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具身认知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发

2021-06-24 11:13夏椰柯
文教资料 2021年8期
关键词:认知身体语言

夏椰柯

摘   要: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认知科学界“身体”拉入认知领域进行研究,并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国内对语言认知身体转向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在许先文教授明确提出了“语言具身认知”这个概念后,兴起了一股从语言具身认知这个方面思考语言教学的浪潮。本文首先解释“语言与身体”“认知与身体”的重要性,然后阐释“语言具身认知”的概念,最后探讨语言具身认知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言   身体   认知   语言具身认知   第二语言教学

一、语言的具身认知

(一)语言与身体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语言学史上,人们一度将“语言”与“身体”剥离,自笛卡尔以来,人对世界的探索便忽视了身体的重要性。卡西勒将语言分为情感语言与命题语言,忽视了人类认知体验的基座——身体;在“经验论”者看来,身体只是简单的介质,由眼睛将事物传送给像白板的大脑,语言只是大脑接收后内省的产物;在“行为主义”者眼中,语言是机械刺激反应的过程,是低级的、被动的;语言学大家索绪尔的著名论断“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忽视了使用语言者身体机能的作用;“唯理论”者忽视了语言表达的主体,语言只是意识投射的容器。尼采承认身体的价值。他认为,在人类思想与感情的后面有个强大的主人,一个不认识的智者,叫自我,指的是人类强大的身体。

其实,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可以看到人类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便是用身体感受世界万物,用身体认同世界万物,用近取诸身的隐喻为宇宙万物命名的,语言的存在不仅为了命名,还包含着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如,中国盘古化生世界万物,日本迦具土神血化万物,印度由世人身体发肤生世间万物。人类最初是从自己的身体出发,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

人类对身体的感知及通过身体各项机能对世界的感知,为语言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人类的身体不仅是表达的场所,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表达。语言具身认知中“具身”指的“身体”,除了指生理上的方方面面外,如神经系统的物理属性、大脑和身体结构、感觉运动系统的图示、感官的构造、环境对身体的刺激、神经递质的传递等,都可称为“感觉肌动能力”。而且“这些个体的感觉肌动能力本身根植于一个广泛的生物的、心理的和文化情境中”①(7)。简单来说,“具身”指的“身体”,不仅是生理上的“身体”,还是社会化的“身体”。只有这样解释“身体”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才够完善。

(二)认知与身体

哲学家梅洛-庞蒂指出身体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认识的主体。换句话说,即我们通过身体认识世界。意识是通过身体对世界的体验形成的。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自己与身体的联系,比如,有人扯我的头发时,是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人,体验到疼痛;当寒风刺骨、饥肠辘辘时,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这些感觉来自我们的身体。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身体作为认知的主体,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镜像神经元及其表现在人身上的镜像神经系统证明大脑皮层的感觉运动区域在动作执行和动作观察、计划、理解过程中扮演着同样,甚至同一角色。人类的模仿、共情、语言理解、概念形成等心智过程都与镜像神经系统有关,也就是说人类心智发展过程存在于身体中。因此,具身认知回归身体,强调身体,认知是具身的,身体与心智是一体化的,离开身体的认知不复存在。身体是认知主体与外部世界接触的界面,认知活动是从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感知觉和身体运动开始的。

(三)语言具身认知理论

语言具身认知是语言、具身及认知三位一体的耦合结构,是身体、大脑及环境三者交互作用形成的自足的认知动力系统②(152)。“身体”是认知动力系统的基础与核心,将内在的语言认知与外在的环境相结合。

许先文教授将“语言具身认知”的基本内涵概况为:“(1)语言认知是一项涵纳身体参与的现实活动;(2)身体构成语言认知活动的中轴,具体地体现在人们对语言认知的态度、语言认知的现实进程及语言认知的效果评价当中;(3)语言认知中的身体不仅具有生理学的意义,而且是一个动态意义上的被环境包括的系统;(4)它与大脑及环境共同构成耦合系统,实现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捕捉、语言记忆的加工及语言体验的吸纳;(6)只有身体参与后的语言认知才能在完整意义上实现语言认知的有效性。”②(168)

“语言具身认知”概念的提出,把“身体”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整合,打通了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之间的划分,开创了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同时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很多启示。

二、语言具身认知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发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的相似性及人类的相似性,决定了人类对同类事物的认知具有相似性,对同类事物的体验经验具有相似性,那么作为人类的表达方式和沟通工具,语言从根源上便具有相似性。例如,表达常见空间位置关系的词“上、下、左、右”;具体的动作动词“拿”“推”“走”“跑”;这些词汇表达的意义,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有相对应的语言表达符号,这是因为人类对具体的概念认知,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感知经验获取的;“上好下坏”的空间隐喻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即使有表达方式的不一致,仍然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因此,人类相似的身体构造、生活经验和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了语言表达的相似性,成为跨文化掌握语言的桥梁。语言具身理论的提出,为更好地架起这座桥梁提出了新的启示。

(一)具身性原则

身体作为语言学习与习得的核心参与者,为主体对语言符号的理解提供了知觉经验。身体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语言符号的重要工具,是知觉的主体。这一主体,即我们的身体便是意识、思想、情绪、价值观及人们的生理活动赖以存在的生物基础。正如西伦所说:“心智依赖机体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具有独特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这些能力不可分离地相连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记忆、情绪、语言和生命的其他方面在其中编织在一起的机体。”③(24)具身原则强调身体、认知、环境三位一體的交互,身体成为理解世界的媒介,那么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新的语言的掌握,必然需要将身体融入第二语言世界中,这里并非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要到第二语言所在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学习,而是强调第二语言学习者身体参与的主体性、交互性与动态性。

第二語言教师要尽量提供与创造“具身”语言学习环境,积极激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兴趣,因为身体在与环境的复杂交互中,应是积极主动的,只有身心统一才能加深对第二语言的认知。

(二)人本性原则

语言具身认知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过程在教师主导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身体的认知作用,便是人本原则。福柯曾说,一个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可以获得全新的理论和认识。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与价值的理性存在,是认知的主体,应成为教学的主体。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释放”学生的身体,发展他们身体各部位的感知能力,身体与认知是一体的,若是身体受到束缚,认知也会受到限制。因此,第二语言教学者不仅要尊重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还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变为快乐的参与。第二语言教学应切实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身体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度。如:让学生选择让其感受舒适的姿态学习,而不是严格要求端正笔直地坐着。

(三)系统协调性原则

由于语言、身体、认知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耦合,语言认知对象,身体是特殊的认知方式,认知是具体的活动。语言是落脚点,身体是骨架,认知是展开领域。它们之间是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的。语言点具身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认知符号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动态化认知的一个过程。心智是大脑、身体和环境互动的结果。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化的系统。“按照具身认知的观点,人的存在离不开身体或肉身,身体脱离了人就无所谓人,人通过心智和认知的具身方式存在着”④。在语言认知系统的应用中,我们要充分把握整体性,将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划分为身体、心、脑、神经多种元素相互配合的动态参与过程,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身体各个机能对语言的认知,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身体体验。如,对动作动词的学习可以结合身体的运动掌握,鼓励学生模拟语言发生的情境,如角色扮演、绘画场景等。

三、结语

本文从许先文教授的《语言具身认知研究》中受到启发,通过探讨“语言与身体”“认知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许先文教授提出的“语言具身认知”的概念。结合“语言具身认知”概念,分析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笔者今后将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探索“语言具身认知”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价值。

注释:

①F J Varela, E Thompson, E Rosch.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1.

②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③E Thelen, G Schoner, C Scheier, L B Smith. The Dynamics of Embodiment: A Field Theory of Infant Perservative Reaching[J]. 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 2001.

④王靖,陈卫东.具身认知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应用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2(03).

参考文献:

[1]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2.

[2]北京大学哲学系,主编.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北大出版社,1957:143.

[3]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7-138.

[4]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5.

[5]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

[6]F J Varela, E Thompson, E Rosch.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 and Human Experience[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91:7.

[7]叶浩生.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3(4).

[8]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学报,2011,34(4).

[9]Hubert Dreyfus, Bejing in the World: A Commentary on Division of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M]. MIT Press, 1995:93.

猜你喜欢
认知身体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de身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