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剑琴 但鸿江
摘 要: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立国、扬威、强军、爱国之战。其中形成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主、谋求和平正义、敢于战斗勇于胜利、道义担当的大国人民品质。解读抗美援朝战争及其精神的时代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精神 时代意义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70年前,英勇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了伟大的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从1950年10月25日开战,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志愿军部队用落后的装备和敢打敢拼的英勇作风及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与当时世界上拥有最强国力和最先进武器的美国殊死较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谱写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今天,这场保家卫国战争及其精神仍然值得我们认真解读。
一、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一)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新中国立国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周年。虽然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正在为新生的政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但是美国出于利益需求,对我国实施全面封锁,并借朝鲜半岛战争之机,插了我国“三把刀”:组建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威胁我东北地区,是头上的一刀;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威胁华东地区及东南沿海,是腰上的一刀;支持法国武力干涉越南,威胁西南边陲,是脚上的一刀。这“三把刀”威胁着新中国政权的稳定和周边地区的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伟大的气魄,在和我国接壤的朝鲜战场,经过近三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迫使不承认红色政权的美国不得不坐下和我们谈判,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独立地位。自此以后,正如彭德怀同志所言:“帝国主义百年以来在东方海岸线上架起一尊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过去了。”这一战让世界认识到,曾经积贫积弱、动辄割地赔款求和的中国已不复存在,中国已不可任人蹂躏和摆布,一个真正站起来的新生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扬我军威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均为世界第一,拥有世界上装备最先进的海陆空现代化部队,是世界上唯一对敌国使用核打击的国家。刚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建制不全,甚至最强大的陆军也无完备的现代化装备。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志愿军一个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还赶不上美军的一个团。在这样的力量悬殊之下,我志愿军指战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发扬马革裹尸、熊罴百万、视死如归的精神,既打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又打出了无敌的英雄气概,用“气多铁少”将“铁多气少”的美军钉死在三八线附近,一展我威武之师的军威。
(三)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强我国防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际,志愿军兵种单一,装备落后,没有专门的后勤保障部队,士兵也没有打过海陆空三军联动的现代化战争,国防工业薄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军队建制,空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正面交战,打出了“米格走廊”,为保障后勤补给立下了赫赫战功。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们逐步建立起现代后勤保障部队和制度。抗美援朝战争是增强我军作战能力的大练兵场,我军先后轮换了100多万士兵参与战争,很好地进行了现代化强军训练实战。同时,在苏联的帮助和我后方科研人员的不懈攻关下,我国的国防科技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为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之战。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是一场国际援助的战争。无数英雄儿女奔赴战斗一线,用血肉之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精神。无论是杨根思、黄继光,还是邱少云、罗盛教,他们都用年轻生命镌刻了为祖国和人民英勇拼杀、顽强作战、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丰碑。在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空前高涨,以饱满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精神投入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中。战士在前线保家卫国,人民在后方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实现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边打边建边稳”战略目标,在1952年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并于1953年提出“一五”计划,开启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道路。
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带给我们的精神启迪
(一)独立自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今天,很多年轻人会为抗美援朝精神所震撼,但有人未能充分了解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须知,当美国第七舰队借朝鲜战争之机进入台湾海峡,我们的东北边境和国防安全将受制于人,一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一个长期積贫积弱的国家,只能选择不屈地捍卫尊严与独立。一个民族只有真正独立了,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抗美援朝战争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捍卫独立自主的决心与能力,是我们今天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终实现强起来的坚实基础。
(二)我们没有称霸全球的野心,但有捍卫和平正义的决心。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综合国力悬殊之战。二战后的美国,工业生产占全世界的一半,金融力量占全世界的8%,是全球率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新中国一穷二白,钢产量仅是美国的1/146。在如此悬殊的国力背景下,新中国选择了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为了称霸世界,而是为了避免中朝边境成为冷战的边界点,是为新中国的发展谋求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也是用不屈的战斗精神向西方霸权思想表达我捍卫和平正义的决心。
(三)我们不仅有善于斗争的智慧,还有敢于胜利的勇气。
抗美援朝战争是从鸭绿江畔开始的,美军企图用三军联动、精良装备,用无数的飞机、坦克、大炮,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封锁和钳制。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我们既要扬长避短,打出智慧、打出成果,善于斗争,又要充满自信,敢于胜利,具备勇夺胜利的勇气。事实证明,志愿军指战员用钢筋铁骨般的血肉之躯及智慧和勇气,筑起了新的长城,将美军打回三八线,为我国争取了500公里的战略纵深,赢得了70多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四)我们有大国担当的道义力量。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是否出兵的问题上,中央是经过认真讨论的。毕竟当时的中国历经百年的被入侵和战乱后,满目疮痍、国力薄弱、百废待兴。我们既需要完成解放西藏、台湾的统一事业,又需要与民休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同时我国正在做人民解放军的退伍复原工作,一切都在向抓经济建设和完成祖国统一的目标发展。然而,面对美国的强势介入,面对朝鲜人民军的请求,无论是毛泽东同志的“不能置之不理”,还是彭德怀同志的“大不了就当做解放战争多打了几年”,这些质朴的语言,无一不是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大国担当的道义力量。
三、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意义解读
(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义无反顾地选择抗美援朝战争,是想用血肉之躯与英勇精神,为子孙后代谋和平、谋发展。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今天,我们应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敬业奉献,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不畏强权,埋头苦干,谋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下,我国全面小康已全面收官。但是,我们还要继续为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奋斗。2020年11月23日,恰逢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之际,伴随着贵州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但是,我们依然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要防止脱贫群众因各种原因返贫。另一方面,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与精神产品,丰富和美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还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冲击,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要以抗美援朝战争精神为引导,不畏强权,埋头苦干,抓好内外两个循环,尤其是抓好内循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并且和美国的差异日渐缩小。尤其是在2020年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良好,是全球唯一一个在疫情冲击下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我们要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敢打敢拼,敢于担责,敢于奋斗,善于斗争,敢于胜利,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高质量发展做贡献,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
(四)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0多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青春、鲜血,甚至生命,谱写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壮丽诗篇。今天,我们要谋求各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谋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共生发展。为此,我们既要致力于发展建设,增强硬实力和软实力,又要勇担大国责任,谋求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继续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江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赢得中美博弈新胜利[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07):75-82,98.
[2]王童.本刊編辑部.继承发扬抗美援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言[J].鸭绿江,2020(29).
[3]吕志霞,尤伟杰,刘越.新时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大学生对抗美援朝精神认识的调查[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4]杜明杰.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9.
[5]郭志刚.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J].前线,2020(10).
[6]方向.从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中汲取复兴图强的精神力量[J].党建,2020(11).
[7]詹庆生.《金刚川》:抗美援朝电影的新突破与新挑战[J].电影艺术,2020(6).
[8]聂文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光辉典范——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