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兵兵,吕 康,蒋杨林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家在体育板块的投入日益扩大,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科学化应用得到了极速发展。但以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体能训练体系与世界水准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1]。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过短、伤病问题无法解决、体力耗竭过快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体能训练仍存在部分问题,如合理性及科学性不足等。
美国作为世界一流的体育强国,将科技力量与体能训练完美结合。经过不断的研究与突破,基本形成了一套远超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体能训练理论与应用体系。该训练体系是以美国为首的,以核心训练为主的新型训练体系。本文将外国体育强国中较为流行的训练内容和方法科学地与国内体能训练相结合。该训练体系主要包括运动链、功能训练等颠覆性概念,融入我国体能训练体系中,旨在为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应用提供一些具有实质性的变革作用。
本次研究的新型体能训练体系更注重培养运动员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对肌体运动神经及平衡系统的最大化调动能力,并在最大化提高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基础上对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伤病的预防及恢复拥有积极性的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开始探索将健身和康复等方面的训练方法应用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中[2]。运动科学家们早已发现脊柱的稳定肌和运动肌间协调活动与脊柱的稳定性及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3]。而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的新型训练方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目前,我国的体能训练普遍较落后,甚至还维持着前苏联式的训练理论和方法。由于受传统的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限制,我国的传统体能训练,或身体素质训练依旧是“三大一从”“项群理论”等训练理论形成的传统训练手段,与现代体能训练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我国的基层训练中,教练员长期以来仍然将体能训练认为就是身体训练,一味地依靠增加训练强度来获取更好成绩,导致运动员身体过早体力衰竭[4]。在高中生、大学生中的训练不难看到教练员在训练某一方面运动肌肉时会机械地将运动项目归类,认为体能训练就是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就是杠铃训练。有些教练员没有根据运动员某一方面的需要制定相应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并且重点倾向于其中的体力、耐力和力量方面的训练。
运动员在运动状态下维持身体稳定状态的能力称为身体的动态稳定能力。运动员在运动状态下,需要较好的肌肉稳定性和控制性,才能够完成技术动作。这对运动员来说不仅需要肌肉力量,而且要提高肌肉的稳定性和持久力[5],在众多运动项目中拥有动态稳定能力的运动员,更容易在对抗性项目中获得优异成绩。所以,具备良好的身体稳定能力应当成为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的重要课题。由于传统训练思维等原因,导致我国目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依旧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实际上缺少了对动态稳定能力的训练。动态稳定能力的训练主要是相关小肌群的训练[6]。而我国大部分运动员,特别是基层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主要以大肌肉群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小肌肉群的针对性训练。所以,导致了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的动作失衡、慢性运动损伤等问题[7]。因此,我们认为当下体能训练的发展走向是提高、改善肌肉稳定性和控制性,不仅要重视大肌肉群的训练,更要重视小肌肉群的训练,以求肌肉力量平衡、控制损伤、控制关节错位等。
2.1 研究对象
选取安徽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二线运动员中的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对抗性较强项目中体能水平较为均衡的男性运动员20名(其中包括篮球运动员6人,足球运动员8人,跆拳道运动员6人),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10人(见表1),进行为期12周的体能专项实验研究。将新型体能训练方法运用于实践,以检验新型体能训练方法的实用性及重要性。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研 通过中国知网、爱学术、维基等搜索引擎,对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内的应用这一领域所涉及的国内研究报告进行查阅与收集;并通过美国VSP、NSCA等机构的官方网站对美国最新体能训练的相关报告进行收集与整理。最后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分别找出二者优势与劣势所在,再结合我国国民身体情况特点进行融合,形成更适合中国人的一套体能训练理论基础。
2.2.2 数据调研 从2020年8月至2020年11月对各项目选取的安徽省运动员进行为期12周的体能训练跟踪观察,每周训练四次(周二、周四、周六、周日),每次体能训练的有效时间为60分钟(热身运动除外)。除此以外,在12周体能训练期间暂停专项技术训练,以避免因体力过度消耗而影响实验准确性。并在数据调研起始时对20名队员的体能数据进行测试,作为原始记录。
2.2.3 对比分析 在12周训练期间内,将队员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十人。在规定时间内对照组在体能教练的带领下进行有效时间为60分钟左右的传统力量训练,实验组在笔者带领下进行有效时间60分钟左右的新型体能训练。训练期间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精确记录,在为期12周训练结束后与第一次数据进行细致的对比及记录,找到此次体能训练前后各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得出实验结果。
对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内的应用所涉及的国内外研究报告进行查阅与收集,再根据我国国民身体情况特点进行融合,形成一套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能训练方法[8]。
3.1 具体训练方法
3.1.1 实验组训练方法 根据新型体能训练方法,为运动队员设计出以下体能训练方法(见表2),主要为提高队员在非平衡环境下保持身体稳定性的能力及爆发的能力。
表2 新型体能训练方法
3.1.2 对照组训练方法 对照组使用以增强人体肌肉纬度及最大力量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力量训练(见表3)。
表3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
3.2 两组运动员实验前身体素质数据
20名运动队员在实验前体能数据测试(平均成绩)(见表4),本项目选取波比跳成绩评价运动员的心肺耐力水平、协调能力水平,选取5km跑评价运动员的肌肉耐力水平,选取原地摸高评价运动员的弹跳力水平,选取100m短跑评价运动员瞬时爆发力水平。
表4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n=20)
3.3 两组运动员实验前后数据变化结果分析
此次体能训练前后20名队员的身体素质数据(平均成绩)见表5。
从表5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前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并无明显差异。两组参加实验的20名队员在经过不同的体能训练后身体各项运动能力皆有不同程度地提升。分析发现提升差异最大的是反映全身协调能力与心肺功能的1分钟波比跳项目,实验组通过训练后提升了11次,对照组训练后提升了5次;反映腿部爆发力与身体空中稳定性的原地弹跳,实验组平均提高4.6cm,对照组平均提高3.5cm;反映肌耐力与耗氧量的5km长跑项目上实验组提高10分钟,对照组提高了3分钟;反映身体爆发力与快速条件下身体稳定性的100m短跑项目上,实验组平均提高0.6秒,对照组平均提高0.4秒。数据证明两种体能训练对于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都可以产生良好的提升作用。
表5 两组队员体能测试对照表(n=20)
然而,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两组运动员在12周训练结束后体能数据虽皆有提高,但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数据提升幅度皆大于对照组运动员身体素质数据提升幅度。除原地弹跳数据对比差异不明显外,其他三项对比差异皆十分明显。1分钟波比跳、5km长跑、100m短跑数据差异明显,说明这三个项目与新型体能训练动作原理具有同理性,这也验证了核心力量训练可以维持躯干稳定,从而促进动作协调,这些数据可以直接证明新型体能训练对于提高身体协调性及稳定性与增强肌肉爆发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因为人的运动行为,其人的因素具有不可控制性,实证对比研究,其成绩是否存在误差,需要继续研究,但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从测试肌耐力的5km跑项目差异值中也验证了新型体能训练对减少体能消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9]。
3.4 新型体能训练方法的作用
3.4.1 保持稳定性 稳定性对于任何运动员来说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在高水平项目中还是一般水平项目中,运动员都需要以十分的注意力和控制力来判断瞬息万变的比赛战况,并且运动员应当结合自身特点与场内情况,做出正确判断,来获取优异成绩。然而双方在攻防两端对峙之时,会因节奏变化出现各种情况:在对方闪避时,需要攻击端运动员进行追击得分;在对方防守时,需要以身体对抗制造得分机会。无论出现任何一种情况,使身体保持绝对平衡都是无稽之谈。因此,能够在上述运动环境中保持身体稳定的运动员必定占据更大的优势,其强大的身体控制能力,可以保证技术动作完美地输出,使其无论身处何种情况之下,依旧可以最大化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来终结比赛。
3.4.2 降低体能消耗 无论是对抗性运动项目还是表演型项目,对运动员的体力要求都比较高。这种问题除了在日常训练中调节以外,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也能够降低运动员的体能消耗,进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传统体能训练主要以刺激大肌肉群为主,发达的大肌肉群虽然对绝对力量拥有较强的提高作用,但在需要不断做出快速反应的运动环境之下,发达的大肌肉群无疑会增加身体能量的消耗,从而成为技术动作完美发挥的阻碍。而新型体能训练则以刺激核心深层小肌肉群为主,在延缓运动疲劳的时间方面拥有显著的效果,对技术动作的持久发挥更起到十分积极的影响。
3.4.3 预防运动受损 运动损伤在比赛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何降低运动员的损伤也是学界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以“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腰肌劳损”等临床病症较为常见,这些伤痛对运动员的身体及心理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则是次要,但是某些伤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和人生轨迹。究其原因,除热身不充分、思想不重视、动作不规范等因素外,身体稳定性不足是最大的致病因素。而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为主要目的的新型体能训练可大幅度提高运动员在对抗及不平衡环境下保持身体稳定的能力,因此可大幅度减小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此外,在出现运动损伤后,新型体能训练在康复方面亦拥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5 对于新型体能训练应用方面的建议
3.5.1 训练配比建议 传统体能训练和新型体能训练的配比问题,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判定,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体能训练在各运动项目体能训练中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计划体能训练时不需要完全摒弃传统体能训练项目,可以新型体能训练方法为主,传统力量训练方法为辅,或以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为主,新型体能训练方法为辅。如何根据自身运动项目技术特点搭配二种体能训练方式的比例,以达到效用最大化是运动员及教练员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5.2 训练强度的建议 新型力量训练的动作在推行中一定会引起运动员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做出这些动作也存在着一定难度。因此在新型体能训练计划的设计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运动员逐步减少对新型体能训练的不适感,并在不断进步中体会训练的合理性。
3.5.3 训练方案设计的建议 体能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运动员专项技能的完美发挥提供辅助作用。由于各运动项目专项技能的不同,对于体能的需求也会拥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新型体能训练方案设计也应该不断变化,须根据适当的运动项目甚至适当的运动员个体安排专属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如此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经过12周的体能训练测试,实验组运动员与对照组运动员的基础体能水平皆有所提高。但实验组运动员体能数据增幅明显大于对照组运动员。得到以下结论:
4.1核心稳定性的训练首先是动态下的核心稳定肌的本体感受性训练。通过激活、募集核心稳定肌的方式来提高对核心部位稳定的控制能力。训练时力的作用点基于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上,动作就是在这个动态的支撑面下完成。
4.2核心稳定性训练是本体感觉性的力量训练。在肌群本体感受性训练的同时进行负重力量训练,渐进性地从开始负重部分或全部身体重量到增加体外负荷,实现了提高核心大肌肉群力量的同时提高了脊柱深层稳定肌的力量。
4.3新型体能训练摒弃了传统体能训练中在平衡环境下发展体能的弊端,通过对身体核心稳定性功能的提高而不断调整自身的不稳定状态,实现增强肌体力量、减少能量消耗的目的,以保证运动员专项技术长时间、高效率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