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视域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2021-06-25 07:16吴笑谦刘卫东
关键词:内化讲授课堂教学

吴笑谦 刘卫东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课堂讲授,所以会出现灌输多于参与、结论重于问题思考、讨论流于形式、培养重书本轻实践、测试重分数轻能力等问题。如何改变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拓展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因为具有提倡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和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鼓舞人心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等特点,被许多教育学家推崇。但在实践中,能够了解对分课堂模式,并加以灵活运用的教师还较少,因此,在高校教学实践中推广这一教育方法,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对分课堂模式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对分课堂是“土生土长”符合中国式教学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大学生课堂的获得感,主张提倡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对话。在具体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引导和服务学生的配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知识的主体。对分课堂在不改变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重新定义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师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课堂获得感。

(一)对分课堂模式的内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针对教学改革而首创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课堂分成三个阶段:讲授阶段(Presentation)、内化吸收阶段(Assimilation)、讨论阶段(Discussion),因此也被称为PAD课堂。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合理划分,教师利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精讲,另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展开讨论,其关键创新之处是将精讲与讨论在时间轴上进行错位(隔堂讨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吸收。”[1]4-9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的第一小节用于讨论前一周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堂的第二小节用于讲授新内容,即先讨论后讲授,先温故后知新。按照此流程完成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

(二)对分课堂模式研究情况分析

笔者以中国知网(CNKI) 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依据,利用数据库中高级检索功能,将关键词设定为“对分课堂”,发表时间设定为“2014年1月至 2020年6月”进行检索,共搜得文献1 069篇。通过数据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情况如下:

1.从研究期刊发表数量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趋于成熟

图1 2014—2020年关于对分课堂的学术论文发文统计

自2014年张学新教授提出对分课堂概念并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后,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学术论文日益增多(见图1),2020年上半年共有238篇相关论文发表。可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发展速度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教学模式深受教师喜爱,理论研究趋于成熟。

2.从主题分布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操性研究比例不高

从主题分布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主题分布比较广泛,如关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讨论、内化吸收、自主学习等。而关于实操性的研究并不多,如关于“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论文仅54篇,占1.91%,“教学实践”方面的论文32篇,占0.71%,“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论文185篇,占6.54%(见图2)。由此可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真正从理论研究转化为教学实践。

图2 2014—2020年关于对分课堂学术论文的相关主题分布

(三)对分课堂模式下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价值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尤其是有些高校的新办专业,学科建立历史不长,培养方向比较模糊,教学方式方法存在分歧,因此,更需要教师开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们的探索精神。但由于专业型的教师大多对教育学和教育技能缺乏重视,所以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式还大行其道。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传统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低于网络带给他们的影响,制约了高校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将对分课堂嵌入高校专业课课堂之中,能够帮助学生结束“尽信书”“虚伪随从”导致的“思想停转、大脑休眠、行动机械”的学习状态,开启“内化吸收、展示自我、真诚批判”的新境界。[2]作为中国教学新智慧,对分课堂的价值目标在于应用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真正提升学生们的课堂获得感。课堂获得感高低关乎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关乎教师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对分课堂模式下的高校课堂教学

对分课堂模式自提出起便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对分课堂作为我国原创课改新模式,不仅自身优势凸显而且符合中国的教育理念和人才需求,因此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对高校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是响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对分课堂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对分课堂新模式引入高校课堂教学中,应基于其核心理念从教学内容(课前准备)、教学实施流程(课堂讲授、课上讨论)、学生任务(课下内化吸收)以及教学达成度评价(课后考核环节)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改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对于教改实践十分重要,尤其是课情分析部分,它是提升课堂获得感的基础条件。首先,教师要做好课前动员准备,向学生分析课堂获得感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原理并告知课程将采用这一模式授课,一方面使学生对目前课堂存在的问题形成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有心理预知,为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新教学模式打好心理基础;其次,修改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供给侧改革”,调整精讲内容和留白内容;再次,课前搜集和整理与知识点相关的经典案例、社会热点、网络媒体热议事件等教学案例。通过以上课前准备,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调动学生的方法做充分准备,在具体教学中,才能获得学生喜爱,从而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初步联系,培养专业敏感度,提升课堂获得感。

2.课堂讲授

除课程第一周外的其他周第二小节课设定为教师讲授时间。教师根据学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讲授内容在课前准备中已经做了充分安排,教师在充分遵循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精讲每节课的知识框架体系和教学重点难点,其他易理解的知识点留白,交给学生课下自学。在这一环节里,教师讲解内容看似减少,但实质上对于教师教学功底要求更高。也就是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搭建各个章节的知识框架,构建知识关联性,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要讲通讲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现象加以解释分析,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对于重要知识点能够真正掌握并应用。

3.课下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是学生课下自学完成的阶段,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教师在讲授阶段的知识引领,利用课下时间通过查阅教材和参考文献进行自我学习,变成知识发现者、探索者。考虑到学生的惰性,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下内化吸收过程中形成“亮考帮”作业,即“亮闪闪”要求学生总结所学章节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考考你”要求把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以备讨论阶段用来挑战其他同学;“帮帮我”要求把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想要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在讨论阶段求助于同学或者教师。[1]10内化吸收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讨论阶段的效果,倒逼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完成作业。

4.课上讨论

除课程第一周外的其他周第一小节课设定为讨论时间,全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由交流。每位小组成员围绕作业,结合一周以来自主学习形成的“亮考帮”与小组其他成员分享收获、困惑、疑难问题。随后每一小组派出1—2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作主题汇报,表达小组观点或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待小组代表结束发言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讨论情况作简要总结,主要点评学生讨论情况、解答困惑或疑难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经过教师讲授和自身对知识内化吸收后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讨论、交流和资源共享,学生通过沟通、交流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1]10

5.课后考核环节

高校课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专业课基本原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日后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某些问题的能力。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来“一考定分数”的考核转变为“过程反映分数”的考核。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考核环节设计主要包括:学生分数由出勤、课堂听讲、笔记情况、亮点帮的完成情况、讨论表现情况、发言情况和期末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比提高,期末考试成绩占比下降。换言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习者的需求乃至社会用工需求上面,不仅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结合自身的就业目标、学习目标来对不同课程进行有的放矢的投入,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状态、应用实践水平作为评价、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考核指标之一”[3],从本质上减少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象。

(二)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实践应用

笔者以某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载体。“管理学原理”是行政管理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共40学时,前12周每周2学时,后4周每周4学时,共16周。教学实践对象为2017级1班全体学生,共计43人,自由分组,每组4—6人,共分为7组。本文以该课程“组织文化”章节为例介绍具体的实践应用。

1.课堂精讲

教师在精讲阶段为学生梳理组织文化章节的总体框架和重点难点知识。为了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感性层面的认识,教师选取学生熟知的“松下电器”发展史故事作为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后,为学生梳理组织文化章节总体框架,此部分是将学生从感性故事中拉回到理性知识之中,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企业里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组织文化对于员工、企业、社会有何意义,组织文化如何维系和发展,组织文化一旦建立是否还需要变革等问题。为了能够使学生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交织融合,达到情感共鸣、融心动容,在理性知识讲授过程中穿插相关的案例,如引入“海尔如何用自身组织文化激活‘休克鱼’达到企业低成本并购”的经典案例,(1)海尔激活“休克鱼”经典案例:海尔在政府支持下兼并红星电器厂,在海尔看来,红星厂属于“休克鱼”,即企业硬件良好(鱼的肌体没有腐烂),而鱼处于休克状态,说明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海尔利用自己的无形资产并注入文化和管理,在红星厂内将海尔模式进行复制,做到低成本兼并,从而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纠正学生普遍认为“组织搞企业文化就是噱头”的错误认知,通过组织文化的建立、维系、发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当自己就业时,选择就职单位时不仅要看福利待遇,更要将组织文化与自我价值观是否匹配作为一项选择标准加以考虑。

2.课下内化吸收

课堂讲授后,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按照教师讲授的知识脉络,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逐渐将知识内容扩充,完成“亮考帮”作业。在“亮考帮”作业中,有的学生在理解“组织文化如何建立”问题时,提到“张瑞敏曾怒砸冰箱”事件,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生产不合格产品就是不合格员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海尔每一位员工血液里,成为全体员工的心愿和自觉行为,这样的过程就是组织文化建立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不再像以前简单摘抄教材里冰冷文字那样去应付作业,而是动手动脑查找资料,真正将知识消化理解吸收,以备课堂讨论。还有学生在深入理解组织文化后,提出“随着全球化发展组织文化是否会涉及跨文化,又该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可见,学生完成“亮考帮”作业过程中努力将教师精讲内容填充丰满,将理论问题活学活用,充分利用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培养钻研精神。

3.课堂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亮考帮”作业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发言,发言时间控制在3—5分钟内,小组成员选出本组“亮考帮”最佳完成者代表小组作全班汇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组织文化变革”这样的问题在小组组内成员讨论中得到解决。“举例说明组织文化是如何帮助企业成功”等类似问题在教师引导和全班讨论中得以完成。知识能否真正理解,就要看否能向他人讲明白,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就要看能否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下吸收到课堂讨论,从理论知识的认知到应用,通过自主思维的运用和锻炼,从而实现认知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三、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反思

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高校专业课教学,最终目标是将课堂还给学生。本次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

(一)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上的应用,充分发挥了教师引领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从“大水漫灌”转型为“精准滴灌”,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堂变得务实、有效,学生变得活跃、自信,最终成绩考核学生比较认可、信服。从整体来说,课堂获得感有所提升。

1.课堂集中注意力情况明显向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授课时间缩短,对于教学内容进行精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便会增强授课内容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学生一旦开小差儿就很难跟上教师思路,导致课下自主学习难度增大。因此,基于课下内化吸收、课堂讨论阶段的压力,学生改变以往“你讲你的,我玩我的”课堂状态,绝大多数人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课。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表示授课时间不长,集中注意力听课也不难,而且认为课堂讲授都是重要知识点,生怕自己错过。

2.专业课思维体系的构建初见成效

高校专业课不仅是简单的上课、作业、考试等知识认知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专业课思维体系,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灵敏度和逻辑性。“学而不思、思而不写,写而不用”都会使学习者成为书呆子。传统课堂因学时有限,教师不得不加快速度将教材知识统统传授给学生,学生听得烦、教师讲得累。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顺序倒置、教学元素多元化,学生在教师精讲内容的基础上有时间内化吸收,主动搭建专业思维体系。系统性、逻辑性、敏感性的专业素养绝非“灌注”型教育,而是融入学生头脑里的“渗入”型教育。本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能够将“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内容“串成线”,对分课堂“先温故后知新”的模式,将知识内容前后关联紧密,知识章节衔接牢固,学生能熟练把握知识脉络,记住一个知识点能联系到其他知识点。诚然,专业思维体系的搭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将知识点灵活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仍需要积累与训练。

3.对专业及专业课认同感有所提高

人文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有很明显的实操性,更多地是在理论思维构建后对未来实践起到指导作用,这一特征导致不少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眼界从教材挪到了网络,将知识与社会热点、国家政策、企业真实案例结合,分析问题更有深度,思考未来更有高度、眼界见识更有广度,能够自信从容、心胸豁达处理身边的事,看待身边的人。[4]学生通过自主内化吸收深刻体会到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专业知识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以解决生活、社会中的某些困境,甚至治国理政的某些想法也来自于某一专业知识,从而充分意识到专业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从内心里认可专业,重视专业课学习。

(二)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反思

本次对分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使得教师和学生收获良多,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将针对课堂精讲把控、教学案例内容选择和课堂讨论引导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精讲把控能力有待提高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讲授时间的缩短,难免仍存在“讲不完、讲不透”的心理,导致精讲过细,语速过快等情形。[5]这一情形的根源还是由于教师没能很好地锤炼精讲内容,即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建立知识架构这一关键问题。因此,教师应吃透教材,合理分配精讲与留白,调整课堂负荷,提高帮助学生攻破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能力。当然,我们也应意识到“并非所有教师都能使对分课堂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主体性较强,具有先进教育观并且真正掌握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精髓的教师可能达成此目标。”[6]

2.教学案例内容选择应多花心思

教学案例是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课下内化吸收的重要因素,教学案例在教学模式应用初期,由于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甄别力弱、理论关联实际的能力不够,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查找一些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时效性较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教学案例,这便需要教师花心思去搜集整理。待学生适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方能放手让其自行寻找相关材料,通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就可以积累不少教学案例,形成充实和丰富的学习资料库。

3.课堂讨论引导能力有待加强

课堂讨论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善于引导,面对学生课堂讨论无话可说的时候,教师要抛砖引玉,及时引领;面对学生讨论偏离主题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叫停,重新纠正讨论思路;面对学生讨论假大空的时候,教师应将学生引领到正确的思路上思考问题;面对有些学生讨论态度不认真、搭便车的时候,教师应给予适当惩罚,让其他学生引以为戒,保障讨论质量。

总之,对分课堂嵌入高校专业课堂的实践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能够尊重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大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被学生们称之为“最适合的教育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理念清晰、实操性不难,但是要将其运用到各个学段和学科之中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层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教师层面转变教学观念、苦练教学内功,需要学生层面严格自我要求,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内化讲授课堂教学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