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书彤
摘 要: 在商品繁荣的时代,个体所面对的,往往是社会整体趋势下的商品文化输出和消费观念引导。晚明时期,商品经济萌芽出现的江南地区社会氛围,表现为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文人雅士对待“丰腴物质”的美学态度,值得反思当下、寻求答案。本文以张岱为例,细读他的《陶庵梦忆》,探究他的生活美学与当时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之间的互动关系,比照现代城市中产阶级群体的生活、消费习惯,寻找现代消费主义大潮裹挟下的问题,尝试建构一种与传统美学有内在联系和发展的新生活美学。
关键词: 晚明江南 消费文化 张岱 生活美学 日常审美
现代社会,消费已经不仅是获取生活、生产资料的方式,还是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通过消费行为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消费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定义和规范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而不是原本的那样由社会主体——人的意志客观有序地调节消费行为。消费在当下时代之中已经成为一个生活主题,购买各种商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特征。购物逐渐成为我们定义自己生活的一种标准。
本文以张岱为例,探究他的生活美学与当时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之间的互动关系,比照现代城市中产阶级群体的生活、消费习惯,寻找现代消费主义大潮裹挟下的问题,尝试建构一种与传统美学有内在联系和发展的新生活美学。之所以选择这个群体,是因为他们占据了人口中的多数,对所处时代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引导力。
一、江南生活美学传统梳理
过去对于晚明江南生活美学的研究范围大多集中在文学艺术方面。文震亨的《长物志》紧密地联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据此开展大量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特别是以文震亨为代表的文人士族们所创设的恬淡、雅致的文人化生活情境及《长物志》中创建的“自然”和“如画”两种生活情境。通过人与物之间交感互动,将物质精神化与精神生活相协调。并且大量举例引用,将日常生活审美的内涵更精致化和细腻化,引导我们欣赏并进一步发掘生活审美艺术,更新对审美的理解与认识。既对当代人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又展现生活美学这一课题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但仅以一个文人的一部作品作为例子研究一段时间内的生活不免略显单薄,且作品中生活细节的详尽描写并未将美学文化现象与具体地域特色一一对应,难免空洞。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生于世纪之交,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有得天独厚的特殊历史语境研究美学。王国维提出的最重要的美学思想是“无用之用”和“人本论精神”,与我们讨论的江南生活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美学以人为主,不追求为政治平顺而生活,不追求为获得财富而生活。他将人学与美学紧密联系,充分展现了美学中人的重要性,刻画了美学中包容这一特点。
但王国维的美学理论中依旧存在偏重形而上的缺陷。美学首先应该与生活相连接,因为现实生活才是“我们所研究的各种形式观念的基础”。同时,王国维在学术上强调美学的人类性和世界性,江南作为生活美学文化的一大孕育地、发源地,我们认为对其地域性的概括和地域特色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现代学者武俊晗将晚明时期市井阶层生活观念形成的原因归结于政治环境、经济进步、科技发展三点,并且通过举例及摘录原文,论证出这种生活概念的三个层次,即:追求清雅的生活情趣、重视物质档次和生活品位、崇尚个性的生活境界。本文从书中记载的游、娱、衣、食、用多个角度,全面细致地将市井生活与美学理论一一对应,充分展示了晚明年间江南地区市井生活富含的饱满审美意趣。
这并非说明目前对于张岱、对于江南生活美学的研究已经尽善尽美了。可以看到,作者的研究是建立在“晚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的,未将个体从时代中剥离出来进一步分析与研究。更重要的是,这种生活美学到底和“江南”这一空间概念有何关系,地域特色体现在何处,都缺乏展现。
根据对相关文献与资料的研究与总结,目前江南生活美学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研究更多局限在文学作品上,难免显得单薄与空洞。对于江南美学的研究不能仅止于文人,因为百姓生活是一种更强有力的对于美学的佐证与体现。因为它来自最基础的物质实践与生产生活。其二,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建设这一层面,这是在文学研究中容易出现的一个弊病。生活美学自然与生活相连最紧密,在研讨中却停留于理论和形式上的讨论。只有结合实践的研讨,才能让课题研究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其三,过度侧重宏观上的分析忽略微观个例。将课题完全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是必要的。但对于其在个体微小的体现同样必不可少。即,未充分展现“江南”二字所代表的地域特色及个体文人的鲜明特点与影响。这些拥有同样重要的研讨价值。任何研究与文学都有值得更深层次研讨的空间,我们认为对于江南生活美学的研究仍有可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二、现代消费主义潮流的问题分析
中國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人文特征与审美追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根本依托。晚明时期的江南文人们以本我的姿态走进人们的视线,他们独特、雅致的生活审美观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回归生活的本质,清醒地、不受诱导地践行生活理念。本文以张岱的生平及作品作为典型对象,通过对张岱的文艺作品的举例剖析,挖掘其身上体现的生活美学理念与审美倾向,分析江南市井生活的审美意趣,探究其中的现实价值,反思当代快节奏生活,思考如何应用于对人们的精神建设与正确引导之中。简言之,总结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能帮助江南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扬。
以江南城市中产人群为例,可以发现消费主义与现代性息息相关,三百年以前的中国鲜见“消费主义”的讨论命题,究其原因,可试做如下分析:
商品经济已经在明末有一定发展,但物质水平与当时城市中底层群体的生活欲望相比尚不至骄奢的水平,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模式仍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彼时的经济模式决定了将更多的盈利换取生产资料以扩大生产,对于日常生活领域的“投资”颇有限。这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阶层过度消费的盛行。据《万历江宁县志》记载,当时就出现了“通天下皆有”①的寄庄户现象。大量商业利润转投土地,土地增值反映出兼并的加剧,意味着编户齐民丧失土地。“经明百多年发展,人户增加,贫富悬殊日著,势豪骄纵,一般富户亦深被赋役困扰,何况贫农”②。但是对于城市中较富裕的阶层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使他们脱离体力劳作,追求基本生存需要之外的消费,至十六世纪末,吃商品粮而不种田的人口已达到60%—70%③(112)。但是因为晚明江南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过短,成为商品经济语境下“过度消费”概念没有随之兴起的客观原因之一。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消费行为似乎可以赋予个体更加显贵的身份和地位,似乎购买某种商品,就在获得它使用价值的同时得到了背后因为营销手段而勾连着的符号——财富、地位的品位等。于是,一些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及无法正确认知当今消费社会主题的消费者们,在营销包装出来的“标语”和“生活理念”的煽动之下,进入了表面看似对精致生活品质的追求,实际上却是为了满足个人虚荣心与享受欲望的心态。虽然这种消费的方式模糊了财富阶级界限,但是并不代表真正抹除了财富阶级差距,因此消费主义本就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之上,资本必然为自己的商品创造稀缺性。毕竟如果一个东西人人都能消费得起,就无法给人带来优越感。消费主义的面容包含了伪善,巧妙地掩盖了不平等。只追求商品所指向的符号而非使用价值本身,说明消费者已经消极被动地接受了资本创造的符号。一些人对社会地位的盲目追求,导致几百块钱成本的东西即使翻了几十上百倍的价格也可以大获销路。资本占有社会资源,不停生产商品,把我们带到一个物质丰盛的社会,然后时刻用广告输出扭曲的价值观对我们的大脑进行轰炸打击。
在这个“异化”的过程中,主体对于自身梦想、成功、幸福等词语的定义权正在一次次的消费行为中被夺取。具体表现为,消费者仍然无法轻易回答审美标准与审美倾向究竟由什么决定。
消费社会既不平等又不自由,个体无法轻易脱离社会既定的审美框架自由践行个体的审美倾向。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观点:女性的身体并不是女性自己的身体,已经被消费社会异化成了商品,看似有非常多的穿衣吃饭的、化妆保养的权利与自由,但是实际上女性并没有真正的选择权利,对于衣帽服饰、美容美妆的狂热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她们对本我的自然价值如美貌、内涵、感性都没有自信,即没有人崇尚自然美了。化妆、衣华服,看似是女性自己的选择,实际上她们在作出选择之前就已经丧失了选择的权利:她们失去了过时的权利,失去了不化妆的权利,失去了表达自然美与内涵的权利。
他还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女人之所以进行自我消费,是因为她与自我的关系是由商品所代表的背后的符号表达和维持的,不管是男性也好,还是女性也好,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并不一定是个体的主体自我表达,而可能是商品社会强加给我们的范例。至于那些刻意追求时尚的人来说,他们往往是在利用时髦刻意强化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强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阶层不对称。但大多数人都是这般思考的,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自愿模仿更上层的阶层表达时尚的方式。但一段时间后,这种所谓的“时尚”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那些被模仿的先驱,又将无法因为大量的模仿而建立起优越感,放弃以往的审美坚持,追求更时尚的事物。这样一个无限往复式的循环,就是消费者受到营销广告、消费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审美观的制约与压制的表现。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深度消费社会之间不会发动战争相互攻击。因为当一个社会中有很多人享受着消费主义的成果时,便不再愿意打仗,战争因此减少。在很多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参军并不是受欢迎的选择。同时消费主义是现代国家建国基石理念之一,处于消费社会中群体只想获得更多的财富,普遍缺乏较远大的报复和强烈对抗社会不公现实的愿望。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飙升,社会中的一些个体成为有闲阶级。这种群体的扩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消费主义让大家成为“无闲阶级”,减少了人民的抗议,便于管理。消费主义的威力是异常强大的,是对全社会所有阶层人民的一种价值观打击。特别是年轻人,正确地认识消费主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对于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树立有巨大帮助。但消费主义盛行可能会使现代社会出现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一些国家应对这些威胁的方法,只是创造更大规模的消费,美其名曰量化宽松。在消费社会,工作和家庭已经不能直接赋予社会中的个体身份和地位。
三、张岱美学理念分析
前人对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美学的研究包罗万象。此阶段政治发生巨变、经济日渐繁盛,艺术革新、思想解放的潮流不断,文人士族逐渐拥有了独特的人生理想与精神意趣,并开始了对审美意趣的追求。他们将寻美视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将物质精神化,将人学、社会美学紧密联系,探讨美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其中学者们较集中地对个人文学艺术作品中美学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完善了对美学宏观上的、理论化的研究,相对而言缺少了将美学与社会中的个体相结合、与地域特性相结合的日常生活化研究,未能形成较独特的地域生活美学概念。
究其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不同,时代背景造成文人的研究水平存在差异,给文人提供的研究平台也不尽相同。二是文人的理解出现偏差,研究江南生活美学,很多文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将范围扩大到美学这个宏大的范围,而不是针对其在生活实处方面的体现进行研究,所以以往的很多研究缺乏对生活甚至对江南这一地域限制的把握。三是研究目的不同,由于以往文人的生活背景较封闭,往往会产生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利益服务的偏差,不代表他们的研究不具备参考性,但是仍会对我们对真正的江南生活美学的研究造成影响。
张岱的美学思想与生活理念在他的文艺作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传达与体现,个体的思想、性格、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无不受其所处环境、社会、时代、思潮的影响,因而必然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首先,如何在商品经济浪潮中不断确认自身作为生活主体的价值?
现代社会,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对“美”无止境的追求与享受是对个体的异化过程。“美”是万物的属性,而非“美”是万事万物存在的意义。倘若一味地追逐美而不自知,不仅会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当中,还会失去“适度”的界限感——个人感受到快乐与幸福的心理阈值被无限扭曲了。个体反将真正丧失对美的感知能力及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能力。这便是丧失了对本我的主体地位的确认能力。
受阳明心学“本体论”的影响,在《四书遇》中张岱指出:“唯其精一,是以灵虚之中,万善皆备,一有感触,无不沛然。若胸中本有蔽塞,全靠所见所闻为主,便依靠了依傍的窠臼,安能有感即通!”④(242)大意是,个体只有秉持一种专注投入的态度,精神上才能时刻清明敏锐。只有不被外物所使役、异化,才能完整而通透地领略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审美意趣。張岱在《鲁云谷传》中有这样的描绘:“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入其胸次。故平生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⑤(335,342)鲁云谷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药铺掌柜,但他品格高尚,通晓医术、音乐、茶道,日常生活间的美好意趣由此生发。在《彭天锡串戏》和《祭义伶文》等文章中,张岱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生命的价值没有高下之别的衡量尺度,通过个人主体的生命力、创造力表现。在这种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既有具体可感实践技艺,又有虚无至高的“道义”。但只要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追求,这种生命价值就是伟大的、高尚的及值得尊敬的。
在这样一种普遍的世俗社会氛围之中,人存在的先在性与合理性,感官和物质需要和欲望,主体经验和独立品格,都被不断地模糊、质疑、摧毁。在这一共识之下,张岱主张使人的精神主格保持应有的地位,主张完整而丰富的人生品格观,这是张岱情感品格观的基调,也是他整个生命美学观中最值得我们深思和鉴赏的地方。
晚明江南地区有着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发达。农耕和土地所有权政策的重要变革,使许多地主大户人家向城市移动,农业经营交由专人管理,把大量的农业税收输向城镇,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繁荣。张岱少时居住绍兴,后来随祖父搬迁的杭州,正是这样的文化与经济重镇。此时的社会风气追求奔放活泼,标榜逸乐与流行,物质生活富足下的人们,开始追求知识和个人的更多可能性。
张岱日常生活美学思想中最弥足珍贵正是其作品中的珍藏于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诗意,以及他对于生活主体精神内涵的重视。心理和感官的需求固然是人基本与普遍的欲望,但作为自身生活的唯一主体,个体本身应该适当克制对于“物质丰盛”的享受欲望与炫耀心理。生活中的许多美好体验不是仅从“物质丰腴”中就可以得到的。张岱的许多文章确实存有一定封建文人常有的孤高自赏、遗世独立的扭曲审美情结,但他对于个体性情与心灵的重视和发掘,对当代生活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其次,如何在消费至上社会建构最适合自己的生活美学观念?
张岱在《陶庵梦忆·祁止祥癖》一篇中有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仅指向其审美倾向,还是个体精神丰满的重要佐证。因此张岱是鼓励并欣赏个人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滋养主体的审美情操的。以张岱本人为例,他爱好广泛,且多尝试,但细究其中,其所重视的是对主体精神内涵的熏陶与培养,并非一味追求感官上的快意。在《斗鸡社》中,张岱提到自己爱好斗鸡,并为之耗费了许多精力。但忽一日,读稗史有言,唐玄宗好斗鸡而失其国。遂止。虽然只是一时之趣,但张岱可以及时止改,可见他是将历史经验教训与人生哲理的地位放在生活享乐之前的。明辨事理,不外如是。
借古可以鉴今,当代社会中消费主义盛行,商品经济大行其道。其中“符号价值”更是新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人们为了追求某种社会认同、社会地位和权力,轻易地陷入符号消费的陷阱中,总是寄希望于通过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实现自我认可与他者认可,最终彻底迷失了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个性。借由张岱的生活美学观念可以得知,兴趣爱好的存在本身要为主体服务,起陶冶情操、培养意趣的良性作用。张岱的审美理念与美学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少年时期见多识广且亲身经历的富足生活。
在这种物质基础之上,他可以自由选择并获得想要的事物。但人生的下半场,家道中落、国破家亡,支撑他生存下去并著书以传世的信念来源于他已经形成的健全且独立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成因值得借鉴与思考。
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继承。魏晋之前,中国古代的创作氛围与审美倾向始终围绕道德论与使用价值。直到魏晋时期之后,古代文人才开始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纯粹的客体,并逐渐将人的美好感情与之相连接,为晚明时期以张岱为代表的小品文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之明末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士人阶层只能效仿魏晋名士,醉心山水、追求享乐。
再者,其次是晚明时期社会思潮的影响。张岱出身于绍兴士族大家,徐青藤、徐渭是其祖上至交,家族中尽是科举士人,庭院中满是园林画廊,张岱的审美由此启蒙。加之本人对于徐渭、三袁等前辈的喜爱与推崇,在阳明心学主张发扬本心的社会思潮引领之下,张岱最终成长为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人形象。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⑥结合张岱美学观念的成因,可以得知,对于优秀的传统审美文化的继承及时代先进思想的跟随,便是个体在自身有限的阅历经验基础之上所能建成的一种适度、健全、先进的审美气质的最有效方法。这便回答了如何在各种“主义”与“潮流”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中寻找和培养最适合自己的审美观念的问题。
综上,去除财富与消费的符号特征,让财富只是财富,让消费回归消费,这是张岱已经为现代中产阶级作出的表率。另外,弘扬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自己、丰富心灵,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谓传统,是一种长期流行且为人们习惯固定下来的语言、行为及思想特征。经过清代的异族统治、西学东渐及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冲击,传统出现了一定断裂。张岱的德言行为寻找断裂处的连续性提供了参照。
四、结语
有鉴于呈指数级增长趋势的表现手段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冲击,以及关于审美日常化和日常化审美的发展与争论愈发难以把握。我们有必要更认真地思考,对于主体的日常生活,我们究竟需要什么,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至于审美的情趣,它的主体是谁,由谁决定,蕴含了哪些意义。
如何温和地与消费主义共舞共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愿意享受来自消费社会的便利,但是并不接受品牌的洗脑。对于商品的依赖仅仅停留在身体上而不是心理上。事实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便当我们下定决心摒弃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时,我们尚未有更好的、更完善的且适用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非常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主体一定要争夺对于成功幸福等词汇的定义权,个体的人生价值不应该被品牌所左右、不应该被商品所定义。不为了炫耀而买一堆华而不实的礼物,要对抗盲目虚荣的消费主义。不出于虚荣和物欲消费亲情爱情;友情社会关系的维持,靠的是陪伴、理解与包容。消费主义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牢笼,包裹着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许多角落。“但是有一种鸟是牢笼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它不被消费主义左右,不用靠商品给自己定义价值。
张岱,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生命力和审美意趣的精英知识分子、高级文人、日常生活艺术家,表现出对于个人主体内在精神内涵的重视,以及对于生命真实价值的尊重。这,或许正是当代人处理与消费主义浪潮关系的优选解法。
注释:
①盛敏井,顾起元.万历江宁县志[A].姚汝循.寄庄议[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②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05).
③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④张岱.陶庵梦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
⑤张岱.张子文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⑥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张岱.陶庵梦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9.
[2]张岱.张子文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胡益民.张岱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徐柏荣,郑法清.张岱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5]张岱.四书遇[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6]彼得·N斯特恩斯.世界歷史上的消费主义[M].邓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7]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港,等译.上海: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9]索尔斯坦·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凌复华,彭婧珞,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10]伯纳德·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校级科研立项项目《晚明江南生活美学研究——以明末文人张岱为例》成果。