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发光发热

2021-06-25 06:03王静侯善民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威农业大学村官

文/王静 侯善民

门大威在田间给种植户进行技能培训

谷雨时节刚过,清晨,天空刚显露出鱼肚白。门大威来到大翟家沟村村民翟瑞丑家的生姜地里,把复合肥放入沟内与土壤混匀,再把姜种水平放在沟里,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然后用手轻轻按入泥中,一气呵成,动作敏捷又利落。

“大威来了这4年,帮我地里的姜从亩产7000斤长增产到12000斤。祖祖辈辈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在我这实现了!”翟瑞丑边干边说,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来了大学生村官

大翟家沟村,位于山东日照莒县寨里河镇,这里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种姜历史悠久,村里以生姜种植为支柱产业。但近几年,生姜种植成本越来越高,产量却越来越低,效益大不如前,成为村领导和姜农们的“心病”。

2017年7月,土生土长的日照人门大威来到了大翟家沟村。刚刚从山东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的他,考取了选调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这个村子。

全村走访是他工作的第一步。“平常没事儿就去村民家串门唠家常,去田间地头和农民干活聊天,听听他们的诉求。有问题就解答,有困难就解决,有情况就反馈,有诉求就上报。”门大威说,“只有摸透实情,才能精准发力。”

入村伊始,每天步行两三万步,他走访了全村480户村民,了解全村每一户的详细信息后,他总结出:大翟家沟村的“病根子”在于土地零散,大姜种植技术落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种植方式,让大姜丰产增收成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途径,也是根本之策。

经过调研,他摸清了村里及周边大姜种植面积约为300余亩,但由于使用普通黑地膜,只能起到提升地温的作用,无法保护姜苗正常生长。另外,日光强烈时还要安装遮阴网,增加成本还影响日常浇灌。进入雨季,幼小的姜苗无法经受大雨的冲击,死苗、缺苗现象严重,产量远低于正常丰产田水平。

“罗家的三姊妹。我宣读遗嘱的时候他们必须都在场。你没看见那场面,开了锅了。其他的手续当时也都交给她了,她应该还有不少事要做,应该马上去找你才对。”陈律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也难怪,一个保姆一夜之间发了财,还不适应,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吧。”

“‘村官’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这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承载了执着与信念,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这是我当初报考大学生村官的初心所在。”他说。

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村民、如何把农大的科研成果引到村里,门大威陷入了沉思……

这个村官不一般

在山东农大上学时,门大威就听说过园艺学院有个“姜大王”,通过母校老师引荐,他迅速联系上了生姜专家徐坤教授,并将大翟家沟村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详细情况向徐教授作了汇报。几次深入商讨后,徐坤推荐了绿色生姜专用膜,以“绿色生姜专用膜覆盖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配套。

“绿色生姜地膜有独特的优点,覆盖后无须使用遮阴网遮光,不仅减少生产成本和劳动力,而且覆膜地块儿升温快,有利于大姜生长。”门大威客观冷静地分析道。

这一想法取得了村、镇两级领导的支持,村里决定引进。

但问题来了。

一开始,很多姜农都不相信,更没有听说过绿色的地膜,纷纷表示不敢尝试。他积极耐心地向姜农翟瑞丑和翟玉波介绍绿膜的好处,介绍这是山东农业大学研制的“好东西”。半信半疑中,他们勉强同意让门大威在他两家挨着的两块地里,设立“科技试验田”。

为了让两家人的担心和压力小一些,门大威自费购买了绿色地膜,也用以鼓励试验姜农的积极性。

那段时间,早晨天刚蒙蒙亮,门大威就跑到试验田查看大姜的长势,从发芽、幼苗、旺盛生长到收获,他都认真观察记录,日复一日。村民们也怀着好奇心经常来看,再和自家的大姜长势一对比,确实是不一样!

2018年秋天,收获季节,门大威特地向镇政府汇报,请镇领导来到试验田,观看科技试验大姜和传统大姜收获对比现场。

刨姜当天,村民们纷纷到试验田看热闹。大姜刨出土那一刻,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现场称重、计算成本,亩产12000斤,每亩节省成本500余元,每亩增收3000余元!村民震惊了,都当场表示要学这项种植技术。翟瑞丑笑开了怀,因为大姜大幅度增产,他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149.3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截至目前,徐坤教授的绿色生姜专用膜和绿色生姜专用膜覆盖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受益面越来越大,周边村镇200多户专业姜农已在批量使用。

“农业大学来的‘村官’,就是不一样!”

从这句话里,门大威听出了村民的期盼,也坚定了干好工作的信心。

小村官干出大实事儿

1995年出生的门大威,颇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刚参加工作那两年,土地增减挂钩是大翟家沟村的重点工作之一,但牵扯户数多、工作量大。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下发通知后,村民们立刻产生了抵触情绪,一度陷入僵局。

学农出身的他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本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成为他开展工作的助推器,他积极配合村支部班子和“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讲解,让村民了解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耕地有效面积增加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起来了,村民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目前,大翟家沟村的土地增减挂钩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建设安置房200多间,安置人数280余人,村民从狭窄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村里在腾空的70余亩土地上种植大姜,仅此一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有了种姜的成功经验,为了进一步整合力量,形成拳头效应,门大威带动姜农成立了莒县寨里河金沃大姜专业合作社,以科技地膜种植、生物物理防治、种植过程跟踪、精挑细选、严控品质为亮点,逐步打造“大翟家沟精选大姜”特色品牌。合作社采用“农户+贫困户+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大姜产业,从起初的几户发展到了现在的50余户,姜农合力抱团发展,有了更大的平台。结合贫困户经济情况灵活帮扶,资金不足的贫困户可向合作社申请先发放姜芽,种植时提供指导保产量,收获时再抵扣成本,为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式的科技扶贫。

针对村民病虫害防治意识不足、粗放种植等问题,他积极联络山东农大植保学院的专家教授,请教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引进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乡亲们提供农技服务,有效解决了斑点病、姜螟等作物病虫害问题,并根据种植周期适时向姜农普及生姜种植知识。开发绿色种植的生产模式,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村里的生姜种植走上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大翟家沟村地处丘陵,水资源珍贵,村里普通水管浇地不匀、浪费严重。门大威用自己的积蓄自费为村里引进了一套“浇地神器”。这种“浇地神器”是一根长长的管子,主管两侧分布着“袖口”,各个“袖口”分别对准垄沟,袖口一解开,水就均匀流入对应的垄沟,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普通水管浇地不匀的弊端,省时省力又省水。

同时,门大威还积极利用专业优势,投身镇扶贫工程建设。协助当地扶贫部门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在寨里河镇王标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50余座果蔬大棚、1座果蔬交易市场。参与的扶贫项目实现年均收益120万余元,覆盖全镇建档立卡户,人均每年收益1000多元,为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提供了产业保障。

通过一系列的实事儿,门大威让村民们吃上了“定心丸”。

山东农大村官不简单

村民的日子渐有起色,门大威又有了新的打算。

2019年5月,他联系母校山东农业大学,引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帮助农户运营农产品,以线上宣传带动线下销售,拓宽销路渠道,帮助农户把生姜、芋头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推向市场,力争树口碑、创品牌、促发展。

水培特色生态作物种植,是门大威引进到村里的另一个增收项目。2018年7月,他牵头引进了山东农大资环学院水培生态韭菜等果蔬种植新技术,推广特色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种植模式,水培生态韭菜从播种、生长到收获,整个生长期都在营养液中生长,避免了韭蛆和杂草的危害,全过程不使用农药,省时省工,产量高、效益好、绿色环保。

在他的促成下,2019年5月,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实践育人基地在寨里河镇落地,校镇企三方合作,山东农大专家团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发展“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病毒防治技术”和“秸秆基质栽培技术”,打造寨里河镇生态果蔬特色产业。

说起接下来的规划,门大威难掩内心的激动:“如何带村民增收致富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家乡养育了我,母校培养了我,我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为家乡作贡献,更为母校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大威农业大学村官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被国内外数据库收录情况
唱村官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中非农业发展与合作基地”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一串钥匙
当好大学生『村官』的坚强后盾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