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音乐进课堂传承的教学实践

2021-06-25 16:14邵雨薇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文旅融合

邵雨薇

摘   要: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浙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进入高校课堂,进行“活态”保护与传承,寻找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是当下一个既涉及非遗音乐资源保护又涉及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将非遗音乐项目的保护和课堂传承、教学一体化推进,实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文旅融合   非遗音乐   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共同结晶,是人类生命的文化记忆,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化石”,而是民族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特定文化环境中诞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民间音乐、地方音乐、民歌小调等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的重要场所,自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前沿阵地。本文拟从文旅融合的视域出发,探讨浙江非遗音乐进入高校课堂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方式。

一、非遗音乐进课堂传承的基本思路

开展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音乐进课堂“活态”传承的工作,首先要厘清非遗音乐进课堂的基本思路。总体来说,非遗音乐进课堂的思路为:以文旅融合为纲,以浙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整理为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①为目标,探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保护和发展的有效路径,立足高校课堂教学,凸显高校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

梳理浙江音乐类非遗项目,是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路径与方法的重要前提。浙江一直是个文化大省,处于吴越文化的腹地,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着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嘉善田歌、舟山锣鼓、畲族民歌、采茶舞曲、楼塔细十番、绍兴清音班、浙派古琴艺术、嵊州吹打、奉化吹打、平湖派琵琶艺术、苍南正一派科仪音乐、乐清撞歌、昌化民歌等列入传统音乐类国家和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众多没有列入名录但事实存在的非遗音乐类别与样式,以及同样存在于传统戏曲中的戏曲音乐等。浙江丰富的非遗音乐文化和非遗音乐资源,可以成为浙江各类院校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院校传承的重要载体,这显然是非遗类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将非遗音乐的传承保护与院校专业音乐课堂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既要遵循非遗传承规律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双向互动互为的挑战性行为,自然需要注意两个客观原则:一是在非遺音乐与音乐教育结合过程中,要充分认识非遗音乐的基本特性和艺术的特殊性,尊重非遗音乐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二是在非遗音乐与音乐教育结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课堂教学的规律。只有在遵循双重原则的前提下,丰厚的浙江非遗音乐资源才有进入课堂传承与保护的可能,才能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唤醒非遗音乐资源的现代价值。

推进非遗音乐进课堂,还要将非遗音乐置于生活、生产、生态“三生一体”的整体氛围之中。浙江的非遗音乐来自鲜活的生活,无论是民歌、民间小调,还是宗教、戏曲音乐,都是劳动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们是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民间艺术的地缘性记录,也是劳动人民在生产中创造的文艺作品与精神财富。在高校音乐课堂进行非遗音乐的教学传承,必须考虑这些非遗音乐的地域背景和生态环境,尤其是非遗音乐资源所处的教育生态与文化生态,以备在课堂教学传承中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推动非遗音乐进课堂。

二、非遗音乐进课堂传承的基本路径

探讨浙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的有效路径与方法,即基于作为保护为主的路径、作为传承为主的路径和作为发展为主的三位一体的理念,一方面开展对音乐类非遗项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形成浙江音乐类非遗名录体系并加以建档保存,作为校本课堂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文旅融合中做好音乐类非遗项目的课堂传承保护和开发工作,将非遗项目的保护和课堂传承、教学一体化推进,实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

1.从浙江音乐类非遗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曲目,形成系列化的非遗篇目。如民歌类的,有家喻户晓的《采茶舞曲》的“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系周大风先生根据温州泰顺山区的美丽风光创作的民歌。“采茶”是江南的民间歌舞体裁,主要表现产茶区的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周大风先生创作时保留了传统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江南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情风貌。如乐清民歌《对鸟》,原是牧童方言传唱的“对山歌”,对的不是花名而是鸟名,曲调高亢响亮,旋律清新爽朗,节奏自由舒展,曲中还不时传来山涧鸟鸣声。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嘉善田歌,是江南吴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唱腔清亮优美,有落秧歌、羊骚头、滴落声、急急歌、埭头歌、平调等多种曲调,时而平稳流畅,时而悠扬高亢,时而急如口语,代表曲目《五姑娘》已传唱一个多世纪。畲族民歌的最具代表性作品——畲族民歌《高皇歌》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龙麒立下奇功及不畏艰难繁衍出子孙的传说,民歌旋律悠扬,风格简朴,充满着历史感、神秘感。如器乐类的,有锣鼓喧天,丝竹悠扬,缙云丝竹锣鼓《花头台》音乐内容丰富,喜庆欢乐、热情奔放。楼塔细十番有笙、箫、笛、二胡、中胡、琵琶、三弦、古板、月琴等十多种乐器,吹弹各种乐器,演奏各种古典曲目,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戏曲类的,浙江拥有越剧、婺剧、昆剧、绍剧、瓯剧、甬剧、姚剧、台州乱弹、杭剧等多个剧种,更细分的浦江乱弹、兰溪滩簧、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包山花鼓等,都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2.对进入选目的非遗音乐系统化处理,形成校本性非遗课堂资源。首先整合浙江省音乐类别的非遗资源,把民歌类、乐器类、戏曲类的本土化传唱资源视同一个整体,储存碎片化、零散化的非遗音乐,选择能够进入课堂的音乐素材和曲目,归类梳理,搭建浙江省非遗音乐的教学资源库。即使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十五贯》《白蛇传》这样的戏曲唱腔和戏曲音乐,也可悉数收罗。其次是对进入非遗音乐教学资源库的音乐作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教学需要的选择性细分。以高校音乐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明确非遗音乐的编选原则,或以曲式裁剪,或以器乐分类,或以情感区分,适应高校音乐教学乐理、视唱、唱歌、器乐、音乐欣赏等的需要。再次是对非遗音乐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的传承与教学模式。

3.结合教学课堂实际,选择两类班级,合理融入非遗音乐内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非遗音乐的课堂传承。一类是表演艺术专业,以专业教学为首要任务,结合专业音乐教学的实际,有机融入浙江省非遗音乐内容,丰富传统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专业音乐课堂教学现代与传统接轨、外来与本土合一、通用和校本一体,寻找非遗音乐最佳的教学和传播、传承方式。一类是非专业类的艺术教育,引入浙江非遗音乐作为通识教学的重要内容,编写非遗音乐通识教材,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非遗音乐进课堂传承的实践意义

浙江非遗音乐的课堂教学和传承,无论是在理论探讨还是在实践层面,对非遗音乐的校本化资源建设和音乐教学改革,尤其是地方非遗音乐的传承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

1.方法论上的意义。本次非遗音乐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基于通常意义上的文献研究、田野考察等研究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所突破:一是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非遗音乐进课堂,既在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发展轴上考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脉络,又在横向层面同步同层同向研究音乐类非遗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二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在非遗音乐教学中,既把浙江音乐类非遗置放于全国非遗和浙江整体文化的背景之下进行,又对单一音乐类非遗项目乃至单个音乐类非遗作品作细致分析,条分缕析,丰富教学内容;三是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既对音乐类非遗深刻的艺术本体研究教学,又结合社会、文化、业态的发展变化作动态的考虑。

2.文旅融合教学模式的意义。基于非遗音乐课堂教学前提,进一步探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浙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遗+旅游”的教学模式,包括正在显现效力的“非遗+特色小镇”“非遗+博物馆”“非遗+特色街区”“非遗+景点”“非遗+会展”“非遗+扶贫”“非遗+养生”等N种打开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面向社会合理利用非遗资源的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与素养。如“非遗+特色小镇”,像丽水的古堰画乡、遂昌的汤显祖小镇,就是开展非遗音乐教学文旅模式的一个很好的样本。古堰画乡除了画廊,还有音乐,小镇音乐节即一次音乐的狂欢,设计小镇音乐节的音乐曲式、风格、流程,融入浙江民间、民族、民俗音乐的元素,就是一次有规模、有成效的音乐教学,是課堂教学的深入。遂昌的汤显祖小镇,以汤显祖戏曲为主线,传唱戏曲经典和声腔、音乐,不失为非遗音乐教学的实践模式。浙江音乐学院还建立了非遗音乐博物馆,如“敦煌乐舞——常书鸿、李承仙丝绸之路乐舞艺术展厅”,既展览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内容,又展示敦煌卷子中的曲子、变文、乐谱、舞谱等史料,还展示中西两套不同风格的主要乐器。可以说,浙江音乐学院图书馆与博物馆合一的做法,开创了非遗音乐教学“非遗+博物馆”模式的先河。

总的来说,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音乐进课堂传承的教学实践,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尝试,拓宽了音乐教学内容与边际,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与手段,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传承与保护,增加了非遗音乐传承保护方式方法,更使非遗音乐的传承乃至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成为一种更自觉的行为。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杨和平.浙江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5]叶志良.文旅融合时代的国内旅游演艺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

[6]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好腔调[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