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勇 王正峰 任秋生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浙江 宁波 315040
术后疼痛是结肠癌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持续的疼痛应激状态可对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较大影响。本观察旨在探讨电针对糖尿病患者结肠癌手术围术期疼痛的影响。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结肠癌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各40例。电针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3岁,平均55.72±11.75岁。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0~71岁,平均54.98±12.0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糖尿病的诊断;结肠癌手术均采用腹腔镜治疗;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75岁;糖尿病病史>2年;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等重要器官疾病者;精神病者;中转开腹手术者。
入室后监测心电图、有创动脉压、心率及氧饱和度。电针组:麻醉诱导前30min选取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行电刺激(连续波,频率2/100Hz),直至手术结束,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对照组:连接电针仪,不做电刺激。麻醉诱导选用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mg/kg、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1.5~2mg/kg以及罗库溴铵0.6mg/kg后行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呼吸机参数:潮气量(VT)8~10ml/kg,呼吸频率(RR)12~15次/min,呼末二氧化碳(PETCO2)维持在35~45mmHg之间。麻醉维持:切皮及关腹前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3~6mg/(kg·h)以及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持续泵注,术中间断推注罗库溴铵0.2~0.3mg/kg,根据患者心率和血压调整剂量,维持BIS值40~60。手术结束后待符合拔管指征后拔出气管导管,送至恢复室继续观察。
3.1 评价指标:记录麻醉过程中各类麻醉药物使用量、患者术后2h VAS评分以及术后24h内非甾体类药物使用量。术后2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价,分值为0~10分。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3.2 两组麻醉药物使用量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全麻药物使用量比较(±s,mg,n=40)
表1 两组全麻药物使用量比较(±s,mg,n=4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电针组对照组罗库溴铵157.87±17.24 145.36±20.46丙泊酚1232.34±212.56 1096.53±180.73舒芬太尼43.12±6.34 40.78±5.18瑞芬太尼3.47±1.21 2.51±0.89*
3.3 两组VAS评分及非甾体类药物使用量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及非甾体类药物使用量(±s)
表2 两组VAS评分及非甾体类药物使用量(±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电针组对照组非甾体类药物使用量(mg)65.37±10.22 42.52±12.01*例数40 40 VAS评分(分)3.35±2.12 2.41±1.88*
结肠癌是目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术中疼痛刺激可引起较大的机体应激反应,对结肠癌的预后和转归产生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对术中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调节能力下降。因此良好的术中镇痛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针灸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疏通经络,调节植物神经,使人体脏器血运通畅从而达到镇痛效果[1]。本观察采取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分别疏通胃经、大肠经和小肠经。诸穴合用,起到活血通络、镇痛安神的效果。结果发现电针组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较对照组下降,且术后2h VAS评分及24h内镇痛补救药物的使用量亦下降。可见电针可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结肠癌手术中的应激反应,降低全麻镇痛药物的使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为患者的良好预后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