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的方法

2021-06-24 07:35姜秀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方法探究小学数学

姜秀芳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改变传统的模仿与记忆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等感官,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构建“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数学课堂.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巧妙利用学具教学能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困难为简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定向指导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运用;方法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可以让学生在眼、手、脑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与转化,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教师运用学具能够给学生构建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构建学生的认识基础,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巨大潜能,让学生在趣味性、有效性、多样性、指导性、目标性的学具教学方法下开展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数学知识.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存在的问题

纵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学具运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部分教师缺乏应用学具教学的意识.低年级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教师担心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学具,难以有效管理课堂纪律,而减少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浪费了优秀的教学资源,导致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流于形式,通常为教师操作,学生观看,未能真正发挥数学学具在学生知识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作用.此外,部分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学具操作形式和操作过程,使得教学结果与最终的教学目标背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探究能力没能得到提升与锻炼.在学具运用过程中,部分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信息反馈方面的落实也不够全面具体.以上種种问题暴露了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学具运用存在不足,导致教学难以取得理想化的效果.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的意义

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的理解,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天性,而学具的使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眼、手、脑等感官,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学习模式下真切、形象、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趣味、高效、全面、生动的学具教学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动作开启学生的智慧,以活动奠定学生认识的基础,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改变以往学生记忆模仿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倾听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运用的方法策略

(一)利用学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适宜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小学阶段学生主要的认知方式和规律,为加深学生对抽象化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学具辅助教学,这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操作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认识.发挥学具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价值,可提高教师教学的适宜性,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认知规律出发,引领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数学概念,完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准备1~5的数字图画,让学生在学具的辅助下直观地形成1~5各数的形状特征.教师告诉学生“1像小棒单个摆”,拿出1根小棒让学生观察其形状是否与“1”这个数字相似,在学具的辅助下,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教师让学生举例数字“1”还与生活中的哪些事物相像,学生回答小树、电线杆、粉笔等.教师给学生展示数字“2”的图画,告诉学生“2像小鸭水中游”,同时拿出2根小棒,告诉学生2根小棒表示的个数是“2”.同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字“3,4,5”时,仍结合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对不同数字的认识更加明确、具体.教师让学生自主想一想数字“3”像什么,数字“4”像什么,数字“5”像什么,并让学生拿出与数字对应的小棒.学生回答“数字3像耳朵,数字4像小旗,数字5像秤钩”,并依次拿出3根小棒、4根小棒、5根小棒.教师再让学生想一想拿出小棒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小棒的数量越来越多”,以此帮助学生建立1~5的数序.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计数器拨珠子学习数字的方法,让学生理解“1+1=2”的数学运算概念.教师利用学具辅助教学可提高教学的适宜性,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接受理解.

(二)利用学具创设情境,提高教学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利用学具创设情境,以新奇、趣味、生动的学具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可见、可感的学习模式中高效地获取数学知识,达到玩中学、玩中思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科.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中,教师为学生带来一个“百宝箱”,“百宝箱”中有通往图形城堡的钥匙.在教师创设的数学情境下,学生纷纷对教师手中的“百宝箱”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依次让学生将手伸进“百宝箱”中,让学生感知不同形状的物体.学生用手感知教师“百宝箱”中的各种学具,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对不同物体图形的认识.教师让学生猜一猜“百宝箱”中有哪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学生回答有正方形、长方形、圆等,然后教师给学生揭开谜底,让学生看看刚才自己摸到的各种物体.接着,教师在课件中给学生播放下雪场景的图片,雪地上有不同形状的“小脚丫”,教师让学生将“百宝箱”中的物体与雪地上的“小脚丫”相对应.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片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回答长方形是文具盒留下的,正方形是魔方留下的,圆形是乒乓球留下的,三角形是三棱柱积木留下的.在手、眼、脑共同参与的学具教学下,学生对图形知识形成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习模型以印、描、压的方式画出今天学习的不同图形.教师利用学具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实现了在玩中学、玩中思,发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奥秘与乐趣,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三)利用学具强化互动,提高教学导思性

学生在小学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不完善,自主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应让学生依靠学具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以促进学生有效互动,彰显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可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播与提示,让学生在富有导思性的数学课程中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抽象逻辑思维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与合”这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教师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开展学具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认知过程.教师給学生展示1根小棒,并在黑板上画出2个篮子.首先,教师将1根小棒放在左边的篮子里,让学生思考右边的篮子里有几根小棒,学生纷纷表示右边的篮子里没有小棒.之后,教师拿出2根小棒,先将2根小棒放在左边的篮子里,学生依旧回答右边的篮子里没有小棒.教师让学生思考这2根小棒还可以怎么放,学生回答2个篮子里分别放1根,也可以2根小棒都放在右边的篮子里.同理,教师给学生演示3根小棒、4根小棒的摆放方式,在确定学生初步形成了数字“分与合”思想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拿出自己学具中的5根小棒,探究这5根小棒可以怎样合并与拆分,让学生写出在左、右篮子中小棒数量的几种不同情况.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进行密切的互动与交流,从组员的角度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提高教学的导思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利用学具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服务生活.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学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培养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多个学具,旨在给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正方形、长方形、曲别针等学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让学生想一想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测量课桌的长度.有的学生提出用正方形、长方形、曲别针等学具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此时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用多个学具测量的情况下不能准确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同时测量过程较为烦琐.最终,学生都同意选择用同一物品测量课桌的长度,但有的学生选择长方形,有的学生选择正方形,在测量结果交流展示中,学生发现课桌的长是6个正方形或4个长方形.学生对测量的不同结果产生了疑惑,这时教师告诉学生由于所选测量物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长度是不同的,所以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所对应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数量也有所差别,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物体长短的意识,明确用统一长度单位的物品进行测量的意识.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自主选择一个参照物测量自己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让学生在数学学具的应用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结 语

总之,教师在新时期下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和方式,践行新课改教学目标,运用学具为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并发挥自身教育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给学生构建包含情境、协作、会话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具的感知操作中奠定数学思维基础,获取智慧来源,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顾金凤.相时而动,事半功倍: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具操作时机的把握[J].学苑教育,2017(4):42.

[2]赵美丽.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操作的魅力:以“巧手小工匠”为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7(7).

[3]平燕.挖掘陷阱教学魅力 彰显数学课堂效益:“陷阱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上),2016(2):136-137.

[4]杨永居.让地域文化彰显数学课堂魅力:“基于地域文化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讨展示课有感[J].考试周刊,2017(57).

[5]赵书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6]朱兆乐.自主学习:通向知识殿堂的轻骑兵: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性策略[J].时代教育,2017(14):174.

[7]袁富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浅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构建[J].文理导航,2017(8):50.

[8]李艺敏.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优化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9).

猜你喜欢
方法探究小学数学
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小学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浅谈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