]等研究,单纯以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治疗6~8周后腹围下降(6.15±4.84)cm,基本与本研究中观察组脐围下降程度相当,但本次研究治疗周期在3~4周,说明增加手法按摩,可缩短治疗时间。在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可促进腹直肌分离状况改善,有效降低腹围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例数手法产妇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层递手法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画与理
产妇分娩时如何护理
孕期抑郁症怎么样护理
七步洗手法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